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說:我在寫《聽風的歌》之前並沒有寫過任何小說,而是突然有天想要寫,寫了寄給出版社,便得了新人文學獎,對我而言,我只用了自己的功力的 40 % 而已……,不過,村上大概自己也沒想到……

台灣人的村上閱讀史 /藤井省三.2008.11

由一九八○年代到現在,台灣人是如何閱讀村上文學的呢?首先我想從譯者賴明珠與村上文學的相遇談起。

賴明珠開始注意到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九八二年在台北的廣告公司上班時。當時她因工作需要所參考的日本女性雜誌中,常常刊登有關村上春樹的書評。現在她手邊還留著有關《尋羊冒險記》的書評,包括一九八二年《an.an》十二月三日號、《non-no》十二月五日號,《MORE》一九八三年二月號,以及有關《遇見100%的女孩》的書評,刊載於《High Fashion》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號。

八○年代前半的台北,賴明珠在閱讀《遇見100%的女孩》、《1973年的彈珠玩具》、《聽風的歌》時,被村上的異質性所吸引,那在當時的台灣或日本文學中是前所未見的。村上春樹的文字簡潔,避免使用難解晦澀的語彙,乍看之下輕盈簡單,其實是割捨很多東西才能達到的精練純熟;雖然喪失了故事性,取而代之的是對人事狀態或感覺的敏銳描寫,以及充滿自由的感覺。閱讀村上春樹時,她認為自己首次遇見了一位能寫出她內心感覺的作家。

因此賴明珠翻譯了村上的三篇短篇小說〈街的幻影〉、〈一九八○年超級市場式的生活〉、〈鏡子裡的晚霞〉,再加上節譯評論者川本三郎在一九八○年代初寫的兩篇村上春樹評論,投稿到她的朋友編輯的《新書月刊》,刊登於一九八五年八月號,標題為「特稿:村上春樹的世界/賴明珠選譯」。於是,全世界最早的村上文學翻譯誕生了。

特稿首頁的「編按」中寫道:「村上春樹是日本新一代作家中十分特異的一個,名評論家川本三郎認為『個人在逐漸解體成片斷化的現代都市生活裡』,村上春樹是最能掌握時代特質與節奏感的年輕作家。一點點虛無,一點點無奈,一點點叛逆,一點點寓言式的嘲弄……構成了村上春樹奇異的世界。」編輯重複使用「特異、奇異」這樣的文字,應該就是針對賴明珠所謂「日台文學中前所未見的異質性」產生的異樣感覺吧。

不久後,《新書月刊》停刊了,賴明珠認識的那位總編輯轉到時報出版公司任職,於是賴譯的《失落的彈珠玩具》、《遇見100%的女孩》(以上二書皆於一九八六年出版)、《聽風的歌》(一九八八)就在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在台灣被稱為村上春樹的三部曲。附帶一提,《遇見100%的女孩》的日文原書名為《看袋鼠的好日子》,台灣譯本的書名,是取自其中一篇短篇〈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的女孩〉,後來「遇見100%的……」就成為有關村上言說的提示語了。

村上的處女作《聽風的歌》為什麼在台灣是第三本才出版呢?賴明珠在一九九二年二月《聽風的歌》改版的譯序中寫道,村上春樹新潮特殊的表現方式,台灣的讀者較難接受,尤其《聽風的歌》「沒有明顯的情節變化,極可能被忽略」,因此先由故事性較強的另外二書打頭陣。在《失落的彈珠玩具》譯序中,賴明珠也強調村上文學的新穎,指出當今的日本和戰前的日本已經大不相同,如果以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代表日本以往的文學,村上春樹就是「八○年代文學的旗手」。「為什麼日本年輕一代讀者喜歡他的作品?」賴明珠對台灣讀者說,他的作品非常「特別」,「如果你對『新』的東西敏感,那麼一定也會喜歡這本書。

《挪威的森林》現象

引起賴明珠深刻共鳴的三部曲,在台灣低調地問市。然而此時傳來了《挪威的森林》成為一九八八年日本年度暢銷排行第一名、銷售總數達三百五十萬冊的消息。不過當時賴明珠覺得這本抒情戀愛小說,與她熟悉的三部曲文風迥異,因此猶豫到底要不要翻譯。曾刊登賴明珠選譯之村上小說及評論的《日本文摘》,對村上文學相當關注,其相關企業故鄉出版社在得知賴無意翻譯後,總編輯黃鈞浩即請了五位譯者合譯《挪威的森林》,並於一九八九年二月分上、中、下三冊出版。

如前所述,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賴明珠翻譯的三部曲,忠實呈現村上的文體與用語,以強調相對於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新穎,其封面甚至直接使用日本平凡社出版、由佐佐木 Maki 所繪的精裝本封面。而故鄉版《挪威的森林》的封面,描繪著一個戴眼鏡長髮青年的側面輪廓,在這大大的側臉下方及左下方各有一位裸女,一個是正面袒胸,一個是露背露臀,也許是在影射《挪威的森林》中綠和直子這兩位性格完全相反的女主角吧。原來講談社精裝本《挪威的森林》共有上、下冊,封面分別以紅、綠單色為底色,上頭只印了書名與作者名,單純而華麗,與故鄉出版社的封面設計差別非常明顯。

然而故鄉版《挪威的森林》還是在台灣大賣,並引發了「村上春樹現象」。由於故鄉出版社的譯本是未獲版權的盜版,加上數年之後出版社不知何故倒閉,因此無法確認具體的發行數量。一九九一年,故鄉出版社將《挪威的森林》上、中、下三冊改版為合訂本,隔年台北的可筑書房將大陸的林少華簡體字譯本翻印為繁體字版,並將封面改為童話般的風格。在可筑版的「內容介紹」中(推測應為可筑編輯部所撰寫),提及《挪威的森林》是「以百分之百的純情、坦率傾倒無數少男少女和城鄉讀者的這部青春小說佳作」,所謂「無數」應該不見得是單純的誇張。

