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代序
自序
書摘 1
書評
導讀 1
導讀 2

【類別最新出版】
愛因斯坦與量子革命
生物死亡研究所:死去與活著都有意義!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雙螺旋(CK0002)──DNA結構發現者的青春告白
The Double Helix :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類別: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詹姆斯.華生
       James D. Watson
譯者:陳正萱、張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2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617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代序自序書摘 1書評導讀 1導讀 2



  代序

戲劇化的發現之旅

就我所知,
再也沒有別的實例,
能使讀者這樣深入地與研究者共享
工作中面臨的疑惑、掙扎與最後的勝利了。

~勞倫斯.布瑞格爵士

關於發現遺傳基本物質,去氧核醣核酸(DNA)構造的經過,在好幾方面說來都是很特出的。因此在華生請我替這本書寫前言時,我感到非常高興。

首先,它在科學上有著極重大意義。克立克與華生發現的構造,及其在生物學上之含義,是本世紀科學界最重要大事之一。它所引發的實驗,為數之多著實驚人;對生物化學界的影響,宛如引發一場大爆炸,全盤轉換了這門科學的研究方向。我是力勸作者在記憶猶新時寫下這段經過的許多人之一,因為我明白這對科學史的貢獻會有多大,而成績之佳則是出乎我意料。描述新概念產生的最後幾章是如此生動活潑,達到戲劇的最高境界--懸疑張力逐步升高,達到最高潮。就我所知,再也沒有別的實例,能使讀者這樣深入地與研究者共享工作中面臨的疑惑、掙扎與最後的勝利了。

此外,它又是一個描述科學家面對兩難局面,而嘗盡酸甜苦辣的明顯例證。他知道有位同事在某種問題的研究上已花了好幾年的功夫,嘔心瀝血地蒐集了一些資料,但是因為覺得成功在望而尚未發表。他看過了這些資料,並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想出一個辦法,甚至只是一個新觀點,便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這時去要求合作的話,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侵犯之舉。那麼,他是否應該自作主張地也從事研究呢?一個新意念的產生,究竟是來自個人內心深處,還是在與他人談話時觸動靈感,是很不容易斷定的。基於對這種困難的了解,科學家之間建立了一條不成文規則,也就是在某種程度下,不去侵犯他人的工作範圍。但如果是多方面逐鹿,這條規則就不再適用。這種進退維谷的局面,在DNA的故事中寫得很清楚。對所有與事者而言,1962年的諾貝爾獎同時頒發給在倫敦國王學院長期辛苦工作的魏爾金和在劍橋精彩而迅速地覓得最後答案的克立克與華生,實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的事。

最後,這個故事還有著人情方面的興味--描述出一個美國青年對歐洲及英國的印象。他寫得如赤子般坦率,書中人物必須以很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我們要記住,這本書並不是史書,而是為將來終會出現的史書作先導的自傳性敘述。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本書內記錄的是印象,而非史實。其中的問題多半比他當時所能體會到的要來得複雜,而當事人的動機也不是那般曲邪詭詐。不過另一方面,我們也得承認,他對於人性的脆弱所具有的直覺認知往往是一針見血。

作者曾將底稿送給部分當事人過目,而我們也提出了一些史實上的更正。但我個人倒覺得修改太多反而不妥,因為書中所記錄之印象的鮮明與直接,正是本書可貴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