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總論
第一編 復演古來學術之時期

作 者 作 品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因是子佛學入門
因是子健康養生談
中國佛教史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第二版)
因是子佛學入門(第二版)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WHA0379)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蔣維喬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17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32開/精裝/208頁
ISBN:978988836944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總論第一編 復演古來學術之時期



  第一編 復演古來學術之時期

明末王學狂恣之流弊,學者雖厭惡之,然尚未有公然反對者,雖顧炎武為考證學之祖,亦不過提倡程朱以斥陸王而已。黃宗羲亦從王學入手,而創經世致用之學。至乾嘉間惠棟、戴震出世,考證學大成,方公然推倒宋學,揭櫫漢學。可知在清初時理學派尚非全無勢力也。理學派中,又可分為程朱學派、陸王學派、朱王折衷學派。

第一章
程朱學派

第一節 顧炎武

一、略傳及著書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崑山花浦村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紀元一六一三),歿於清康熙二十一年(紀元一六八二),年七十歲。性耿介絕俗,狀貌英秀,事繼母王氏甚孝。明亡時,清師下江南,炎武糾合同志,舉義兵,不成,崑山城破。母年六十,謂炎武曰:「我雖婦人,然義不可屈」;不食而卒。臨終,以世食明祿,勿仕二姓,誡炎武。炎武奉遺教,終生不渝。周遊天下,所至考其山川風俗,古今治亂之跡,自金石碑碣,以及地理經濟之學,無所不通。出遊時,後車滿載書籍,作實地之參考。見聞既廣,卓然自成一家,當代咸目為通儒。康熙十六年,始卜居陝之華陰。諸生有請講學者,謝之曰:「近日李二曲,亦以聚徒講學得名,遂招逼迫,幾至凶死;雖威武不屈,然名之累則已甚;況東林之覆轍,由此而進者耶。」康熙十七年,詔徵博學鴻儒,諸公卿爭欲羅致之。炎武乃豫使門人之在京者,辭之曰:「刀繩具在,勿速我死。」炎武既負用世之才,未得一試;於是在雁門之北,五台山東,及長白山下,墾田牧畜,以實行其經濟政策;墾熟之田,恆交其弟子管理之,故其財用常饒足云。

著書有《日知錄》三十二卷;《補遺》四卷;《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卷;《肇域記》一百卷;《音學五書》三十八卷;《五經異同》三卷;《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九經誤字》一卷;《石經考》一卷;《金石文字記》六卷;《經世編》十二卷;《下學指南》六卷;《文集》六卷;《詩集》五卷;《歷代帝王宅京記》十卷;《昌平山水記》二卷。此外小品著述尚多,大都收入《亭林遺書》。

二 學說

炎武博學多聞,考證精詳,長於經濟。抱用世之志,最忌空談。有鑒於晚明王學,類於狂禪,故專奉著實周到之朱學,排斥陸王。嘗曰:「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經學,即理學也。自有捨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興。」(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碑》)此經學即理學之言,正是推翻宋明理學,而直進於六經根柢之標語。唐鑒(字鏡海)有云:「亭林之學,主明體達用,經世濟人。以卓犖不群之才,抱俯仰無窮之志,足跡半天下,所交皆賢豪有道之士,而卒著書以老,使人追慕於簡策之間而不能置。夫先生之為通儒,人人能言之;而不知先生之所以通,不在外而在內,不在制度典禮而在學問思辨也。是以平心察理,事事求實,凡所論述,權度惟精,往往折衷於朱子。」(《國朝學案小識》)觀此,可知炎武之學養,雖不如宋明諸儒,專力於理氣心性,然實闡明道之體用,究極於經世之術。其所著《日知錄》,最足表顯其學風;其求學之精神,為後來考證學之基礎;故炎武可謂之程朱派之考證學者。

理氣心性之學,自宋迄明,可謂登峰造極。闡發已無餘蘊;清代儒者,苦無研究之餘地。於是一轉其方向,注意及考證學。故哲學思想,可以論述者,雖大家如炎武,亦不免有寂寥之感。然其實踐方面,則各有一說。今舉其為學之要旨如下:

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故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下學指南》)

此語雖甚簡易,然為學經世之綱領,不出乎此。炎武不幸處明清革命之際,不得實施其抱負。然觀其言行,真王佐之才也。其與友人論學一書,頗足見其主義之所在。今撮其要點如下:

《大學》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來教單提心字,而未竟其說,未敢漫然許可,以墮於謝上蔡、張橫渠、陸象山三家之學。竊以為聖人之道,下學上達之方;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職在灑掃應對進退;其文在《詩》、《書》、三《禮》、《周易》、《春秋》;其用之於身,在出處、辭受、取與;其施之於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其所著之書,皆以撥亂反正移風易俗,以馴至乎治平之用;而無益者,一切不談。(《與友人書》)

觀此:則炎武之踐履篤實,根本上極似程朱;而其專求實際,不落空談,則又在程朱以外,自成一種樸學。無怪後來之考證學,推炎武為初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