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VIEW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一、蒙特婁:全世界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

作 者 作 品

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東京歷史迷走
京都歷史迷走
胡川安歷史迷走套書(京都歷史迷走+東京歷史迷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VIEW

【類別最新出版】
直到沒有戰火的那一天:一名戰地記者的生死見聞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女孩的祕密帳號:別再告訴自己「是我想太多」!在這裡,有人站在你這一邊
一路向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東海道
別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看清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


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VPK0037)

類別: 歷史‧傳記>VIEW
叢書系列:VIEW
作者:胡川安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12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6736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一、蒙特婁:全世界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



  一、蒙特婁:全世界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

人生總是無法預料自己的下一站在哪兒?二○○六年,我從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開始前往世界各地旅行。二○○九年拿到全額獎學金,到了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

學校在蒙特婁的市中心,有點像臺北的忠孝東路,是最精華的地段。蒙特婁是全世界僅次於巴黎的法語大城,但在市中心竟然有一座學生超過三萬人的英語學校。

麥基爾大學在全球的排名通常在二十五名內,是加拿大數一數二的大學,也是蒙特婁的驕傲,蒙特婁更是「全世界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在經濟學人雜誌二○一三年的「海龜指數」(Sea Turtle Index)上領先其他城市,這個指數和我在這裡的生活經驗相符──蒙特婁的確很適合留學。

海歸/海龜
 
「海歸/海龜」是中國對留學歸國學生的稱呼,被翻成Sea Turtle。留學不一定會歸國,在全球化的時代,有些人在國外發展或到其他地方工作,在異地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海龜」不只是中國的現象,也成為世界上的一種流動族群。

知名雜誌《經濟學人》和中國的交通銀行合作,推出海龜指數報告,從知名的大學評鑑QS World University當中的前三百名大學挑選這些大學所在的城市,共八十個進行評比。這個指數主要是給有意留學海外的大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參考,相較於經常發表的「世界大學排名」,這份報告除了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品質,還綜合評估了留學成本、當地的金融開放環境、房地產投資的回報率、留學生畢業後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城市的開放性,以及所提供的多樣性文化經驗。

全世界第一名的城市:蒙特婁!

全世界第一名的城市為加拿大的蒙特婁,連撰寫報告的經濟學人智庫都有點驚訝,但這份報告與其他世界大學排名的差別之處在於提供不同的指標。對我來說,第一次看到報告時也有點驚訝,因為一直以為第一名會是紐約、倫敦或巴黎這些響噹噹的大城市,雖然紐約、倫敦都在十名之內,但巴黎則只有二十九名。

仔細地看了評估的指標後,把整份報告從頭看過,回顧我在蒙特婁的求學與居住經驗,再對照我在巴黎、紐約的生活,覺得這份指數報告頗為準確。指標有時只是一個冷硬的排名與數字,但其背後則是留學生共同具備的生活經驗。

對於高中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到哪裡留學的決定權不只在他們手上,還包括花錢讓他們入學的父母。大學就要離開母國留學,首要注重的當然是教育品質。蒙特婁唯一擠入QS全球前二十五名的大學是麥基爾大學,以法語授課的蒙特婁大學排名大約在一百名上下。除此之外,蒙特婁還有地區性的大學,像是法語授課的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UQAM)和英語授課的協和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

教育支出與治安優於世界其他城市

除了教育品質外,還要考慮教育費用的支出,美國知名的長春藤聯盟,對於大學生的收費往往每年超過三萬美金。學費不是留學生出國的單一支出,還包含房屋租金、生活開銷和稅金,一年的花費可能超過兩百萬,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很多城市在這項指標中都較低的原因,例如波士頓,堪稱美國最好的城市之一,有很多間知名的學府,但在這項指數裡僅排名第七,原因就在學費和生活費過高。

反觀蒙特婁,學生人數在北美僅次於波士頓,學費與生活費卻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加拿大的學費較為低廉的原因在於政府對於教育非常支持,知名的學府都是公立學校。

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新鮮人,對於父母而言雖然已經成年,但是離鄉背井的學子可能剛從父母的保護離開,最好選擇一個安全的城市。加拿大的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等地,其治安都是北美最好的城市之一,原因可能是加拿大的槍枝管制較為嚴格,還有貧富差距較低、社會福利制度較健全,因此需要鋌而走險去犯罪的人,相對較少。