一九九三年,時報與故鄉兩家出版社都發行了《國境之南.太陽之西》,這是盜版時代產生的現象。本書第一章曾提及,當時在美國的香港學者鄭樹森曾對村上進行一段很長的訪問,而鄭教授也曾提到自己「先後曾讀過你(村上)的六種小說的中譯本……」,他話未說完便被村上打斷:「有這麼多嗎?我都不知道,也沒見過這些譯本。」附帶一提,鄭教授也指出,「遺憾的是,我讀到的《挪威的森林》中譯本是由多人分譯,不統一和錯誤的地方頗多。」

不過這「盜版天國」的狀況,自一九九四年時報出版公司正式取得村上春樹版權,並且出版《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譯本以後丕變。此後台灣的村上作品譯本都納入時報出版公司叢書系列發行。同時,時報出版公司也不再延用盜版時代直接挪用講談社原作封面的馬虎做法,而改採插畫家陳璐茜別具一格的抽象畫,讓人聯想到超現實畫家達利的畫風。

時報出版公司發行的村上作品中譯本,除了少數幾本散文及小說外,大多是由賴明珠負責翻譯。當初她對村上春樹的風格變化感到疑惑,而猶豫是否翻譯《挪威的森林》,但後來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六月完成《挪威的森林》譯本,由時報出版(全一冊)。賴明珠翻譯的《挪威的森林》在此後四年半內發行二十一刷,到二○○三年發行新版改為上、下冊為止,總計銷售數量達十一萬冊。如果將之前兩種盜版的發行量一併列入來看,在人口兩千三百萬的台灣,《挪威的森林》可算是名正言順的暢銷與長銷書。

報刊村上特集與書店、咖啡館的村上相關活動

一九八九年,因為《挪威的森林》出版而掀起的台灣村上春樹現象,直到現在都不曾間斷地持續著。除了賴明珠的用心翻譯外,時報出版公司的相關企業、台灣大報《中國時報》的支持也炒熱了話題。《中國時報》第一次以整個副刊版面刊登村上特集,應該是一九九六年七月的「嗨!村上春樹」。在刊登特集之前兩週,編輯便在「讀者散步區」的討論主題「村上春樹」中進行預告,後來湧入報社的一百多封讀者投稿則交由廣告公司總經理許舜英統整介紹:

「曾有朋友告訴我,當他看了幾頁《尋羊冒險記》後,難過地躺在床上而且無法繼續再看下去……,原因是他被逼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真相,我為他探索到村上小說的本質而感到欣慰。」(女,花蓮)這位來稿者應該算是典型的村上迷。「閱讀川端康成或侯文詠都有缺點,前者或許只剩學院派還在議論,後者可能被取笑為缺乏文學品味。而閱讀村上春樹卻是種最安全且有效的投資。」(男,台北市)這位作者諷刺將閱讀村上當作一種時髦。「村上他不懂女人,他筆下的女人個個像木頭,沒有靈魂的氣息,他只懂他想像中的女人,像朵睡蓮般,靜靜地開,但關於那些有的沒的,卻很能打動女性。」(女,台北市)有時候也可看到日本評論家有如此的評論。

《中國時報》幾乎每年都會編輯類似的全版村上特集,由讀者投稿或文化人撰寫評論感想等。二○○六年二月四日起甚至連續三天刊載村上親自回答台灣書迷問題的特集,翻譯工作也由賴明珠負責。

二○○三年三月,時報出版公司、誠品書店西門店內的「台北人Cafe」共同舉辦「村上情緒」的活動。在誠品西門店的大樓內,張貼了村上作品中、英、日各國語言譯本的封面海報,書店中村上著作專區陳列了中、英兩種語言譯本,以及村上所有的日語原著作品,還有村上作品相關的音樂CD和《村上食譜》等食譜書、旅遊導覽等,活動規模相當龐大。

活動期間,「台北人Cafe」播放村上喜歡的爵士樂,也準備了一份村上春樹輕食菜單,包括《聽風的歌》中的醃牛肉三明治、《發條鳥年代記》裡的番茄起司三明治、《舞.舞.舞》的莫查列拉番茄沙拉及火腿義大利麵、《尋羊冒險記》的鮭魚蘑菇雜菜飯等,價格由台幣一百六十元到兩百二十元不等。而當時也販售一只三百五十元的《海邊的卡夫卡》紀念保溫咖啡杯。此外,活動中甚至還召開了「村上的美食座談」。附帶一提,我平常在台北食用的午餐便當,一個大約六十元。

二○○五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五,賴明珠翻譯的《黑夜之後》剛出版,誠品書店和另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的汀州路總店,配合書名於晚上十點到十二點舉行「摸黑新書首賣會」,邀請了身為村上迷的女演員到場讀劇,並抽獎贈送一百名讀者村上爵士CD,而現場購書的讀者還可獲得免費現煮咖啡券,讓讀者親自體驗小說中女主角半夜在咖啡館讀書的感覺。而且預告這個活動的報導,刊登在中國時報系的《中時晚報》上,並特地選在一月十二日刊登,以祝賀村上春樹迎接五十六歲生日。

台灣的村上春樹文學在歷經二十餘年的接受歷史後,已經扎根為精粹的消費文化。根據經濟成長趨緩法則來看,接受村上春樹文學似乎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內省與寬裕的樣貌。

(本文摘自《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藤井省三.著,時報出版 2008 年)

 
地址:108 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 3 段 240 號 2 樓  服務電話:02-2304-7103 【客戶服務專區】
© 2008,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