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郭強生談 Possession<迷情書蹤>
聯合報:拜雅特《黑色小書故事集》開鑿光的顏色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迷情書蹤——一則浪漫傳奇(AA0088)
Possession : A Romance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A.S.拜雅特
       Antonia Susan Byatt
譯者:于冬梅、宋瑛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31日
定價:499 元
售價:39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720頁
ISBN:957134130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郭強生談 Possession<迷情書蹤>聯合報:拜雅特《黑色小書故事集》開鑿光的顏色



  書摘 2

這些文字先是讓羅蘭感到深深的震撼,接著,他的學術本能開始令他十分興奮。這場與一位身分不明的女士未完成的對話,究竟是在何時何地呢?他的腦子不禁忙著思索起來。信上沒有年份,不過這一定是寫在艾許的戲劇詩集《神、人、英雄》出版之後,這部作品是在一八五六年面世,而且那時各界的回應一反艾許原先的希望或者可說是期望,評論界一片噓聲,大家都說他的詩文晦澀難懂,說他的品味自以為是地怪異,說他的人物誇張不實。詩集裡其中一首〈亞歷山大.賽爾科克孤寂之思〉,描述的是一位水手在漂流到荒島之後的深沉思緒。〈補鍋工匠的恩典〉亦然,內容主要以班揚被關在獄中時,對上帝所賜恩典的冥想。此外,還有葡萄牙王儲佩德洛在一三五六年狂烈而迷離的愛情宣言,他在遇害的妻子伊妮絲.德.凱斯楚的屍體上敷上香料,然後讓她陪著自己四處飄流。她的屍身呈現皮革般的褐色,只剩骸骨一具,頂上卻仍然戴著蕾絲金冠,身上空懸著鑽石珍珠項鍊,手指骨上套著奇彩非凡的戒指。艾許讓他筆下的人物瀕臨瘋狂的邊緣,然後從他們的人生經驗中摘取片段,建構出信念與生存的一套邏輯。羅蘭心想,要確認這場早餐會應該不成問題,克雷博.羅賓森晚年為了鼓勵當時甫成立的倫敦大學的學生,一直很努力地為他們營造交談的機會,而這,照說應該就是其中一場才對。

克雷博.羅賓森的相關文件都收藏在戈登廣場的威廉博士圖書館裡。原本戈登廣場是要設計成一處大學會堂,克雷博十分贊同這項作法,他認為這可以為校外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大學校園生活的地方。只要查查羅賓森的日記,那應該、那一定很容易就可以找出這樣的一次聚會,讓艾許在羅素廣場三十號和一位數學教授、一位政治學者(白哲特?)、以及一位向來蟄居的女士一起吃早餐。而這位女士呢,她懂詩,而且也寫詩,不過或許是正在計畫寫詩。

她會是誰呢?他實在毫無頭緒。克莉絲汀娜.羅塞蒂?他覺得不是。他無法確定羅塞蒂小姐是否會認同艾許的神學論,又或是他的性心理學。他也無法鑑定信中的「神話主題」究竟所指為何?這給了他一種感覺,要說奇特也說不上,就是覺得自己的無知渺渺無盡,宛若一層灰濛濛的薄霧,然而其中又飄浮著一些堅實的東西隱約可見,像是圓形屋頂在黑暗中發散而出的微光、又或是屋簷在幽暗中落下的陰影。

這樣的通信可有後續嗎?如果有,這些書信現今在哪裡?至於艾許那「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迴卻意理清晰的詩義」,會不會有什麼珍貴的資料隱藏在其中不能透露?學術界勢必得將原本的定論重新評估一番。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當真有開始通信嗎?會不會到最後,艾許因為無法明確地將心中那股迫切表達出來,而讓事情無疾而終?其實最讓羅蘭感到震驚的也正是信中那股迫切。他一直以為自己很懂艾許,就像是把一個認識的人的一生,如數家珍地全記在心裡;他過著恬靜的生活,結婚四十年來始終是個模範丈夫,他留下的書信確實很多,但語氣都非常謹慎、有禮、完全沒什麼活力可言。羅蘭之所以喜歡藍道弗.亨利.艾許,就是因為這一點。他很驚訝,艾許在信中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居然會如此生氣勃勃且暢所欲言。私底下,就個人而言,他非常高興像這樣的文字竟會出自一個平日生活寧靜安穩的人的手中。

他又把信再讀了一遍。不知道他是否有將最後的定稿寄出去?也許這一時的衝動很快就消散、又或許遭到對方拒絕?羅蘭自己也感到一陣妙不可言的衝動。突然間,他覺得他絕對不能將這些活生生的文字重新放回維科書中的第三百頁,然後再拿到五號保險櫃歸還。他向四周張望,沒有人在看他,於是他偷偷把信塞進自己的書裡,那本書是《牛津版艾許文選》,他向來隨身攜帶。之後,他又回到維科的評註上,很有系統地將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抄錄到他的索引卡上,一直到鐘聲沿著階梯噹噹響起,又是研究該告一段落的時候。他竟然渾然忘記了午餐。