畢業後容易落地生根

畢業後是否能在當地找工作也是一項重要考量,畢竟,如果只讓外國學生在當地讀書,卻不開放就業市場,不免讓人有學店的感覺。在海龜指數裡,美國的評比偏低,畢業之後也不容易獲得工作簽證,在歐洲的先進國家也普遍有這樣的問題,例如英國、法國或是德國。

加拿大和澳洲在「工作條件」這項評比上勝過歐美其他國家,或許是他們的就業市場沒有歐美那麼飽和、企業較願意聘請留學生,政府也採取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特別是「技術移民」比其他國家容易。

文化包容性大

對於外國學生的態度表現在當地文化的包容性,蒙特婁與世界其他城市相比,更能展現各國語言共存的現象。英語授課的麥基爾大學,學生從課堂上的報告到學位論文都可以選擇用英文或是法文提交,授課老師或是指導教授如果不會法文, 必須尋求協助以給分。

蒙特婁是世界上僅次於巴黎的法語大城,但卻是全世界最大的雙語城市。法語雖然是蒙特婁的官方語言,但一般人幾本上都懂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兩種語言交雜是有趣的經驗,經常可以見到一人使用法語,一人卻以英文回應的情形。

記得我當助教時,經常遇到不同國家來的大學生,包括:韓國、日本、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象牙海岸、冰島、伊朗等不同國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學生,以往我在巴黎時,法國一般人的英文似乎都不大好,有時基於文化自尊心,他們拒絕學習英文,但基本上還是無法抗拒全球化、英語化的潮流。

一些法國學生因為在法國無法練好英文,透過來蒙特婁讀大學的機會,先進入法語城市中的英語學校,雖然以英語授課,但書寫上暫時還可以交法文報告,等到英文寫作較為成熟後,再進入北美或其他英文地區。

或許是我和法語城市有緣,出國的第一年我在巴黎學法文半年,之後又在蒙特婁求學,得以瞭解其中的差異。留學一開始都是為了學業負笈他鄉,但是得到的不只是學業成就。求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在所處的城市、文化和人群之中,學問、人生和未來也都與留學生活結合,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二、奧斯卡外語片的常客:魁北克的電影

冬日的蒙特婁被大雪覆蓋,人們經常往電影院跑,以往未曾注意魁北克電影的我,在此讀書後也開始發現其特別之處──具有細膩且豐富的人文視角,並且顯露出人道關懷和國際觀,不同於鄰近美國好萊塢電影以娛樂和商業為主。一開始我注意到的是《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拉札老師

電影中有熟悉的蒙特婁街景,一間冬日的小學校園裡,十一、十二歲的孩子們在雪地中玩耍。一切似乎就像平常一樣,搬運牛奶的小男孩走過教室,卻發現級任老師在教室裡上吊。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校方也陷入混亂,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當校長焦頭爛額地尋找代課老師之際,一位名叫「拉札」的先生在報紙上看到老師自殺的消息,前來應徵職缺,宣稱在阿爾及利亞有十多年小學老師的經驗(阿爾及利亞有不少人說法語)。拉札老師面對這群剛經歷級任老師死亡的學生,自己也必須面對文化衝擊。

電影展現出文化的差異

如果不是因為我在巴黎和蒙特婁都待過,或許無法知道電影中部分情節指涉的文化差異。

以往在巴黎上法語課時,老師很強調聽寫(就是聽老師念文章,一字不誤在紙上寫下來),內容往往來自文學經典,像是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的文章。然而,在新世界的魁北克人似乎不來這一套,他們強調啟發教育,而不是拼字、文法和背誦的重要性。

電影中,原本排成半圓形的桌椅是為了方便學生與老師討論,兩者是平等的談話關係,而非上對下的權威服從。拉札老師要求學生將桌椅排成一列一列,老師講授,學生聆聽、抄筆記,講求老師的知識權威。他訓誡學生時會拍打學生的頭,但是這種「體罰」在加拿大社會是不被允許的。同樣講法文,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拉札老師的妻兒的因迫害而死亡,他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在異地孤單地活著。而學校解決老師上吊自殺的方法,是請心理老師到班級上輔導學生,其他老師們都拒談這個話題,因為不是「專業」人士、不是心理醫生,無法輔導小朋友們走出傷痛。

如何面對死亡?

