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世界地理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世界地理

【類別最新出版】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
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現代世界六百年: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
漫遊歐洲一千年: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暢銷經典版)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南太平洋征旅(XB0016)──航海家的冒險樂園
Sur Des Mers Inconnues, Bourgainville, Cook, Laperouse

類別: 世界地理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Etienne Taillemite
       Etienne Taillemite
譯者:桂裕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2月2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11頁
ISBN:957131566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船隻破舊,船員成分複雜──麥哲倫完成偉大計劃的籌碼

1519年9月20日,船隊從西班牙西南加地斯(Cadix)附近的聖.盧卡灣(San Lucar)出發,一共有五艘,分別是「維多利亞號」、「聖安東尼奧號」、「康塞普西翁號」、「聖地牙哥號」,以及「千里尼達號」。五艘都是破舊的三桅船,使用方形帆,噸位很小,船體中部寬敞,底艙用來裝載珍貴的香料。

船員共265人,大部分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但也有義大利人、比利時人、法國人、希臘人、馬爾他人、非洲人,乃至於服苦役的犯人。隨行的還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威尼斯商人皮加費塔(Antonio Pigafetta),他為後人記述了這次航行的經歷,是此行主要的歷史見證人。

麥哲倫另外還任命了三位西班牙籍船長,分別是克薩達(Gaspar Quesada)、德.曼多薩(Luis deMendoza)及德.卡塔赫納(Juan de Cartagena)。

紀律嚴苛,飲食粗糙,旅次勞頓,疾病叢生──不堪忍受的海上生活

在駛入大西洋的公海前,麥哲倫曾特別告誡船長們跟隨他的主檻,絕對服從主檻的指揮,因而,每艘船都有人日夜守衛。西班牙籍船長對此頗為不滿,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怎能聽從外國人的指揮?因而心生嫌隙,日後還發動了一場喋血叛艦。

此外,遠征令人疲憊不堪,隨時可能遇險,生活艱苦異常,飲食又難以下嚥。接著,食物供應的情況急遽惡化。在19世紀結束以前,人們只會用鹽醃漬的辦法來保存食物,因此船員吃的都是鹹肉和鹹魚。後來,連這些東西也吃完了,只好從潮濕的木桶中,掏出腐爛變質的食物聊以充飢。

海員的工作繁重不說,每天又只分配到500克硬麵包,300克肉或魚,再加上少許蔬菜、奶酪和餅乾。食不果腹,氣候潮濕,衛生條件惡劣,凡此種種,使船隊在幾星期後就出現壞血病。壞血病是遠航路程上的殺手,往後幾百年間,常有望船的海員因感染壞血病而喪命。後來到了18世紀末,人們才發現,缺乏維生素是罹患壞血病的病因,繼而控制了這種災難。

最嚴重的問題還是飲水。水很快就變質,帶有一種怪味。海員寧可喝酒,就連劣等酒也喝。葡萄酒則限量供應,每人每天平均兩升。船員們為此怨聲載道,麥哲倫只好將他們限制在狹窄的船艙裡,以為懲戒。

麥哲倫缺乏進步的航海技術,以開闢橫渡大西洋的航路

麥哲倫使用中古時期的觀星儀器──星盤,來確定船的方位。星盤是根據太陽的位置大致標出緯度,但無法標示經度。經度的確定則要到18世紀,借助經線儀才精算出來。

麥哲倫靠估計船速的方法,來計算已經航行的路程。顯然,這種方法沒有把潮水與風力考慮進去。航線只由麥哲倫一人決定,不容船長們參加意見。

不久,船隊在沿非洲海岸朝獅子國山(Sierra Leone)行駛時,遇到逆風,好幾次險遭翻覆。獅子國山正是因風暴肆虐,猶如雄獅怒吼而得名。

船隊勢必得在里約熱內盧停泊一段時間。印第安人熱情好客,提供新鮮食物

終於,1519年11月23日,巴西海岸在望。麥哲倫沿著海岸行駛,然後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的海灣停靠了兩個星期,以便補充飲食。皮加費塔對印第安人頗有好感;他指出,印第安人「男男女女都將身體塗成紅色」,而且「他們吃敵人的肉,不是因為人肉味美,而是出於習慣……,他們把敵人的肉切成小塊,然後放到火爐裡烤成肉乾」。土著十分友善,與船員們以貨易貨。「我們用一把小刀或一個魚鉤換來五、六隻家禽,用一把梳子換來兩隻鵝。」

1519年底,船隊載滿新鮮食物,繼續沿海岸航行。一日,來到一個彎折處,麥哲倫最初以為這裡就是海峽了,後來才發現,其實這是今日阿根廷東部拉布拉他河(La Plata)的入海口。船隊只好繼續南行。

