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總序
前記
自序 1
自序 2
自序 3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BC0041)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李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08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68頁
ISBN:957130903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總序前記自序 1自序 2自序 3



  自序 2

「以不斷運動、頑強奮鬥、克服『抵抗』、實現自我為人生快樂,是青年毛澤東思想和行為的主要特徵。」「運動、鬥爭成了他的身心存在的第一需要。」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離開了這所學校,踏上人生的征途,荊天棘地、狂風暴雨在等待著他們。

畢業之後,這一群志同道台的新民學會會員,當前要解決的便是去向問題,一致意見是向外發展。必須走出湖南,到通都大邑,出洋留學,自由研究,獲得世界知識,以求救國救民之道。恰遇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為此毛澤東第一次來到久已嚮往的北京。克服種種困難,學會會員終於分幾批到法國勤工儉學,向海外發展成為事實。毛本人決心留在國內,為學會打好基礎。在北京停留的半年,更便他眼界大開。他結識了陳獨秀和李大釗,接觸了許多他欽佩的思想激進人物,還同一些左翼青年成為朋友,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粗淺知識,參加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胸中裝滿了許多社會實際問題。他自己回憶這半年生活:「政治的興趣繼續增加,思想越來越激進」。他深深感到,「近數年來,中國的大勢斗轉」;「革新之說,不止一端。自思想、文學,以至政治、宗教、藝術,皆有一改舊觀之概。甚至國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財產應私有公有,都成了亟待研究的問題。更加以歐洲的大戰,激起了俄國的革命,潮流侵卷,自西向東。國立北京大學學者首歡迎之,全國各地各學校的青年大響應之。」

他帶著這些新思想和新的活動經驗,回到長沙之後不久,就爆發了五四運動。這回的主觀與客觀形勢,就同八年之前的辛亥革命時大不相同了。毛澤東立即投入並領導了長沙的火熱鬥爭,新民學會會員為領導的核心,自己成為學生運動隨後成為驅張運動的領袖人物。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克服抵抗」的革命活動,顯示出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思想。這時,《倫理學原理》批語中那些純粹思辨的東西,冥思苦想的抽象問題,「只有精神生活,而無物質生活」等等,統統不見了,而讓位於當前現實的鬥爭和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主編主撰的《湘江評論》,走出了湖南,尤其氣壯山河的「民眾的大聯合」長文,獲得輝煌的成功,在全國發生了影響。「毛澤東」這個名字開始為世人注意。

《湘江評論》開始克服唯心主義,強調從實際出發,強調物質生活的重要性。對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都有了新的認識:「那時候的思想,是空虛的思想。」那時候的出版物,「內面多是空空洞洞,很少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辦學堂」、「辦自治」、「請開議會」成風,「多半湊熱鬧而已。」「人入思想界,便不容易引入實際去研究事實和真理了。」通觀《湘江評論》全部文章,無一不是「研究事實和真理」,「踏著人生和社會的實際說話。」「創刊宣言」提出,「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這話說得何等明白。作者當然已感覺到,解決物質生活的吃穿住,是人類生存的首要問題。「社會制度之大端為經濟制度」,這已接觸到經濟制度較之政治制度與精神文化,是更為根本的東西了。吃飯同哲學相比,經濟同精神相比,無疑前者是更為重要了。從而對「大本大源」的認識,開始了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變化。在長沙響應五四運動這一段時間,毛澤東的精力多用在報刊宣傳上,他寫的大小文章都是國內外當前最實際的問題。為了一個趙女士在花轎中自殺,一連寫了十篇文章。這就使我們想起馬克思的經歷:博士論文充滿黑格爾唯心主義,畢業時主要想當大學教授,遇上政府反動議策的阻撓後,他轉到報刊工作,從而接觸到社會實際問題。投入社會政治和經濟鬥爭的洪流後,唯心主義就隨之克服了。

青年毛澤東參加並領導了群眾革命運動之後,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的進程很快。國家處在存亡危急關頭,怎樣才能挽救?種種社會問題同整個國家關係如何,怎樣才能求得根本解決?這時的思路,自然同書齋苦思冥想時根本不同了。在五四運動中,他親身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學習上海等地的經驗,他領導的新民學會和全省學聯,策動湖南各界組成了四百多個「救國十人團」,在抵制日貨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俄國10月革命勝利的榜樣和歐洲革命形勢,也啟發人們重新認識世界的走向。這都促使他從聖賢創世的歷史觀中走出來,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世界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

貴族、資本家和強權者賴以維持統治的,無非知識、金錢和武力三種手段,他們人數少,人民群眾要是提高覺悟,廣泛聯合起來,這種統治手段也可轉為人民所有。他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不過是一些留學生、哥老會和新軍在活動,「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無關係」。這是一個極大的覺醒。這樣,聖賢豪傑同「愚人」「小人」,教化與拯救的關係,就讓位於「民眾的大聯合」,讓位於打倒一切強權的「平民主義」了;不是依靠先知先覺的頭腦和精神力量,而是唯有「民眾的大聯合」才是改造國家社會的根本力量。中國社會存在「智愚階級」、「貧富階級」、「強弱階級」;「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產業愈發達,要哭的人愈多」。這些認識已接觸到社會上階級的對立和不可避免的階級鬥爭了。

