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世界地理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世界地理

【類別最新出版】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
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現代世界六百年: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
漫遊歐洲一千年: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暢銷經典版)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向極地挑戰(XB0013)──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Le Grand Defi Des Poles

類別: 世界地理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Bertrand Imbert
       Bertrand Imbert
譯者:郝運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31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23頁
ISBN:957131538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界限瞭解多少呢?對那時候的西方人而言,地中海盆地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和東方已有往來,但是只有哲學家會關心世界其餘的地方。希臘人確信有一個南半球,因為按照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說法,在已知世界的反面必須有一塊土地,維持已知世界平衡,阻止已知世界翻倒。他們把這塊土地叫做對蹠地(Antichtone)。

第一章 世界的頂點

對蹠地上有假想中的居民:對蹠人(Antipode)──字面的意思是「雙腳在空中行走的人」。這個幻想世界位於熱帶,環繞大海,由怪物看守著。

15世紀的文人發現古代文獻,進而重新思考這些未知的土地

古希臘天文學家暨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ee)的地理著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於1475年付梓,重新問世。從他在2世紀畫的地球圖和天球圖上,可以看到:印度洋在南緯20度附近,被一片「未知的土地」(Terra incognita)圍繞。這冊地圖直到16世紀末還一再重印,圖中的假設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有文人的贊同。

然而在這個時期裡,航海家開始對世界提出另一種看法。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 de Gama)在1497年4年越過好望角,航行到印度,繼中國人鄭和之後,再度證明了印度洋並不是內海。1520年,葡萄牙人麥哲倫(Magellan)沿著南美洲海岸航行,在南緯52度發現了一道海峽,開闢了通往太平洋的道路。後人就用麥哲倫的名字稱呼這海峽。麥哲倫自信已到達南極洲大陸的北岸,並把這地方命名為「火地」(Terre des feux)。

幾本具有現代意義的地圖集,最早出現於1570年。荷蘭人奧特利烏斯(Abraham Ortelius)參照各家的說法,將所有地理上的新發現都繪入地圖。不過,他把我們今天知道是火地島(Terre de Feu)、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極洲的地方,畫成了很大一塊相連的陸地。

17世紀,荷蘭航海家證實:南極洲並非一片廣闊無邊的土地

1616年,勒梅爾(Lemaire)和舒騰(Schouten)繞過合恩角(cap Horn),證明火地是一個島。25年以後,荷蘭人塔斯曼(Abel Tasman)接連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e)和紐西蘭的西海岸,以為這就是南方大陸的頂端。但是這些荒涼的土地吸引不了西方人,他們有好一段時間,不再往南勘察。

在同一時期裡,另有一些航海家向北方推進

長久以來,歐洲君主們直想從北方找到一條通往中國的道路。北行的路線,有兩條是可能成功的:一條是從美洲繞過去的西北航道;另一條是沿西伯利亞海岸的東北航道。有此推測後,探險者紛紛上路。

.法國人和英國人尋找西北航道

為了尋找前往中國的航道,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僱用了佛羅倫斯航海家韋拉札諾(Giovanni de Verrazano),命他越過哥倫布已經勘察過的地區,再繼續向北航行。1524年,韋拉札諾在一個海灣裡拋錨,自以為已找到西北航道的入口。其實他是在日後紐約城的位置,進入了哈德遜河。十年後,法國人卡蒂埃(Jacques Cartier)發現了聖勞倫斯灣(estuaire du Saint-Laurent)。次年,也就是1535年,他溯河而上,航行了1000公里,到達一個印第安人村莊。他給這個村莊取名叫蒙特利爾(Mont-real)。

英國人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指使下,朝北方推進得更遠。在1576年到1578年間,弗羅比歇(Martin Frobisher)在北緯60度進入哈德遜海峽。1585年,戴維斯(John Davis)率領船隊展開了一次新的遠航中國之行。戴維斯是卓越的航海家和水文地理學家,也是四分儀的發明者。在前後三次探險期間,戴維斯將位於格陵蘭西海岸和加拿大的群島之間,北緯72度以內的廣闊海峽,繪入地圖。可惜後來大浮冰攔住他朝北和朝西的通路,他無法繼續前進。

