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後記

作 者 作 品

鄧小平傳(上):革命篇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鄧小平傳(下)(BC0039)──治國篇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韓文甫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1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96頁
ISBN:957130798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後記



  後記

《鄧小平傳》(港版稱「評傳」)從動筆到完成歷時十五年,就寫作和出版過程我想略作交代。

1978年杪,我正在籌辦《東西方》月刊(以政論為主的綜合性雜誌),而鄧小平恰又復出不久,聲望有如日之中天,無論中外人士對這位三下三上的傳奇人物都甚感興趣。我覺得《東西方》如果能夠連載鄧小平的傳記,對銷路必大有幫助,所以到處央人為鄧傳,自己也因此而蒐集一些資料,準備供給作者參考。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雜誌預定的出版日期也愈來愈近,仍然無法請到高明,只好自己提筆上陣。

由於中共的保密制度素來嚴厲,自由世界視為輕鬆平常的事中共都視為高度機密,因此,當年海外能接觸到的鄧小平資料,非常貧乏,非常零碎,也非常混亂。單是籍貫、年齡、姓名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他的籍貫有嘉定、江安、連縣、廣安四種說法。

他的出生年份也有1896年、1902年、1903年、1904年四種說法。

最特別的是他的姓名,無論中英文出版物都眾口一詞地指稱:他並不姓鄧,而是姓闞,原名叫闞澤高。似乎相當統一,可是偏偏是大家都錯了,原來這是李璜先生闖出來的禍。他在《學鈍室回憶錄》裡說:「鄧小平其時年齡不過十七、八歲,並不叫鄧小平,而叫闕澤高。」李先生是留法勤工儉學的老前輩,是當年見過鄧小平唯一居於海外的知名人士,他的話自然甚具權威,於是大家不加思索,競相引用。

可是我經過多方考證發現鄧小平並沒有改姓,更不是闕澤高,李璜先生不知何故弄錯了,於是便寫了「鄧小平的姓名籍貫考」。這一來便欲罷不能,無論怎樣忙每期都得擠出一萬幾千字來「應付」。於是一邊找資料、一邊寫、一邊發表,寫到「渡江戰役」時( 80 年3月),星、馬總代理商突然倒賬,《東西方》立即出現經濟危機,我既要籌措資金,又要編雜誌,終於弄至心力交瘁,《鄧傳》也就無法寫下去了。82年初,《東西方》停刊,事業跌入谷底,債台卻是高築,每天都要花耗很大的心力和體力去謀生,寫作計畫當然只好擱置。

1984年,由於香港前景的困擾,香港人對這位可憑一念之動,而決定香港休咎榮枯的「鄧大人」的一舉一動都十分關心,於是才趕緊補寫四、五章,在八四年9月「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前出版,期望賺取一些生活費用。《鄧傳》成書的過程如此倉卒,其粗糙自是意料中事,然而,這實非本願,無可奈何耳!

《鄧傳》第一卷「革命時代」雖然粗糙,但推出市場之後反應卻遠比預期中熱烈,第一版四千本不到兩個月就售罄,按著印二版、三版,一共印了六版,共兩萬冊。雖然每一次印刷都作一些補充和修改,但無論怎樣改都無法令它脫胎換骨。然而這個粗糙版本真正銷路遠遠不止上述數字,自第二版起香港就有人盜印運往星、馬、美、加出售;台灣地下書商也大量盜印,有兩、三個盜印版本,據《參考消息》報導,台灣的盜印本超過十五萬冊。

《鄧傳》出版後不僅暢銷,而且甚獲好評。從香港到南洋、從美國到英國都有評介(中、英文皆有)。對大家的厚愛我深表感激,但也倍覺慚愧,因為我自知書並沒有寫好,特別是後來中共控制放寬,大量原始史料湧現,對照之下《鄧傳》(舊版)的缺點和錯誤也變得更加明顯,1987年日本伊藤潔教授決定縮譯成「新書版」,交由「中央公論社」出日文版。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必須及時糾正已發現的錯誤和遺漏,因此也就著手重寫,這就出現了新版的《鄧傳》第一卷。
新版1988年3月第一次印刷,至九三年共印行五版萬餘冊。

《鄧傳》第二卷「文革時期」也有兩個版本,但不是重寫,只是重編。舊版(1950年至 70 年),八五年底執筆,八六年底完成,八七年1月印行第一版。但因為第一卷已重寫,為因應第一卷的章節次序,八八年4月再版時,第二卷改為1960年至七七年,新版印了三次,兩個版本共印壹萬本。

《鄧傳》第三卷(1978至88年)「鄧小平時代」,寫於八七年春,完成於八八年底,印刷三次共七千本。

85年開始寫《鄧傳》第二卷的時候,我就不想把《鄧傳》僅僅寫成鄧小平的故事,而是把它當作中國當代史的一部分來寫,希望對中國大陸各場翻天覆地的大運動都有所披露和評述。《鄧傳》第三卷和重寫的第一卷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來寫,因而鋪陳過闊,篇幅過鉅,的七十萬字,這對一般讀者來說已是一種負擔。

1988年底第三卷出版的時候,我在後記中說:「《鄧傳》總算寫完,我確實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那時我真的認為《鄧傳》已經完成,年近八十五歲的鄧小平不會有什麼變化,只須在他身後補一、二章就行了,真沒想到還有「六四」慘案,還有「南巡講話」;最後這五年還高潮迭起,因而不得不再寫第四卷「鄧小平最後歲月」。

「鄧小平最後歲月」 90 年動筆,九三年8月底完成,近三十萬字,不僅寫鄧小平,而主要是探討「八九民運」的前因後果,揭櫫「六四」慘案的真相。

台灣版《鄧小平傳》由上述四本書刪節而成。約刪節四分之一篇幅,保留六十餘萬字,分上下兩冊出版,刪節的原則是把鄧沒有直接參與的重大事件,例如「廬山會議」、「林彪事件」、「八九民運」等的詳細過程刪去,只保留與鄧直接有關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刪去作者頗多的評論,因此書名也刪去「評」字。

時報出版公司與我磋商出版《鄧傳》的時候,大陸恰好推出了鄧榕的《我的父親鄧小平》,港、台報章也競相轉載。看了鄧榕的書,我可以自豪地說,除了鄧小平與卓琳結婚的月份、鄧楠與鄧質方出生的年份等細節需要修改外,其餘都毋需修改。而且許多重大事件我考據得遠比鄧榕精細。例如關於「長征」,鄧榕說:「我問過父親:『長征的時候你都幹了些什麼工作?』,父親用他那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我:『跟到走!』」。鄧榕雖然抱怨關於「長征」每一個老紅軍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可是,父親只有這麼三個字!」但鄧榕自己也沒有考據或挖掘出更多的內容。因此,我敢於自信地說,鄧榕著的《我的父親鄧小平》的面世,絕不影響拙作的價值。

本書在資料蒐集、結構安排、文字技巧方面是否能做到上乘,我自己不能評估,只是一直努力去做,至於成績如何,待讀者和時間做出結論。我自己差堪告慰的是:在整部《鄧傳》中,沒有一句違心之言。

最後我想向「時報出版公司」表示感謝,如果沒有他們的「誘惑」和敦促,很難想像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刪改成這樣紮實緊湊的版本。

為了表示嚴肅和負責,本書用本名。

韓文甫(寒山碧)

1993年8月29日深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