由於分不清馬克思主義同無政府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等的本質區別,毛澤東這時雖然還幻想「呼聲革命」,也主張「多研究些問題」,但這兩種世界觀的鬥爭,誰勝誰負的問題,《湘江評論》上已露出端倪,顯示出必然的趨勢,即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資本主義的失望,對社會主義的嚮往。雖然杜威的「實驗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論」,克魯泡特金的「社會互助論」,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民主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這個「大雜燴」還色彩繽紛縈繞於腦際,但俄國10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不斷對他起著「東風壓倒西風」的作用。

湖南五四運動的直接繼續是驅張運動。毛澤東和新民學會會員積極策動和領導了這個運動。他們藐視張敬堯的專橫殘暴,不為幾萬「北兵」所懾服;他們手無寸鐵,敢於「秀才造反」。三個驅張代表團成員祕密離開長沙,北上南下東去,毛澤東為首的學會二十個左右會員是三個團的骨幹力量,他被推為公民代表團團長,第二次來到北京。時隔一年多,這次的身分不是「卑微的」圖書館小職員,而是為民請命的湖南三千萬人民的代表;不僅出入新華門,還自辦通訊社向全國報紙發稿。「張毒不去,湘無寧日。」他們使用了種種合法手段進行鬥爭,震動了北京政府,造成全國聲勢,使這個皖系軍閥臭名遠揚,終於在南北軍閥對峙形勢消長中,從湖南敗走。他利用第二次在北京停留的機會,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俄國10月革命的經驗,向李大釗等人請教,盡可能找這方面的書籍閱讀,從而思索為改造中國,當前「最急切」、「最重大」的問題。這反映在1921年學會新年會議時提出的三大問題:應以什麼作共同目的;採用什麼方法達到目的;當前從何著手。1920年初,他同學會會員通信中雖然談到,「於種種主義、種種學說都還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概念」,但在《湘江評論》已達到的基礎上,實際上他的思想在快速前進中。

驅張運動進行時,在上海成立了一個「湖南改造促成會」(隨後遷到長沙),著手研究驅張之後下一步的行動,提出「湖南自治」的口號和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政綱,而重點在「廢督」,即如何避免政權繼續被軍閥控制。毛澤東到上海後,同陳獨秀討論了這個問題,取得相同的看法:當前中國形勢,總的解決無望,「不能由總處下手」,但可以「由分處下手」。如湖南、廣東這類地方,利用「地方自治」這種口號,脫離北京政府管轄,為推行真正的「民治」,可望造成較好的環境。在上海停留時,他為此寫了兩篇文章,發表在《時事新報》上,認為這是湖南「廢去督軍,建設民治」的絕好機會。關於地方自治,當年孫中山、梁啟超和不少地方軍閥都曾熱中宣傳,不過由誰領導,靠誰來辦,要達到何種目的,則各持所見。張敬堯敗走之後,湖南一時呈現一種新的氣象,毛澤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為湖南自治運動進行了廣泛的活動,利用譚延闓的「順應民情」,發動一個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運動」,這是同以上三種「地方自治」絕然不同的新的民主運動。以此為題,他一連發表了十幾篇文章,縱論自治運動必須以人民利益為依歸,以全體人民為主體;並且提出「門羅主義」和「湖南共和國」這樣極端的口號,以示脫離北京政府的決心。在這一系列文章中,一方面顯出作者當時存有的某種願望,推動這種運動,不失為促進「全國總解決」的一種手段,「大組織到底無望,小組織希望無窮」。

另一方面,則從國情出發,認為中國還遠不具備俄國「徹底的總革命」的條件。他透徹分析了10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布爾塞維主義,有戰亂時機,有預備,有真正可靠的黨眾(「有列寧百萬黨員」),十之八九的勞農階級起而響應。因此,中國要求得「根本解決」,首先要造主義,造黨,從而喚起勞農群眾。這些具有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思想,同頭一年《湘江評論》上的文章對比,可以說起了一種質的變化。當時學會有個別會員對這兩個運動不以為然,認為這都是「枝節問題」,有違學會求「根本改造」的目的。毛認為這兩個運動同改造中國的根本目的並不矛盾,革命者不能坐等條件,這「只是應付目前環境的權宜之計,決非根本主張,我們的主張遠在這些運動之外。」

在推動自治運動的同時,毛更重要的工作在為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建團、建黨作準備。如成立了俄羅斯研究會;組織進步青年去蘇俄留學;尤其是創辦了文化書社,為湖南的新文化運動補課。在這些工作之外,他同陳獨秀有直接聯繫,陳委託他在湖南負責建團和建黨的工作。1920年夏,在法國的新民學會會員開了五天會,關於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方法,進行了劇烈辯論,出現革命和改良兩種極端相反的意見,蔡和森為首的多數,贊成走俄國的道路,立即組織共產黨,並將情況通告國內,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毛澤東於12月覆信,完全贊同蔡的主張。到11月,湖南發展的第一批團員已達十來人,1921年近四十人,是全國團員較多質量較好的省分。新民學會經過三年的發展和實際鬥爭,1921年新年大會之後,多數會員贊成馬克思主義和走俄國革命的道路。這樣,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學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最好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為兩者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會七十四個會員中,早期的中共黨員共三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