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西周英雄傳奇:封神榜
封神榜:西周英雄傳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封神榜(XO0047)──西周英雄傳奇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李元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1438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總論

1.作者

《封神演義》的前身是宋元間流傳下來的武王伐紂書。今存元至治刊本的平話書有五種:武王伐村書三卷、樂毅圖齊國春秋後集三卷,秦併六國秦始皇傳三卷、呂后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卷、三國志三卷,都是從北宋末期發展出說話人「講史」這一類的作品,作者皆不可知。在武王伐紂書裏,已經有了《封神傳》的故事的主幹,它已經先叔述蘇妲已被狐狸精所附而進宮誘惑紂王。再敘述雲中子進木劍除妖而紂王不聽,然後紂王作酒池肉林,關西伯姬昌於羨里,再說到西伯逃歸故里,聘請姜子牙出來扶周滅商,因子牙神術高強打了勝仗,然後姬昌死,武王即位,武王遵奉父命同姜子牙大舉伐商,最後終於大勝,立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基礎。鄭振鐸在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認為《封神傳》採取武王伐紂書的事蹟很少。但是,從《封神傳》的故事結構來與武王伐紂書比較,完全是遵行武王伐紂書的,武王伐紂書已經有很多神怪的描述和思想,《封神怪》是更加演繹誇大寫成的。魯迅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已經提到《封神傳》有一百回,現在的通行本也都是一百回本的封神傳。在台北的書店裏,有文源書局出的《封神演義》一百回本與河洛書局出的《封神演義》一百回本相同,但是,前者書面的作者署名是明朝的陸西里,後者署名的是明朝的許仲琳。根據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他說明日本內閣文庫藏的明刻本封神傳一百回,署名許仲琳編,鄭振鋒的《中國文學史》與譚正璧的《中國小說發達史》,都從魯迅的說法。然而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達史》,雖說是許仲琳編的,卻也括弧注明另有一說陸西里撰。一方面劉大杰沒有提出陸西里撰的任何說明,另方面查臧勵龢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明朝陸西星的著作只有南華經副墨八卷,沒有提到《封神傳》,所以阿洛書局署名許仲琳編的應該比較可靠。許仲琳大約是明隆慶、萬曆年間人(約西元一五六六年前後在世),他是南京應天府人,名不詳,號鍾仙逸叟。清朝梁章鉅在浪跡續談六(見明清筆記小說大觀續編)裏,談到《封神傳》,說《封神傳》的作者是明朝人,他寫作封神傳,想和明朝另外兩大小說《西遊記》和《水滸傳》鼎立而三。

2.社會背景與神怪小說

譚正璧的《中國小說發達史》中說,明朝初年,國君對於佛教、道教沒有歧視,對喇嘛僧也很優待。在明天順、成化年間,胡僧受到很好的待遇,佛教徒也因此假借餘光,勢力在道教之上。明武宗時也極喜歡佛教。到明嘉靖時,世宗信道教,道教勢力侵尊佛教,一般方士、真人,只要能獻一、二秘方,便得到世宗寵遇,四方愛獻靈芝、白鹿、白鵲、丹砂等,朝廷大臣也天天講符瑞、報祥異,當時的道士遍天下,道士的領袖可以封侯伯,官位上卿,下等的可以做個小官,做威做福,而且燬逐佛教。到明萬層時,神宗又崇拜佛教,佛教徒為君王替身出家,其顯赫比擬王公。在這種佛、道三教交替盛衰的情況下,他們的教徒當然喜歡各誇其教,大倡其道了。佛教道教對中國民間思想的影響,都是與神怪故事有關的,像宿命思想、果報觀念,影響百姓最為普遍,遂成就了許多神怪小說,如《四遊記》、《西遊記》、《封神傳》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說:「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溷而又析之,統於二元,雖無專召,謂之神魔,蓋可賅括矣。」所謂三教,一般指儒、釋、道。《封神傳》裏談到的三教,指闡教、截教、人道。其實封神傳中的道人不管闡教、截教都是道教,人道不知所謂,大概指人間英雄吧。另外傳中出現的道人還有西方道人,可算佛教。人們英雄算不算儒教,實難清楚,而儒教一般來說,並不像道教佛教那樣有宮有廟有道士僧尼,不過是孔孟思想的信仰者,不能稱之為教。本來一般所謂三教,儒教的觀念就是含混不清的,而一般佛教、道教都有很多互相參雜的觀念,無非像魯迅所說是神魔二端觀念罷了。《封神傳》裏闡教截教道人互鬥,等於是道教的道友們兩派相鬥罷了,一派屬於善的(神),一派屬於惡的(魔),神魔介入人類(人道?)的爭戰,結果卻是自己道教的兩派鬥爭,西方道人(佛)是幫助神(闡教)派,難怪魯迅批評《封神傳》的思想,說其根柢是方士之見,實在不錯。