離開圖書館時,兩個蕃茄紅和青草綠的盒子堆疊在他手中捧著的《艾許選集》上,館員從借還書籍的櫃檯後,和藹可親地向他點了點頭。他們見慣了他。牆上雖然貼著有關書籍毀損及盜竊的罰則,但他壓根就不覺得那些條文和自己有任何關聯。他一如往常地走出圖書館,照例將鼓得肥脹的破公事包夾在腋下。他在皮卡迪里那兒登上一輛十四路公車,爬上公車上層,緊扣著屬於自己的戰利品。他就住在皮卡迪里和普特尼之間,一棟危危欲墜的維多利亞房屋的地下室裡。一如以往,他一路昏昏沉沉地隨著公車前進,接著急遽欲嘔地在震動中驚醒,然後,他逐漸擔心起凡兒來。

第二章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含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與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砂、長年無聲的戰鬥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就這麼,藍道弗.亨利.艾許在大約一八四○年時,著手創作了《北歐眾神之浴火重生》這部長達十二卷的詩篇。有人認為這是將北歐神話賦予基督教的形式,有人則痛貶這部作品是在宣揚無神論,邪惡可怕、令人失望。雖然艾許原先大可選用其他一般的字句、語彙、韻律,堆砌出不至於讓讀者看得糊裡糊塗、宛若家具展示中心的普通級作品,何況說不定到最後,這也還是可以營造出同樣令人滿意的迂迴效果。不過,畢竟藍道弗.艾許一心在意的,始終是「人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羅蘭是這麼想的。他所受的訓練是後結構主義下的主體解構,如果有人問他,羅蘭.米契爾是什麼?他勢必得提出另一種非常不一樣的答案。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含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與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砂、長年無聲的戰鬥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就這麼,藍道弗.亨利.艾許在大約一八四○年時,著手創作了《北歐眾神之浴火重生》這部長達十二卷的詩篇。有人認為這是將北歐神話賦予基督教的形式,有人則痛貶這部作品是在宣揚無神論,邪惡可怕、令人失望。雖然艾許原先大可選用其他一般的字句、語彙、韻律,堆砌出不至於讓讀者看得糊裡糊塗、宛若家具展示中心的普通級作品,何況說不定到最後,這也還是可以營造出同樣令人滿意的迂迴效果。不過,畢竟藍道弗.艾許一心在意的,始終是「人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羅蘭是這麼想的。他所受的訓練是後結構主義下的主體解構,如果有人問他,羅蘭.米契爾是什麼?他勢必得提出另一種非常不一樣的答案。

一九八六年,他二十九歲,亞伯特親王學院研究所畢業(一九七八年),然後在同樣這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一九八五年)。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歷史、歷史學家與詩?論藍道弗.亨利.艾許詩中歷史『證據』的呈現。」他是在詹姆士.布列克艾德的指導下完成這本論文的,這段歷程想起來實在很令人喪氣。布列克艾德老覺得自己飽受挫折,也喜歡給別人挫折。(還有,他也是個緊迫釘人的學者。)羅蘭現在兼差任職的地方就是布列克艾德成立的所謂的「艾許工廠」(怎麼不乾脆叫「艾許榨取機」算了?凡兒曾這麼表示。)在艾許死後,他的妻子愛倫曾將他留下的許多詩作手稿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由此就發展出這座「艾許工廠」。艾許工廠的經費除了有倫敦大學的小額捐款,其他絕大部分都是由位於阿爾布開克的紐桑基金會提供金援,而莫爾特模.克拉波爾就在這個慈善基金會裡頭擔任理事。表面看來,布列克艾德與克拉波爾這兩個人似乎因為艾許的緣故而合作愉快,不過那可大錯特錯。布列克艾德認定克拉波爾根本心懷不軌,他一直想掠奪那些收藏在倫敦圖書館、所有權卻不在館方的手稿。克拉波爾之所以表現出如此致力協助、慷慨大度的模樣,其實不過就是想騙取擁有手稿者的好感與信賴罷了。出身蘇格蘭的布列克艾德認為,所有英國人的作品就應該留在英國、由英國人來研究。說來奇怪,一說起羅蘭,就會岔入布列克艾德、克拉波爾和艾許之間的愛恨情仇,不過只要羅蘭腦子裡想的不是自己和凡兒之間種種,他心裡最常想到的,確實就是身陷在這層關係中的自己。

