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導論:虛假的明確
模糊
矛盾
從學術角度談模糊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將模糊理論說清楚(CK0041)
Not Exactly: In Praise of Vaguenes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紀斯.馮.迪姆特
       Kees van Deemter
譯者:李隆生、張逸安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16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957135533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導論:虛假的明確模糊矛盾從學術角度談模糊



  模糊

模糊

本書使用「模糊」這個詞時有特定的意義。它在學術寫作時很常用到,但在日常對話中較少使用。容我解釋一下。

一個概念或字詞如果容許有曖昧事例存在,就可被稱為「模糊」。比方說「灰色」就是個模糊的概念,有些鳥是灰色的,有些不是;兩者以外的其他鳥兒,則介於灰色與非灰色的邊緣地帶。即使是專家,對於牠們究竟是否為灰色,也會有不同的意見。這些「像灰色」的鳥兒的存在,使得「灰色」成為模糊的概念。基於同樣的理由,「大」、「許多」、「少數」等都是模糊的概念。相形之下,「比五個少」就不是模糊的概念,因為這種說法,創造出兩類清楚劃分的數目:一是低於五,一則是其他。「我有不到五個小孩」,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閃爍其詞,因為我沒告訴你我到底有多少小孩,但並非我們所指的「模糊」。在更進一步告知之前,我們將使用「模糊」這個名詞來代表像「灰色」這樣容許有曖昧事例的說法,不模糊的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乾脆俐落」,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詞。只有在第三章,「模糊」的標準用法才會遭到挑戰。運用「模糊」這個名詞時並沒有主觀認定:說一個詞「模糊」時,我們並不是在判斷它是好或壞,也並非說這個詞有用或無用。

持續閱讀本書就會發現,「模糊」無所不在:如果你相信某個概念完全乾脆俐落,不妨更仔細檢視一下,結果就會證實這個概念其實是模糊的。例如,「小」與「大」這種表示尺寸的詞顯然是模糊的,顏色也是,至少在口語裡是如此,並沒有非常鮮明的劃分界線。這也並非僅英文獨有。即使像世界語(Esperanto)這種刻意製造與傳授的人造語言,也沒花太多功夫去解釋模糊語詞的意義,只不過把它們翻譯成現有的語言而已。舉例來說,世界語的granda翻成我們的語言是「高」的意思,但一個一百七十五公分的男人算不算granda,就得靠學習者的想像力了。

假使我們更仔細檢驗模糊字詞,還會立刻發現尷尬之處。以「高」來說,為了符合我們剛才的發現,人們可以分成三類:明顯很高、明顯不高、剛好夠高。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可以理解。不過,正如克里斯賓‧萊特(Crispin Wright)等哲學家所說,這只是麻煩的開始,因為這三者之間的分別,並非如石頭打造般明確。

為理解問題所在,請看以下例子。假設你問一些人,在你客廳牆壁做記號,標示出「明顯很高」與「剛好夠高」之間的分界。當然每個人所標示的位置不盡相同。據此,我們最初的問題以更高的層次重覆出現:一個人高或不高的分界很難訂定,同樣地,一個人算是高或「剛好夠高」,也很難去斷定,依此類推。因此,雖然我們能夠想像有一種語言,當中的「模糊」可以包括曖昧事例(並且沒有更糟的狀況),但在我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中,曖昧事例顯示可能有更困難的問題存在,也就是與更高階的模糊有關。你可以將曖昧事例想成是疾病的症狀:如果你咳出血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不愉快的經驗,但還可能是更糟狀況的跡象。由模糊所象徵的「更糟狀況」就是更高階的模糊。即使我們很少使用這個字詞,但顯而易見的是,許多與模糊有關的問題,事實上都是由更高階的模糊所引起。

本書的目的在探討模糊如何運作、為何模糊在溝通中無所不在。本書的部分宗旨在探究模糊為何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會發現,有時候模糊就是無可避免,有時模糊則是比精確更好的選擇。我們也會以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我們對於建造人工智慧(AI)體系的心得。AI體系雖然緩慢,但已開始具備人造且明瞭日常語言的能力。

但「模糊」不光是實際的問題而已,它同時還是困難的理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