3.封神傳的思想

《封神傳》的故事,表面以周武王伐紂的故事為骨幹,實際寫的是姜子牙封神,是神魔互鬥,並且同屬於一個教派。闡教、截教皆是道教,皆是鴻鈞道人的學生。姜子牙封神的標準雖說是「陣亡忠臣孝子、逢劫神仙,早早封其品位,毋令他遊魂無依,終日懸望。」好像有個標準,仔細分析,暴君紂王也封神、忠臣反臣也封神。闡教截教雖以神魔姿態互鬥,大概同屬於一個教派,所以死了的闡截二派道人們全都封神,所謂逢劫神仙吧。可是周文王死了沒有封神、蘇妲己死了也不封神,說作者封神的觀念博大,神魔一視同仁嘛,其實是含混不清,說是專為闡截二派的神仙逢劫而封神嘛,人間許多好好壞壞、大大小小角色也全上封神榜,倒是有名的反而沒上。想來想去,真不知道姜子牙封神的意義何在?倒彷彿像民間道士一樣,任何人死了,只要請他作醮薦亡他都會去安慰死靈。所在的神、魔,人雄死了都可以封神來監管人間,偏又忘了周文王和蘇妲己,所以有人說這種話本增益的小說,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如果編定的人沒有什麼思想架構,他很容易混雜不清的。加上《封神傳》裏許多出名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楊戩、雷震子、周文王、蘇妲己,全未上封神榜,因為而四位最後是重回道山而成聖,因此一般人流行說封神榜上的英雄,便不對了,只得說《封神傳》裏的英雄。既然封神的標準很含混不清,封神榜當然沒有多大意義,書名「封神」二字,不過隨意取民間的迷信觀念來粗率地應用而已。

鄭振鐸很稱讚《封神傳》,說他將武王伐紂那種「血流漂杵」的殘烈戰爭描寫得悽怖威武,說他寫哪吒逼父,楊戩反殷(應當是黃飛虎反殷),都是舊禮教所不能容的,又說通天教主門下,萬彙皆仙,百獸不拒,亦頗使人有仁者澤及萬物之感。《封神傳》應當是大力在描寫戰爭,神魔打鬥得最厲害的算是十絕陣和萬仙陣,描寫得固然算是熱鬧,但因神魔打鬥,離人間具體事實較遠,又給人神一定會勝的感覺(定命論),使戰爭悽怖的面目減弱不少。哪吒逼父,黃飛虎反商,應當算是《封神傳》在思想上的反傳統的地方,雖然有些細節不算周全。至於通天教主的澤及萬物,反被元始、老子取笑打敗,神魔互鬥時也並非在爭論這種觀念,而是在爭強好勝,比個高下而已,並未凸顯鄭振鐸所說約仁者感覺。在武王伐紂書裏,殷郊是反商助周,《封神傳》寫成殷郊反周助商,譚正璧說「令人莫解其故。」也許《封神傳》的作者要寫出天下大義和父子情感的衝突吧,雖然他將這種衝突寫得很簡單,以至於不仔細思索就感覺不出來它的衝突了。在這種種情形下,難怪《封神傳》一直無法爬上西遊、水滸的文學地位。

4.如何賞析

《封神傳》的好處,既不在思想深刻上,也不像西遊、水滸般在人物的對話和個性上那麼生動活潑。它的好處是在有些片斷的創造上,武器名詞的想像力上,質樸但原始的民間情感和思想的反映上。蘇妲己的被強迫進宮、姜子牙下山隱居的經歷、哪吒奇妙的誕生及魂魄尋求棲身的怨苦、聞太師的忠心耿耿、黃飛虎反商的內心衝突、周文王的善觀事物的來龍去脈、楊戩變化的有趣、土行孫造型的鮮活及地行術的悲劇下場,都給人讀之有味的感覺。《封神傳》一百回,情節實在太龐雜散漫了,所以在改寫此書的時候,就刪去定命論的思想,不強調姜子牙封神的意義,把原書的精華抽出來,保留住原始天真的想像力,戰爭熱鬧場面的描寫,加強人物個性的血肉,使改寫的十個英雄人物都有他們的特色,幫助一般讀者吸收原書的精神。

