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柯西斯──憤怒和震驚
馬丁‧史柯西斯是世界電影基金會(World Cinema Foundation)的主席,致力於保存、恢復和重新發掘全世界的偉大電影作品。世界電影基金會促成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修復工作,新修復的拷貝帶在2009年坎城電影節上得以第一次放映。
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我開始接觸來自台灣的新電影和新導演--對經常參加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來說,當然都熟悉侯孝賢、吳念真、蔡明亮和楊德昌的名字,但直到這一時期,他們才真正開始在美國被關注。我自認為比別人更晚才了解到楊德昌,但他的電影卻著實震驚了我。首先,楊德昌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震懾人心的美,且相當獨特。不論是光影、色彩、人物、活動,還是人物周圍的城市生活,都能在他的鏡頭中互相協調配合。我們可以在楊德昌的電影中感受到精準和敏感度的無與倫比的結合--例如,這明顯見於《一一》中年輕男孩和女孩的那一次初吻,背後的交通燈顏色不停地變換。我還想到在《麻將》的結尾,男孩在被三個女人強塞了餃子之後開始止不住地抽噎。在他的抽泣聲中,鏡頭慢慢滑過台北的夜景。這一幕飽含著憤怒和神祕,強烈搖撼著觀者。而我所感興趣的,正是這番憤怒的情緒。
楊德昌似乎對都會生活、對不合乎人性的生活節奏、對像台北這種大都市的人類生存的紊亂有一種先天的敏感性,而都會中的人似乎不自主地迷失和犯錯。他的電影表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其實導演對這個世界變化的方式感到憤怒和震驚。這不僅可以從演員的演出中感受到,也可以從劇本中看出來--這兩個面向深深地震撼了我。他的電影在所有層面上都讓我印象深刻而且感動,它們開拓了我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