儲備告罄,海員死亡,恐懼與不滿日益高漲

麥哲倫指揮船隊駛進一個港口,他還替該港口取名為聖.胡利安港(Saint Julien)。這個海港位於今日阿根廷的南部海岸。船隊於1520年4月到達這裡,準備在此地度過南美的冬季。

聖.胡利安港離南極近,離赤道遠,地點偏僻,又寒冷多風。船員們一致反對麥哲倫的決定,並且對航行的目的失去信心,要求返航。麥哲倫不同意返航,還鼓勵船員們勇往直前。然而,西班牙籍船長的仇恨情緒日漸強烈,麥哲倫無力安撫。

叛亂爆發,麥哲倫進行血腥鎮壓

4月1日晚上,叛亂一觸即發。「康塞普西翁號」船長克薩達,帶領幾位心懷怨怒的水手,登上「聖安東尼奧號」,將葡萄牙籍船長德.梅斯基塔(Alvaro de Mesquita)監禁起來。接著,他們又爭取到「維多利亞號」的西班牙籍船長德.曼多薩的支持。

第二天早上,麥哲倫能調遣的只剩兩艘船了。克薩達通知麥哲倫,如果立即返航,叛亂就會平息。麥哲倫向「維多利亞號」派去一艘小艇,載滿武裝人員,佯稱送信,趁德.曼多薩疏於防範,正要拆信時,用匕首將他刺死。麥哲倫並下令將德.曼多薩的屍體倒懸起來,以做效尤。

麥哲倫重新控制了局勢,用三條船堵住海灣出口,並派一名水手登上「聖安東尼奧號」,趁夜深人靜時悄悄割斷錨纜。於是「聖安東尼奧號」隨風漂流,差點兒與「千里尼達號」相撞。船員只好向麥哲倫的武裝手下投降,叛亂於是敉平。之後,麥哲倫行使國王授與的最高裁決權,將克薩達斬首,並把德.卡塔赫納遺棄在望.胡利安港。

皮加費塔垃未詳細敘述這次叛亂的來龍去脈。他更感興趣的,是阿根廷南部的居民。麥哲倫將這個地區命名為巴塔哥尼亞(Patagonie),意為「大腳」,因為當地人都長著一雙大腳。他說:「有一位巴塔哥尼亞人的身材非常高大魁梧,我們之中最高的人,恐怕都還不及他的腰部呢。」

在險象環生的海峽中航行了數月,歷經磨難的船隊終於抵達太平洋

麥哲倫在平息那場血腥叛亂後,仍然意志堅定,下令船隊繼續南行。船隊中擔任開路先鋒,負責偵察任務的「聖地牙哥號」,不幸擱淺,船身折斷,幸好沒有船員傷亡。

1520年10月21日,船隊繞過一個岩石嶙峋的岬角,麥哲倫替它取名為聖女角。聖女角後面是一道狹隘的海峽,深入陸地。四周的山丘白雪皚皚,顯得蠻荒而淒涼。海峽中寒風颯颯,船隊時時有擱淺的危險,但仍然摸索著前進。

危險的航行又持續了一個月。船隊來到最後一個海角,麥哲倫稱它為代西雷角(Desire)。太平洋終於出現在眼前:「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們駛出了海峽,進入太平洋。」

艱苦航行了幾個月,船隊終於抵達太平洋上的第一座島嶼

麥哲倫原以為太平洋只是一小片狹小的鹹水海,所以沒有預先補給糧食與淡水。這是嚴重的失策。船上食物開始不足:「整整三個月又20天,我們沒有補充食品和飲水。我們吃的是發霉的餅乾,其實是餅乾屑,裡面都是小蟲,甚至還有老鼠尿的臭味,因為老鼠啃完餅乾後,便在上面撒尿;就連喝的水也很臭。此外,我們還扯下大桅桿上的牛皮充飢……,還有木屑和老鼠也不放過。每隻老鼠賣半埃居(ecu,法國古幣)。」海員們不堪壞血病和饑餓的折磨,紛紛病倒。

3月6日,在航行110天後,麥哲倫一行人終於看見三座小島,也就是馬里亞納群島(Mariannes)。麥哲倫稱這些島是強盜島(Larrons),因為當地人駕著三角帆獨木舟向船隊圍攻,見到什麼就搶什麼。船隊並未在此停留很久,補充了禽類、蔬菜和淡水後,就繼續朝菲律賓方向航行。

麥哲倫的奴隸昂里克與宿霧國王操同樣的語言,證明宿務雜昂里克的家鄉不遠。昂里克是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奴隸

麥哲倫在菲律賓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友好款待,然後與土著首領達成協議:在此替西班牙建立起商業霸權。

現在,島嶼一個按著一個出現。3月26日,他們又看到一塊新陸地。麥哲倫這次懷著戒心,選了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安營。

兩天以後,來了幾個土著,其中有宿霧(Cebu)的國王。麥哲倫手下有位馬來人奴隸,是從以前航行中帶來的,名叫昂里克(Enrique)。昂里克與宿霧國王用同一種語言交談,從而得知這裡離他的家鄉蘇門答臘島(Sumatra)已不太遠了。

他們這才恍然大悟,睡鹿加群島就在眼前!

