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內文試閱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中國大陸對台灣次區域合作的戰略與政策:以「平潭綜合實驗區」實徵研究為例(WJPF0158)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邱垂正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8日
定價:270 元
售價:21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2頁
ISBN:978986572968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中國大陸跨邊境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規劃,基本是相嵌在整個中國大戰略格局,主要的戰略思考有因應國內外再平衡各項挑戰,並配合北京國家領導人總體戰略的需要如中共十六大「和諧社會」、十八大「中國夢」,進而規劃中國大陸次區域合作的戰略目標。

(一)國內外再平衡的挑戰
對中國大陸而言,首先是因應國內外各項再平衡挑戰,以國際再平衡挑戰而言,包括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的政經戰略,如認為美國蓄意挑起釣魚台事件與南海海域主權爭議,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等;國際恐怖主義的擴散並滲透至新疆、西藏地區,甚至與疆獨、藏獨勢力合流;西方民主價值在社群網站無遠弗屆快速散播掀起「阿拉伯之春」,威脅中共政權專政的正當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方興未艾,美國次貸風暴、歐債危機接連發生引發全球經濟動盪。
針對中國大陸國內再平衡的挑戰,主要問題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區域不協調的問題,沿陸邊境區域與沿海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問題;能源長期使用供應問題的挑戰;環境生態惡化,巨型環境災害威脅嚴重,以及港澳地區實施一國兩制日趨複雜,以及與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等挑戰。

(二)中國國家總體戰略的配套
在整個中國國家大戰略,延續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的和諧世界總體戰略配套,倡言「對外要和平崛起、對內要社會和諧、兩岸要和平發展」總體戰略(鄭必堅、吳建國,2014),或是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總體戰略下在周邊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戰略規劃。

(三)中國大陸次區域合作的戰略目標
跨邊界次區域合作模式,對於整體中國國際戰略與國際政治的佈局,以及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對接具有重要意義。茲說明如下:

1.改善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關係
在對外政策方面,自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強調,「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強調內部做好各項建設工作外,能否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是保證中國能否經濟順利建設的外部環境的關鍵。亦即在胡錦濤主政十年來,中國採取了和平崛起和「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友好相處和共同發展。依照功能主義的整合理論,國家間經濟合作自然可以外溢到政治、文化、社會甚至是軍事方面的合作。
政治報告也強調「應該看到,在中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中國的周邊環境並不穩定。但無論如何,周邊國家追求是安全與經濟發展,這是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的政府與學界普遍認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美國在戰略上都以中國作為潛在的對手,並在戰略對中國進行遏阻,並積極滲透與影響與中國的周邊國家,因此,中國大陸必須透過加強與邊境國家的經濟合作,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減少「中國威脅論」效應,包括強化與中亞五國、東南亞、俄羅斯與北韓的合作,才能確保中國國家利益與安全。發展跨邊境次區域合作有助於改善周邊國家的關係。

2013年10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理念,強調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在推動周邊外交推進經濟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對話,推動「親、誠、惠、容」理念社會化,建構穩定週邊環境。針對未來5至10年周邊外交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工作思路,提出「四個更加」、「四個堅持」和「四個著力」。

2014年習近平在APEC會議提出2014年11月中國召開APEC會議,習近平正式宣布「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一帶一路」戰略將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深入歐盟市場,將加速連結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並承諾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協助「一帶一路」的各國基礎建設。

2.促進邊疆省份的經濟發展與安全穩定
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進行次區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主要包括:雲南、廣西、廣東、吉林、新疆等。除了廣東省外,其餘四個省份的經濟增長皆落後內陸省分,這些省份在大陸各省份往往處於經濟邊緣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疆地區,具有多元文化、多種民族並存的特點,由於跨國而居形成跨國民族在地緣上具有國內地緣邊緣性和國際地緣前沿性的特點(周建新,2002:275),因此北京提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國際關係理念,提出「睦鄰、富鄰、安鄰」的周邊外交方針,達成中國邊境境民族實現了「和平跨居」目標,大大降低邊境民族衝突(周建新,2008:394)。自2000年開始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加強地方政府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以吉林、新疆、雲南、廣西為核心的對外開放視窗,帶動其他中西部省份的對外開放,不僅能夠促進大陸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中西部省份經濟發展也能夠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而且有利於維護邊區的穩定,確保邊疆安全(曹小衡,2013:129)。
3.次區域合作可以推動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

中國沿邊省區一直是交通不便的發展死角,沿邊省區與沿海省區相比,外貿額占GDP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與其沿邊的區位優勢很不相稱。與周邊國家積極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使沿邊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有助於推動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並縮小中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的試驗場,使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此外,次區域合作限於沿邊沿江地區,合作範圍有限,合作的正面效益可以迅速擴散,負面效應卻可以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已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李鐵立,200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