.英國人哈德遜(Henry Hudson)歷險記

靠著荷蘭人的資助,哈德遜1609年從阿姆斯特丹出海,沿著韋拉札諾的路線航行,勘探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河流以及附近一帶,也就是今日紐約城的所在地。後來,荷蘭人在1626年向印第安人購買了今日的曼哈頓島,並把這個島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

1610年,哈德遜再次乘「發現號」出發,這一次是為了英國人的利益。他的船上有22名水手。旅行的目的是進入戴維斯提到過的海峽。他在8月初到達,過了海峽,進入一個廣闊的內海灣;今天這個海灣就叫做哈德遜灣。他朝南航行,走了700海里,被迫在冰上過冬。第二年春天,一場叛亂爆發。水手們將哈德通和他的兒子,以及七名自始效忠於他的船員都趕下船,把「發現號」開回英國。叛亂的主要策劃者都死於途中,倖存的人並未受到英國司法機關的制裁。

.巴芬斷言:「在西北方向沒有航道。」

英國人巴芬(William Baffin)是當時頂尖的航海家,在1615年和1616年曾經兩度探險。他首先勘測了格陵蘭北岸,勘測到北緯78度;按著探勘加拿大的群島海岸,最後發現了蘭開斯特灣(baie de Lancaster)。這海灣和西北航道的入口其實相通,但是他以為這不過是一個海灣,因而沒有繼續勘測下去。

他回英國後,很有自信地宣布:所謂的西北航道並不存在。彼時,法國人和英國人忙於開發殖民地,尋找航道的工作,要等到拿破崙戰爭(1803-1815)結束後,才又重新開始。

.東北航道沿著西伯利亞海岸,把白海和白令海峽連接起來

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北海的海上強國,想要打破西、葡兩國對通往印度之路的壟斷,但又不願與他們公然起衝突。按照當時地理學家的說法,東北航道比南方那條海路要短兩倍,因此更有誘惑力。

當時一些大地圖集,如麥卡托(Mercator)的地圖集,繪出的西伯利亞面積比實際要小得多,而且形狀在過了太梅爾半島(Taymir)以後,先向東南彎曲,又突然向南延伸,這把通往中國的路程足足減少了一半。另外,由於所有的人都小看了在冰中航行的問題,因而這個計劃吸引了許多探險家。

.英國人沒找著住東北的航道,到找上了俄國的恐怖伊凡(Ivan le Terrible)

1553年,威洛比(Hugh Willoughby)爵士率領三艘船向東北方出發。會合地點定在巴倫支海峽西南邊的瓦爾多島(ile de Vardo)。三艘船中的「好望號」和「知心號」迷了路,在巴倫支海峽南方的科拉半島(pressu"ile de Kola)的北海岸過冬。不久船上的人全都死了,很可能是因為吸入取暖裝置排出的一氧化碳。

第三艘船「愛德華.博拿文都拉號」,到達離莫斯科900公里的阿爾漢格爾斯克(Arkhangelsk)。船長錢塞勒(Chancellor)到莫斯科去,和恐怖伊凡會晤,草擬了通商條約後,通商貿易於是開始。但是這次探險無助於多認識航道。

.第一個到新地島東面去的是荷蘭人巴倫支

在阿姆斯特丹等三個城市的資助下,巴倫支的第一支探險隊分乘好幾艘船,於1594年6月出海。他本人搭乘「信使號」,朝新地島北邊的島嶼航行;「天鵝號」和「水星號」穿過南邊的瓦加奇海峽(detroit Vaigats),進入喀拉海(mer de Kara),到達鄂畢河(Ob)河口。巴倫支到達新地島東北端,駛近塔賓角(Cap Tabin,即切柳斯金角【Tcheliouskine】)。兩支隊伍會合後,返回荷蘭,確信已發現航道。

因此巴倫支在第二年毫不猶豫地又出發了。七艘船滿載著運往中國的貨物,到了喀拉海入口處卻破冰封住。

巴倫支於是向更北方尋找航道。他在1595年5月第三次旅行期間,發現斯比次卑爾根(Spitzberg),上岸後以荷蘭的名義占領。

7月底他重新沿新地島北海岸航行。從那裡他看見東邊有不結凍的水域,但是在到達以前又破冰困住。船舵被撞掉了,船殼被冰擠壓得翹起來。他只好在陸地上,水手們蓋的一個小屋裡過冬。次年6月,全體船員分乘兩艘救生艇,打算重返俄羅斯海岸。6月20日巴倫支去世,可能死於體力衰竭或壞血病。倖存者繼續朝南前進,被俄羅斯船收容。這是歐洲人頭一次在北緯76度過冬。