這就是電影有趣且深刻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得面對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哀傷、走出死亡的陰影,但是這樣一個人人都得面對的情緒問題,卻得委由「專業」來處理。

整部電影雖然在學校當中拍攝,討論的卻是學校沒有教的人生問題:如何面對死亡?拉札不是正規的老師 ,但他瞭解生離死別的痛苦,如何面對哀痛,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像破繭而出的蛹,心靈也會獲得自由。

拉札老師最後雖然獲得了政治庇護,然而他偽造了小學老師的資歷,必須離開學校,在最後一堂課時,向學生們朗讀了一則寓言故事《大樹和蝶蛹》:

橄欖樹的樹枝上,吊著小小的蝶蛹,是翠綠色的。蝶蛹明天將會變成蝴蝶。大樹很高興看到蝶蛹成長,但他真希望蝶蛹能夠再多待幾年,他就會保護她不受傷害,保護她不受螞蟻攻擊。可是,她明天就要離開了,從此必須獨自面對敵人與惡劣天氣。當天晚上,森林發生火災,蝶蛹來不及變成蝴蝶。

天亮的時候,灰燼已經冷卻,大樹仍然屹立,但心已經碎了,被大火燒焦了,被哀傷摧毀了。從此之後,每當小鳥停在樹頭,大樹就會述說這段故事,蝶蛹從來沒有甦醒,他幻想她展翅,飛向碧藍的天空,自由地吸取花蜜。

九十分鐘的電影,敘事流暢,整部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沒有控訴阿爾及利亞的政權,小朋友們也沒有戲劇性的崩潰,但是在平穩中卻充滿張力,簡單的語調令人動容。電影舉重若輕,將死亡、移民、政治、青少年成長等複雜且沉重的議題帶出來。

奧斯卡外語片常客

看完這次電影後,我對魁北克電影便產生了興趣,發現其中具備了細膩和深刻的人文議題,難怪成為奧斯卡外語片的常客。

在非美國片的世界,能夠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獲獎,對於電影和國家本身都是相當大的殊榮,每年上百部參賽的電影,只有五部可以入圍。

從二○一一、二○一二到二○一三年,加拿大每年都入圍奧斯卡外語片,而且都是魁北克的法語電影。加拿大英語區的電影由於鄰近美國,優秀的從業人員很容易被好萊塢所吸收,反而是魁北克的電影,由於強調獨特歷史與文化環境,雖然沒有好萊塢大成本挹注,反而能維持小而美且帶有深刻人文電影的傳統。

具有國際觀的電影視角

二○一一年獲得奧斯卡外語片提名的《烈火焚身》(Incendies)透過一對雙胞胎姊弟開始了尋根的故事,生活在魁北克的兩人在母親去世後,遵循遺囑回到中東尋找未曾見過的父親和哥哥。電影帶出魁北克移民社會的特質,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在此落地生根,都有不同的過去。

《烈火焚身》裡,母親的後半生抑鬱而終,姊姊靠著單薄的線索前往她未曾到過的「故鄉」,才發現由於宗教和政治造成的社會動盪,讓母親遭遇無與倫比的痛楚。時代的悲劇、宗教的衝突造成人民流離失所,遠離故鄉。電影雖然沒有明說,但揭露的是黎巴嫩半世紀以來的頻仍戰亂,透過移民魁北克的後裔,讓世人瞭解中東種族、宗教與戰爭的議題。

二○一二年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的就是前文所說的《拉札老師》,拉札老師所身處的阿爾及利亞長年處於政治動盪,人民四散分離,魁北克也成為他們的庇護所。

二○一三年的《戰地巫師》(Rebelle)講的是剛果的人間慘劇,由於長期戰亂,連兒童和青少年也都被迫拿槍互相殺戮,男性當「童子軍」,女性則當性奴。處決人犯時會把槍塞給小孩,逼迫他們開槍,不然就得死。兒女殺害雙親、妻子弒夫,人性蕩然無存,宛如人間煉獄,《戰地巫師》揭露了震撼的人間慘劇!

魁北克為什麼會拍出這樣具有人道關懷的電影呢?拍攝《戰地巫師》的導演阮淦(Kim Nguyen),是在魁北克長大的越南裔移民,由於越南被法國殖民的歷史,他在蒙特婁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來自剛果的移民,同樣具有被法國殖民的歷史,所以瞭解彼此處境,願意分享一般人無法得知的故事。

這三部片雖然最終未能得到奧斯卡,但是能連續三年,由不同導演以不同類型的電影,講述不同故事,這與魁北克的移民環境、放眼世界的國際觀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