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商周專訪

作 者 作 品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
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影響力領導:5大原則培養乘數思維,讓部屬甘心跟隨,締造乘數績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BE0113)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王嘉源, 王柏鴻, 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28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393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商周專訪



  書摘 1

從世界貿易到世界投資

只要不發生世界性經濟蕭條或世界大戰,世界投資將會持續成長,或許比世界貿易的成長更快速。然而,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世界投資的統計數字,也缺乏相關理論與法令。

過去十年來,國際貿易逐步減退,但國際投資卻空前熱絡。國際投資如今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宰力量。大部分國際投資當然是放在證券方面,但是在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領域的固定投資上,比重亦越來越大,至今佔總國際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

傳統上,投資是跟隨貿易亦步亦趨,如今貿易則越來越依賴投資。

假如美國公司的歐洲子公司,或美國在日本的合資企業,沒有繼續從美國購買機器、化學藥品及零組件,在美元高估時期的美國出口,可能會滑落至更低點;而在這樣慘淡的年代,美國金融機構的外國子公司業績,卻約佔美國服務業收入的一半。而後,日本為了保衛出口生意,反過來大量投資位於美洲及歐洲的製造業子公司;甚至南韓也起而效尤,投資位於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製造業子公司,以便開發北美客戶。

「公司內」貿易

迄今,美國製造廠商將大約五分之一的總資本,投資在國外的設施。另外,類似比例的美國製造業產量,則是在海外生產;其中四分之三在國外銷售,四分之一回銷美國。美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及經紀公司,也以類似比例的資產投資國外,而外國部門獲利所佔的總營業額比例,甚至更大。

每個主要貿易國於數年內,都將在海外生產和美國同樣高比例的產品。在一九八三年,日本製造商在境外的生產為總產量的二%;到了一九八六年,這項數字已提高到五%。一九九二年左右的日本海外產量,很可能和美國的五分之一比例並駕齊驅,而且大部分的產量成長,集中於北美及西班牙(銷售到歐洲市場)。

現在製造品的世界貿易,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發生在「公司內」。比如新力在墨西哥邊界的工廠,將產品賣給新力在聖地牙哥的最終裝配廠;或是福特汽車公司位於美國的一家引擎工廠,與福特位於歐洲或巴西的工廠交易。

保護主義或對保護主義的恐懼,並不是促成世界投資的主因。美國向歐洲的多國化擴張,始於三十年或三十多年前,還早於對任何保護主義的恐懼出現之前。這種多國化擴張,在英國及西德這兩個最沒有保護主義危險的國家,顯然最具活力。同樣地,日本對美國製造工廠的投資,也遠早於任何保護主義的威脅。比起保護主義,行銷壓力才是更重要的動力。

身兼生產與行銷的企業,才能在重要領域維持可觀的市場地位。如果不身兼生產,很快就會喪失對市場的「觸感」。能夠凸顯這種道理的例子,就是福斯汽車公司(Volkswagen)在美國的經驗。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年間,福斯汽車佔有美國汽車市場的一○%,後來德國工會否決該公司在美國設立製造廠的計畫,原因是工會無法容許「輸出德國的工作機會」。幾年後,也就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美國汽車市場的面貌改變,福斯喪失了對這個市場的「觸感」。過去所佔有的美國市場,全拱手讓給日本人。

工資差距也不是促進世界投資的主要原因。當然了,沿著墨西哥邊界,為美國市場提供勞力密集的零組件及產品的工業園區工廠,以及台灣和新加坡的電子裝配廠,皆拜工資差距之賜才能存在;然而藍領勞動比率在製造業的生產上,越來越沒份量。近來少有產業勞動比率超過八%左右的,甚至像紡織、汽車、電子裝配及鋼鐵等產業,勞動成本之類的生產要素,降低的速度很快,以致於那些從國外「外買」來取得工資成本優勢的現象,不大可能熬過本世紀。

替知識勞工創造就業機會

儘管如此,推動世界投資的主要力量還是人力資源。外銷產品主要是為藍領工人創造就業機會;赴國外投資子公司則是替本國的知識勞工,如工程師、化學師、會計師、經理人及品管人員等,創造工作機會。當已開發國家新工人的供應,自半技術或非技術機器操作員,轉移至具備長年教育背景的人時,對外投資方式便可將人力資源作最大的利用,也為已開發國家創造工作機會。

因此我們可以預期,只要不發生世界性經濟蕭條或世界大戰,世界投資將會持續成長,或許比世界貿易的成長更快速。然而,我們幾乎沒有關於世界投資的統計數字,更嚴重的是,也沒有一個受世界投資、而非世界貿易帶動的國際經濟理論;因此,我們並不了解世界經濟,自然無法預測其行為或趨勢。

規範這個新世界經濟的法令也付之闕如。沒有一個國家容許漫無限制的外國投資,但是,也沒有什麼國家釐清規則。舉例來說,美國大概是對外國投資限制最少的國家,但是美國一家主要半導體製造商Fairchild,將所有權自一家法國公司轉移至另一家公司時,政府單位卻十分不悅,即使前後兩家公司同樣是外國公司。不僅美國,其他國家也存在這種獨斷及厚此薄彼的情形。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締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將國際貿易的規則法典化。雖然違反GATT者眾,但其規範的仍是國際貿易的常規。由於GATT的成效,美國如今正尋求擴充GATT的範圍,將服務及資訊方面的國際貿易也納入規範。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談及為世界投資締結國際協定和設定準則。

戰後復甦計畫

另一項當務之急是發展國際法,規範世界投資在戰爭爆發時的地位問題。戰爭時期,保護外國投資攸關自由世界每個國家的利益,縱使經過最具毀滅性及激烈的戰爭,倖存下來的國家仍必須共同生活在這個狹小、擁擠的星球上。殘存的國家如果要復甦,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經濟互賴關係。十九世紀時,大家知道縱使是最殘忍的戰爭,終究會落幕,但是現代人卻沒有這種觀念,至今仍未有法律規範外資在戰爭時期的地位問題。

未來,帶動國際經濟的力量將是世界投資,而不是世界貿易。匯率、賦稅及法律規則的角色,將會變得比工資及關稅重要;這是世界經濟的重大變遷之一,目前不管是政府、經濟學家或企業家,都尚未對這項變遷投以適切的關注,實在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