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細瑣生活的絕妙趣味--新品種漫畫Comic Essay 文/MaoPoPo

漫畫就是漫畫,何必搞什麼新名詞怪名堂?這樣說來也對,但你是否曾想過自己腦中對「漫畫」的定義?乍聽「漫畫」二字的直覺印象?如果多少還是帶有「32開本+租書店」的影子,那就不難能理解為什麼在老美創造出「graphic novel」之後,日本人也要搞個「comic essay」了。

這兩年日本快速竄紅、同時引起社會話題的暢銷新作不多,漫畫家小栗左多里的《達令是外國人》系列可算其中佼佼者,一、二集加起來的銷售量接近兩百萬冊,受歡迎程度絲毫不遜同時期如《海邊的卡夫卡》或《現在,就去見你》等文學作品。小栗的「外國人達令」--東尼還因此被冠上「日本最紅的達令」稱號,頻頻受邀上電視,成為日本媒體新寵兒;關於「國際婚姻」的話題也因此延燒,點燃日本人原就有的英語學習熱及年輕女性對「國際婚姻」的嚮往。現在隨便抓個日本人來問,大抵都聽過這系列書與夫婦兩人的名氣。 但是在中文版推出前,國內漫畫迷卻似乎鮮少注意到此作,為什麼?因為出版該作的Media Factory以及連載該作的《達文西》閱讀雜誌,打一開始便完全不以「漫畫」來稱呼《達令是外國人》以及同類作品,而是創造了一個新名詞--「ヵтЧヱリЧオユ」(comic essay)。

兼具漫畫的趣味與散文的質感
什麼是「comic essay」?其實就是「漫畫」(comic)+「散文」(essay)。那到底是漫畫還是散文呢?以小栗的《達令是外國人》為例,翻開書,描述作者夫婦兩人生活上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趣味事件,完全是漫畫的框格與分鏡,二頭身的Q版主人公造型和誇張爆笑的圖象表達方法,和一般「漫畫」沒有不同。再舉高木直子的《150cm life》為例,這系列作品在日本也同屬「comic essay」,而在台灣卻歸類為「圖文書」,由於沒有傳統的漫畫框格,讀者也較不會覺得這樣的分類有何奇怪。 那到底為什麼要搞出這樣一個新名詞?因為這類作品的確有許多跟傳統漫畫不同的特徵:開本多為與文字書相同的25開;內容多記述作者真實生活中發生的酸甜苦辣,而非傳統漫畫誇張虛構的故事線,因此多為短篇集結;作者和主要讀者多為年輕女性,許多編排與企畫近似生活風格雜誌。其實也很類似常收錄在漫畫單行本最後,作者描繪自己拖槁趕槁、旅行或養寵物等日常生活趣事的漫畫隨筆。換句話說,這類作品其實就是圖文並茂的「生活札記」,形式可以是長篇、四格、或圖文混雜,有漫畫的易讀與趣味,同時兼顧散文隨筆的質感。

好笑、好看的無壓閱讀
許多日本讀者在回答為何會喜歡「Comic Essay」類的作品時,最常見的答案是「可愛、易讀、同感度高」,也有說是「好笑、好看的無壓閱讀」,或是「一翻開就難以闔上,不需要太費大腦、不管重讀幾次都一樣好笑。」無論是過往如櫻桃子《桃子的21世紀日記》類的插圖隨筆,前述的《達令是外國人》、《150cm life》或是k.m.p.和老媽一起出遊的漫畫旅記、流水ベモア的《印度夫婦茶碗》、益田米莉及崛川波描繪輕柔浪漫愛情的書籍等,都具備這幾項要件。 而不過是創造一個外來語新名詞,卻能將這類作品與傳統的漫畫、文字書畫劃開界線,形成嶄新獨特的氣味,進而吸引觸及到最關鍵的讀者,可說是非常巧妙的作法。

本地早有comic essay
「comic essay」雖是個外來新詞,但談到「可愛、易讀、有同感」的女性圖文讀物,台灣作者其實不讓日本專美於前:例如張妙如、徐玫怡的《交換日記》系列可說是標準的comic essay,以隨性的圖文記錄了兩人長年來妙趣橫生的生活鮮事;有趣的是,兩人的另一半也都是老外。其他還有擅長生活雜貨、居家品味的米力,作品如《我愛花花世界》等,融合彩色插畫、照片和文字,是非常女性生活風格的圖文書。此外,以文具設計起家的凱西陳筆下作品,去年出版的《土耳其手繪旅行》,彎彎超級暢銷的《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等,也都擁有「comic essay」真實、可愛、引人共鳴的特質。 在「comic essay劇場」官方網站(www.comic-essay.com)中,刊載了comic essay創作方法的三大要點:感覺像和朋友交換日記一樣,腦海中想著人們的笑臉來作畫,訓練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自己。另外,《達文西》雜誌也開始舉辦「Comic Essay Petit大賞」募集鼓勵此類作品創作,至今已舉辦七屆,歷屆受賞者也有不少已經出道發行單行本。兩年來,「comic essay」風潮熱度持續加溫,大受歡迎的結果是《達文西》從去年底開始每月附贈一本可愛的comic essay別冊,每期的封面和首要故事都是《達令是外國人》。 較及英美「graphic novel」作品經常描繪的人性沉重與黑暗,日本與台灣的「comic essay」則著眼瑣碎生活中的可愛與趣味。但無論何者,都在在顯示「漫畫」這個創作類型中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深度、廣度與可能。

本文原載於誠品好讀2006年5月號
(c) 2007,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服務電話:02-2304-7103 【 讀者服務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