300年以後,一艘挪威捕海豹船的船長卡爾森(Carlsen),中途停靠在新地島東北海岸的港口。他在那兒一個已成為廢墟的小屋裡,發現了被冰層保存下來的巴倫支的遺物。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失去海上霸權以後,對開闢航道漸不熱衷,倒是轉而將心力放在通商貿易上。

.歐洲人在17世紀放棄了雄心勃勃的計劃

俄羅斯人則深入北西伯利亞的心臟。俄羅斯的航海家從16世紀初起,每年都橫渡喀拉海,到達鄂畢河河口和葉尼塞河(Ienissei)口,目的是開展西伯利亞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最近,在那附近,發現了一座16世紀時的港口芒加塞亞(Mangazeya)。檔案資料可以證明,儘管有冰層阻隔,這個地區和白海之間的海上交易量卻高達數千噸。

俄國人開闢出海路,可是同時代的英國人和荷蘭人為什麼失敗?研究北極探險史的專家,蘇聯人員洛夫(Mikhail I.Belov)解釋說,巴倫支和錢塞勒使用的海船性能不夠好,而俄羅斯人設計製造的一種叫「柯奇」(kotchis)的船,卻能在冰中航行。

.「柯奇』對我們來說實在太管用了」

英國航海家巴勒(Steven Burrough),在1556年親身體驗以後,做出以上結論。

17世紀,有不少俄羅斯獵人和哥薩克人定居在西伯利亞東部的雅庫次克(Yakutsk)。他們駕駛「柯奇」,從勒拿河(Lena)河口出發,航行到科累馬河(Kolyma)河口或者因迪吉爾卡河(Indigirka)河口。1648年,有位哥薩克人傑日尼奧夫(Semen Deghnev)帶了60名獵人,乘這種船從科索馬河河口沿海航行了2000公里,經過白令海峽,來到了以出產毛皮著稱的阿納德爾河(Anadyr)。傑日尼奧夫就這樣發現了分隔亞洲和美洲的海峽。

.沙皇彼得大帝大力推行勘測航道的計劃,帶動了俄國的海上探險

沙皇受到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茲(Leibnitz)和巴黎法蘭西科學院的影響,於1724年,他去世前幾個月,派遣丹麥人白令(Vitus Bering)率領海上探險隊,從堪察加半島(Kamtchatka)出發,「向北航行,以期發現通往美洲的道路」。

白令於1728年9月底到達傑日尼奧夫角。當地楚克奇人(Tchoukotes)部落的殘忍風俗,把他嚇壞了。他在證明了海峽確實存在以後就回去了。10年以後,他才在阿拉斯加的南海岸登陸。

既然在亞洲和美洲之間有一道海峽,彼得大帝之後的安娜女皇,於是決定沿西伯利亞海岸勘察,看看是否真有一條海上航道。這就是「北極大探險」,從1733年到1742年持續了十年之久,共有五支探險隊參與其事,總共動用了1000人。這項計劃把5000公里長的海岸分成五段,五支探險隊各負責一段。「柯奇」又派上用場,但是因為探險隊出發的時間過早,季節不對,往往無法穿越冰區。

最值得一提的成果,是由海軍軍官拉普捷大(Laptev)兩位堂兄弟取得的。堂兄哈里東(Chariton)1739年從勒拿河河口出發,朝西航行,沿海岸勘測到葉尼塞河河口;到了與太梅爾半島同緯度的高處被冰困住。哈里東在助手切柳斯金的協助下,使用狗拉雪撬勘測這個地區。後來切柳斯金從陸路到達了太梅爾半島的北部海角。這個海角是亞洲大陸的最北點,今天我們就稱它為切柳斯金角。

堂弟季米特里(Dimitri)也從勒拿河河口出發,向東朝白令海峽航行。他勘測了1300公里的海岸以後,在科累馬河過冬。

俄羅斯商人受到這些發現的鼓舞,仿照東印度公司模式,成立了美俄公司,佔據阿拉斯加,直到1867年才實給美國人。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