4月4日,船隊載著國王向宿霧駛去。麥哲倫向國王表明自己的和平誠意,雙方隨後簽訂盟約。宿霧國王保證皈依基督教,還受了洗,並且根據西班牙國王的名字改名為查理。

麥哲倫則代表西班牙,答應協助宿霧國王擴張疆域,以獨享島上的商業利益。

有位土著首領反抗西班牙人,麥哲倫在戰事裡中箭身亡,一切似乎化為泡影

菲律賓群島中有個馬克唐島(Mactan),島上的首領聚眾鬧事。麥哲倫想藉機殺一儆百,立刻下令攻擊。但小島四周都是珊瑚礁,無法炮轟,於是麥哲倫率領部下泊船登陸,不料遭到數千名土著攻擊。麥哲倫不幸身中毒箭,倒地身亡。倖免於難的船員頓時群龍無首,士氣大為低落。

從1521年5月到11月,這段期間,船隊在菲律賓群島附近的海域漂流。

遠征隊成為漂浮的殘骸;埃爾.卡諾將船隊帶回西班牙

麥哲倫手下的一位船長埃爾.卡諾(Juan Sebastian El Cane)控制住局面,讓遠征隊免於遭受全軍覆沒的後果。埃爾.卡諾決定立即駛向摩鹿加群島,盡快裝滿香料返回歐洲。

埃爾.卡諾向土著首領阿爾曼佐(Almanzor)蘇丹購買香料,然後火速裝船。原來此時又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說葡萄牙國王已經下令:「追擊麥哲倫的船隊……,國王已派出船艦守候在巴西海岸及好望角,而且一支強大的艦隊即將來到摩鹿加群島。」

從原路返航很不安全,船隊只得繼續西行,越過印度洋回到歐洲。這條航線比穿越太平洋的航線更不順利:逆風、逆流、食物不足、食物發霉,再加上船身進水,隨時有沉沒的危險。

1522年5月18日,埃爾.卡諾一行人終於繞過好望角北上。「維多利亞號」中途在佛德角群島靠港時,已殘破不堪,幾乎無法再航行下去。

英勇果敢的埃爾.卡諾,是環球首航的倖存者,他代替麥哲倫領受了褒獎

9月6日,「維多利亞號」奄奄一息地回到西班牙,船上只剩下18人。「我們駛進了聖.盧卡灣……,自從駛出聖.盧卡灣以來,我們已航行了14460里(約合57840公里),自東向西繞地球一周。」這是歐洲人首次環行地球,也是頭一遭穿越太平洋,更是地理探險史上的一項壯舉。查理五世賜與埃爾.卡諾貴族頭銜,徽章上刻著這樣一句話:「Tu primus circumdedisti me」,意思是「你是繞我一周的第一人」。

在西、葡兩國爭奪世界霸權和香料之路的競賽中,麥哲倫的遠征具有重要意義。西班牙航海家在他去世後,一直繼續探險,直到16世紀末。麥哲倫去世50年後,西班牙成為地球上的首強,帝國的勢力範圍從美洲一直擴展到菲律賓群島。

麥哲倫的後繼者任務艱鉅:尋找從亞洲到美洲的歸路

西班牙人多次試圖從新大陸出發前往菲律賓。曼達那(Mendana)就是懷抱著這個志向,勇往直前的探險家之一。

1567年11月,曼達那離開秘魯,前往菲律賓。但船隻向南偏離航線,抵達一處他不認識的群島。島民是食人肉的巴布亞人(Papous),對這批不速之客極不友善。因此,1568年6月,曼達那又匆匆來到墨西哥。但是,他此行發現的所羅門群島(Salomon)後來成為神話仙境、人間天堂,吸引了大批航海家來到這裡,這股風潮還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

這次失敗後,曼達那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再出航。1595年,他決定再嘗試一次。他雇用葡萄牙籍領航員基羅茲(Quiroz),率領四艘船,船上載有400名男女和兒童,目的是在南太平洋建立殖民地。

船隊從秘魯出發,經過波里尼西亞的馬貴斯(Marquises)群島,一直向西,抵達另一個島嶼,曼達那將它取名為聖.克魯斯島(Santa Cruz)。儘管島民對外來者心存疑慮,曼達那仍打算在島上建立永久的移民據點。不幸的是曼達那在這時去世,船隊由他的妻子伊莎貝拉(Isabel)指揮,後來全部返回墨西哥。

西班牙從哥倫布開始的大規模探險活動,到此終於告一段落。一個龐大的帝國已然誕生。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