5.姜子牙封神刺文的翻譯和說明

見原書附錄第九十九回: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尊告誡說:「嗚呼!仙人和凡人路途相隔很遠,不深厚地栽培慧根道行,怎能互相來往;神鬼更是不同的道路,怎麼可能是一些諂媚奸邪的人類所能覬覦窺竊。就是在島嶼上努力服氣煉形,沒有能夠脫卻形體,最後仍免不了五百年後的劫運;就是抱持元神真氣,守住一始妙道的關鍵,如果不能超脫形體精神,難以到三千瑤池王母娘娘的宮中參加盛會。所以你們雖然學到了一些煉氣至道,還沒有達到菩提無形的境地(超脫人形思慮之謂)。你們可算是有心修持,但是貪癡妄念沒有脫離,你們有身可以入聖,但是因為嗔怒沒有除掉,所以才遇到這種以往的累積罪愆,而受到劫運的降落。有的可以脫卻凡軀而盡忠報國,有的卻因為嗔怒未除而自己惹上災殃。真是生死輪迴,循環無盡,孽冤輪逐,轉輾相報無止。我非常地悲憫你們啊!可憐你們身受刀兵之災,一旦沉淪在苦海之中,全雖忠進於神,卻常常死魂飄泊無依。特別命令姜尚(姜子牙)依照劫運(天命輪迴)的輕重,按照你們的資質品行的高下,對你們為天下八部正神,分掌各部司,按照秩序遍布天下,來糾察人間的善惡,檢舉天、地、人三界的各類人物的功勞行為。你們的禍福要看你們自己的作為,你們的生死從今天超脫,以後有功勞的時候,再照著順序升遷。你們要好好守天規大法,不要放肆貪心,自己惹上災殃,以留下你們的哀戚,將你們的行為,永遠寫在天上的簿子裏,變成掌握你們的關鍵。所以現在告誡你們一番,希望你們好好努力!」」。

從封神勒文來看,或者從《封神傳》全書的故事敘述,詩詞偈語來看,完全是反應中國從古以來(漢武帝以後集大成)民間的迷信思想。包括古來的淫祀、災異、瑞應、圖墓、天象、占卜、夢兆、拆字以及古來的地理傳說、風土人情傳說、開天闢地神話,還加上佛教的報應、因果、輪迴,和道教的導引(煉氣)、服食(仙藥)、佛道雜揉的鬼神、妖怪、還魂、托夢、定命、仙道等等雜說異想。清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泰山治鬼」條裏說:「嘗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左氏、國語,未有封禪之文,是三代以上無仙論也,史記、漢書,未有考鬼之說,是九成以上無鬼論矣。……」錢靜方的《小說叢考》裏說:「太公封神之說,相傳已久。史記封禪書,載始東遊海上,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自古已有,或云太公以來始作之,此封神之說所由來也。」史記的封禪書,主要在描寫漢武帝的封泰山、求不死之藥,同時記述了一些利用漢武帝人君之慾的方士們的各種欺騙迷信異說。漢武帝跟秦始皇一樣,已爬到人間的最高地位,然而他們心裏不滿足,想封神以追求不死之藥,成為神仙。雖然漢武帝晚年醒悟,知道自己上了方士的當,但是,這種迷信思想,卻因為方士們假道教、佛教的一些說話,造成了中國民間強固的神仙鬼怪的迷信信仰,一直影響到今天。根據人類學家研究原始宗教,都發現原始人類都以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及萬物有靈等一類素樸的方式來解釋自然界,同時原始宗教還發展一套巫術性思考,弗萊則(Frazer)在他的金枝篇(The Golden Bough)裏,說明原始的巫術信仰的法則,有所謂模擬巫術(imitative magic)及接觸巫術(contangious magic)兩者根據交感原則而行使巫術,所謂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就是凡相類似或互為象徵的事物,可以在冥冥中相互影響。李豐楙先生在《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一文裏,引用弗萊則的理論,說明了六朝法術變化的觀念,如符印、劍鏡等均屬人間官府威權的象徵,既可制人,也可壓伏妖精鬼怪。封神傳裏神怪打鬥的武器,十九是根據這種法術變化的觀念而創造的,其中的妖精鬼怪或神仙變化,也不過是原始素樸的萬物有靈論的思想表現,最後姜子牙的封神,也是中國民間道佛的巫師(教士們)對死靈的一種告慰儀式,也不分什麼善神惡鬼,只要願意到廟裏燒香(天命思想的通俗化),就可得到道士的追悼唸咒升天。難怪魯迅說「《封神傳》:其間時出佛名,偶說名教,混合三教,略知西游,然其根柢,則方士之見而已。」雖然《封神傳》裏也有長篇累牘的君臣之爭(忠君)的說教文字,也從哪吒故事點出了父子衝突的一些想法,但在整體的道佛通俗化的思想體系中,兩者屬於儒家體系的問題,幾乎沒有什麼清楚的強調和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