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因騙術(BE0084)
Unnatural Harvest -- How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ltering Our Food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英琦博‧柏恩斯
Ingeborg Boyens
譯者: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3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34154
|
|
|
|
線 上 試 閱
|
|
|
【導言 1|導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
▼
書摘 1
第一章 基因騙術
依科學小組命名的 6707 號豬,出生於 1984 年燠熱的七月天,兆頭極為不佳。牠出生時體重不到一公斤,瘦骨嶙峋,孱弱不堪,擠不過豬兄豬姊,無法到母豬身旁吃奶,卻有一組身著實驗室白袍的分子生物學家和分子遺傳學家,密切注意牠一舉一動。畢竟,6707 號豬乃是集美國農業部跨越人豬界線科學研究九年之大成,可不是一般注定會淪落屠宰場和肉櫃的凡豬。
6707 號和牠眾家兄弟姊妹,係以跟有性生殖沒有太大關聯的方式出生於畜牧路(Animal Husbandry Road)。牠們都是華府郊區貝爾茨維爾(Beltsville)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從服食受孕藥的母豬身上取出卵子,再與公豬精子混合培養而成。這是當年繁殖術常用的法子,開創新猷的是下一步。蒲賽爾(Vernon Pursel)博士跟他的研究小組,將調節人類成長的荷爾蒙,巧妙地注入單細胞豬胚胎原核(pronucleus)中,然後合掌默禱,寄望人類生長荷爾蒙會自行覓徑進入豬仔的化學基本構,亦即 DNA ,產生脂肪較少、體型較大,比較像人的豬仔。
這是基因工程這門新科學早期的情況,當時誰也不敢保證注入豬細胞內的人類基因,會自行附著在豬的 DNA 上,成為豬基因圖譜的一部分。事實上,稍早在實驗室製造的一窩小豬,絲毫沒有人類成長荷爾蒙的跡象。基因工程顯然是成敗各半的行當。
有了這窩豬仔,科學小組再次陷入焦慮等待中。豬仔組織採樣須送至費城實驗室做 DNA 分析,以確認人類基因是否與豬仔的基因組(Genome)結合。兩個星期之後,測試結果終於揭曉,科學家開香檳慶祝。六頭新生豬仔中,兩頭有外來基因的明顯跡象;一頭只間歇出現人類基因特徵,另一頭則是人類基因已完全與豬仔基因組結合。這就是 6707 號,牠代表科學向前邁進一大步。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更動老鼠和兔子的基因結構已有多時,嘗試人工改變組織複雜基因和利益潛力無窮的家畜,則是第一遭。「我們覺得飄飄然,宛如身在雲端,」蒲賽爾回憶道。
可惜,這沾沾自喜為時極短。6707 號和後來「成功」改造的豬仔,卻是皮厚如革,鬃毛長得出奇,兆頭極為不佳。牠們的確比以傳統方式出生的表親窈窕──其實是皮包骨;但體型卻始終長不大,而且很多不是變成瞎眼、不孕,就是關節炎極為嚴重,幾乎無法站立;不是夭亡,就是不得不以安樂死結束牠短暫悲苦的一生。生長荷爾蒙彷彿水龍頭般一直開著,牠們的科學造物主顯然無法控制生長荷爾蒙基因在各發育時點上的適切釋出量。有位科學家向《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表示:「跟波音七四七比較起來,我們還處在萊特兄弟階段。我們即將墜毀,而且一燒就是好幾年。」
這些墜機焚毀式的實驗消息,逐漸從科學新聞流入一般媒體,引起群情嘩然。這類報導證實現代雪萊式的疑慮,亦即,的確有科學家暗中在實驗室裡調製怪物食品。以人類基因開發家畜是否合於道德問題,使人震懾莫名。若這個法子得遂,吃豬肉不就等於是食人行為嗎?對豬施以如此酷刑,道德何在?「人人都說我們居然酷虐牲畜,恨不得把我們撕成兩半,」有位不知所措的蒲賽爾小組成員說道:「其實我們絕無此意。」(蒲賽爾把最孱弱的豬仔帶回家,放在臥室裡徹夜照顧)。