他覺得自己來得太遲,面對那一切依稀仍在空中飄浮、實質上卻已近乎消逝的事物──六○年代的騷動、光彩、流盪、青春,宛若充滿幸福的黎明,出現在他和同儕眼中空泛的一天的初始──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確實是已太遲。在那嗑藥夢幻的年代,他還在蘭開夏郡一處蕭條的棉紡工業小鎮念小學,聽不到利物浦的噪音、也不知曉倫敦的騷動。他的父親是郡議會裡的一名小官員,母親是個失意的英文系畢業生。他覺得自己根本就像是一紙申請表格,申請工作、申請學位、申請自己的一生。不過每當他一想起母親,這個形容詞就怎麼也揮之不去。她很失意,對她自己、對父親、也對他。而她因失意所衍生的憤怒,決定了他所受的教育,讓他永無止盡地成天從一所校園趕到另一所校園,因為他進入的是一家由多所學校倉促合併而成的三院校綜合中學,由原來的亞奈林.貝文(註 3)中學,結合了格萊斯戴爾舊式中等學校、英國中學的聖湯瑪斯埃.貝克特分校、以及一所織造工業新式專科學校。他的母親灌了太多濃烈的黑啤酒,「升上更高學府」,結果就要他從金屬工程轉去念拉丁文,又從公民科轉去念法文。她還曾經派他出門送報,然後再用送報賺來的錢僱請一位數學家教。就這樣,他完成了舊式的古典教育,不過其中還是有些不足之處,有些課程因為老師被裁撤而沒完成,又或是上課秩序太混亂而無法吸收。他這一路念下來,總算不負眾望,先是在高級課程考試中拿了四個A,接著是第一名,然後是博士學位。而今,基本上他還沒有工作,全靠著兼家教、替布列克艾德打打雜工,又或是偶爾在餐館裡洗盤子來維持生計。如果在開放的六○年代,他說不定早就飛快地、自然而然地竄起,可是現在,他只覺得自己是個窩囊廢,而且他還隱約覺得,這一切似乎全是自己的錯。他的體格很結實,輪廓清晰,五官分明且恰到好處,髮絲濃黑而柔軟,暗棕色的雙眼親切而深邃。他看起來經常一副戒慎恐懼的模樣,不過一旦心情放鬆或是覺得高興,他的神情就又不一樣了。雖說眼下日子難熬,他也因此難得露出友善愉快的笑容,其實他一笑起,總能讓人心裡暖洋洋的,而看在許多女人眼中,那笑意所勾起的,可就不只溫暖而已了。通常,他對這些感覺的事情特別遲鈍,因為他很少注意別人對他的觀感,而這正是他吸引別人的特點之一。凡兒都管他叫「默」(註 3),可他非常不喜歡這個名字。他從來沒把這個感覺告訴過她。

他和凡兒住在一起,凡兒是他十八歲那年,在學生聯誼中心參加迎新茶會時認識的。如果他現在沒記錯的話,凡兒是他在大學期間,第一個與他在社交場合私底下交談的人,雖然說,他的這個想法多少把記憶簡化得太過玄奇。他一直很喜歡她的模樣,他還記得,她看起來是那麼柔和、棕色的面容充滿不安。她始終孤伶伶地自個兒站在一旁,手上緊緊捧著一杯茶,眼神並不向四周張望,只一味牢牢地盯著窗外,似乎是不希望有人向她靠近,而她也不想招攬任何人前來。她投射出一種安靜的味道,極度地與世無爭,於是他走過去,進入了她的世界。自此之後,兩人就形影不離。選一樣的課,參加一樣的社團,出席研討會時坐在一起,到國家電影院看電影也是倆倆成雙。他們一起享受男女之歡,認識第二年,就搬進一間單房公寓同居。他們縮衣節食地過日子,吃的是麥片、扁豆、豆子與優格,雖然也喝一點啤酒,不過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地飲用。他們合夥一塊兒買書,兩人的生活費全都只靠微薄的獎學金,這點小錢,在倫敦沒多大用處,而石油危機又讓他們連在假日打工賺點零花、補貼家用的機會都沒了。羅蘭很清楚,他之所能以第一名畢業,一部分要歸功於凡兒。(當然還有他母親以及藍道弗.亨利.艾許。)她一心一意盼他出頭,她鼓勵他無論心裡有什麼想法都要設法表達出來,她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她總是擔心自己不夠用功、擔心兩人都不夠用功。他們幾乎從來沒吵架過,就算有,也都是因為羅蘭對於凡兒行事的保守感到擔憂,她從來不願意在班上發表意見,後來,甚至對他也是如此。他記得,在兩人最初認識之時,她還會有不少恬靜的想法,而且總是羞答答又頑皮地,把這些心裡的話說得彷彿是在誘惑,又或是在逗弄。她一直很喜歡詩,有一次,她全身赤裸裸地坐在他漆黑的宿舍房間裡,吟誦起羅伯特.葛瑞夫斯的詩來:

她訴說她的愛,在半醒半睡之間,
黑暗的時刻,
欲語還休,低聲細訴:
大地在她冬夜的沉眠中轟然驚蟄
綠草與花朵瞬間綻開
無視於皚皚白雪,
無視於翩然飛臨的皚皚白雪。


註釋

註 3 :亞奈林.貝文(Aneurin Bevan, 1897-1960):英國工黨左翼領袖,曾任下議院議員、工黨政府的衛生大臣,一九五一年,因為反對工黨右翼重整軍備預算而辭職下野,他最大的建樹就是奠立了英國的「國家醫療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TOP

註 4 :雙關語,原文Mole有雙重間諜的意思。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