25 頭豬仔送命之後,貝爾茨維爾研究人員終於體認到,一般民眾不會接受異種實驗,不得不放棄研究計畫,於 1988 年中止利用人類基因改造豬仔嘗試。時至今日,該中心刻意隱瞞這一研究階段,只在光鮮的宣傳小冊子裡提到,實驗室「製造第一批轉基因家畜」的事實,箇中難堪的細節則絕口不提。
蒲賽爾和他的小組研究,畢竟只是建構在既有的科學基礎上,給予譴責未免有失公允,是現代教育教他們這麼做的,他們對進步觀念的理解,促使他們去發現新的事物,不太顧慮後果便著手研究。
【普遍的物種轉換】
貝爾茨維爾研究人員繼踵十年前的突破性研究。1973 年,加州細胞生物學家波義爾(Herbert Boyer)和柯恩(Stanley Cohen),藉由重組生命基本要素,首開跨越物種自然分界研究先河。
所有生物的形式與機能,都由化學物質去氧核糖核酸(DNA)的一小片斷基因控制。每一個 DNA 分子都是由數千個鹼基綴成的長鏈,也就是習稱的雙螺旋或旋扭梯;一個基因就是一個 DNA 分子帶,長度約為一千到兩千個鹼基。
DNA 如同一長串珍珠,每顆珍珠代表一個基因,各自在這條項鍊的正確機能上占有特殊地位。每個基因都有一組開關,可以適地、適時和適量產生蛋白質,從而確保相稱的結構與機能。生物的每一個細胞,不管是腦細胞、血液細胞,還是葉細胞,都包含一由數千個基因構成的雙螺旋組。
所有生命的化學語言,都是由四個相同的基本分子單位構成,但每一生物體(organism)的基因安排形態各有不同,以便構成獨特的藍圖。基因排序決定這細胞是屬於玫瑰花還是大象。所有生物基因要素的雷同性,正是引起波義爾和柯恩興趣的主因。他們利用酵素將兩個不相關細菌的 DNA 片(即基因)剪出來,再做縫合,創造一個嶄新的生命形態。這個方法稱為重組 DNA 或基因工程,所得的產品就叫轉基因生命(transgenic life)。
這項研究開啟了一門嶄新的科學。1982 年,科學家展開「城市與鄉村老鼠」版的基因工程,則是另一個里程碑。《自然》(Nature)雜誌封面以一張照片宣示此一成就,照片上是一隻經人類基因加強其 DNA 的超級老鼠與傳統小老鼠的並排。《商業週刊》急切地預言,神奇科學可製造「大如巨象般的乳牛」,每年牛奶產量可達六千加侖,日後還會有長如轎車的食用牛、只有胸肉沒有羽毛的方形雞,及大如羊的火雞。
這些預言雖是匪夷所思,重組體 DNA 研究則已迅速從老鼠或兔子,進展到命運多舛的豬仔,也就是說,十年之間就從細菌進步到複雜的哺乳類動物。今天,二十餘年基因修正(Genetic modification)經驗下來,已經可以裁剪、注入、縫合、編輯、設計與生產各式生命體新組合。時至今日,科學家重新設計生命的生物藍圖,在物種間進行基因轉換已是司空見慣,雖不全然是在製造豬/人,但確實已取得以前造化不應許的能力。
目前研究人員正利用雞胚和昆蟲免疫系統的基因,俾使馬鈴薯更具抗病能力。他們希望利用北極鰈魚自我調節,以抵抗凍流的基因,協助脆弱的槳果木苗抵抗霜害。此外,中國科學家也已成功地把蒙古魚的基因轉構到甜菜上,讓後者可以提前栽種而延後收成。
不管這種基因操作在一般人看來有多麼詭異或令人厭惡,科學家依舊堅稱,在不同物種間做基因轉換沒什麼可怕或不自然。他們認為,生物技術只是改良動植物這門舊科學的現代工具,是一種運用造化手段以服務人類的方法,而這正是科學的基本應用,基因工程或基因拼接(Genetic splicing)不過是生物技術工具箱裡的方法之一罷了。
科學家主張,生物技術跟農業一樣淵遠流長,早在還沒有人知道基因為何物之前,人們就已利用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以及處理和保存食物。從一萬年前最早期的農業開始,農民就已注意到不同動植物間的細微變異,並得知這些變異是來自遺傳。農民為生產更好的穀物,自會選擇最好作物的種子,或者培育最好的牲口,以便開發更健康、生產力更佳的家畜。準此而言,人們也利用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製造食物,例如,培養酵母和細菌以製作麵包、釀酒和做乳酪,就已行之數百年之久。
人們對育種的理解流於街譚巷議,一直到 19 世紀建立科學架構。這時,奧地利修士、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孟德爾(Gregor Mendel)以豌豆實驗結果推定,其特徵來自我們現在所謂的基因遺傳。不管是以他身為上帝僕人或所處的時代而言,孟德爾理論都極為不凡,也為現代選擇性育種奠定基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