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重大事件

【類別最新出版】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世越號、閨密門、MeToo,國民主播孫石熙的新聞關鍵場面
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調查員揭密:情治生涯四十年,揭開調查局神秘的歷史與過往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WT01038)
War in Ukraine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重大事件
叢書系列:春山出版
作者:劉致昕、楊子磊、報導者等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8月12日
定價:560 元
售價:442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400頁
ISBN:978626961293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了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制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面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向俄羅斯傾斜,烏克蘭力抗惡鄰的成功機會十分渺茫。

但戰役從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到如今挺進第五個月,烏克蘭人沒有順服,他們持續反抗。叫人震驚又尊敬的反抗意志,是否能逆轉戰局,在這本書出版前還沒有答案。但烏克蘭的反抗決心,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扭轉了地緣政治的格局。

首先,掌握戰爭敍事者,不再是軍力強大的那一方。

克里姆林宮反覆對外宣傳,這是一場面對北約和美國威脅、掃蕩烏克蘭新納粹主義的正義之戰。僅管普丁荒誕誇言烏克蘭人期待著俄羅斯的解放,但是,烏克蘭上從總統澤倫斯基、行政部門、軍隊,下到民間組織、作家、新聞記者、脫口秀演員、老婦或小孩,無論在避難的防空洞裡或在戰火的後方,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用各種語言與影像,透過Twitter、Instagram、TikTok向世界傳遞自己的故事與信念,抵抗敵人的炮彈與宣傳戰。

持續說自己的故事有多重要?

在這之前,烏克蘭對世人而言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國度,是俄羅斯旁邊的那個前蘇聯國家。二〇一三年底開始的廣場革命以及二〇一四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曾讓世界稍稍關注它,但世界對它的認識仍粗淺,印象多半停留在這個國家長期的政治紛擾,以及親俄派與親歐派的拔河與認同糾葛。烏克蘭的困擾,在他國看來,是不需國際社會置喙的「家務事」。

自己的國家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臺灣人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他們沒有退怯,沒有示弱,他們不分晝夜地全力訴說,傳遞出讓人震耳欲聾的抵抗意志。

長年來面對俄羅斯的覬覦、騷擾、侵略,烏克蘭人知道敵人的善意是不可期待的,「脫俄入歐」成為他們的主流民意,建立一個尊重多元的自由民主社會是他們選擇的出路。

他們先是自立自強、自我定位,即便是一道「羅宋湯」,都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瀕危的文化遺產,二〇二二年七月,「烏克蘭羅宋湯」正式被聯合國認證。

緊接著,他們告訴世界,烏克蘭人不是為自己而戰,同時也為自由世界而戰。他們正在抵禦著以血統族裔/民族/宗教為名的擴張,他們在抵制違反聯合國憲章與破壞世界和平的侵略。他們要求世人不要撇過頭去,不要再虛偽地放棄理想,防線一旦破裂,和平絕不可能到來。

我想起約翰.甘迺迪在一九六三年於柏林圍牆說的那句「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他批評,柏林圍牆代表是共產主義失敗的證明,是對歷史、對人性的冒犯,他說,自由有很多的困難,民主並不完美,但我們從不會把人民用牆圍起來。所有的自由人,不論何在,都是柏林人,都與柏林人同在。

有的自由人,不論何在,都是柏林人,都與柏林人同在。

如今,我們仍可感受到冷戰的痕跡,不僅民主國家與極權國家的對峙依舊,甚至,周圍的國家╱人民選擇擁抱自由民主、走自己的道路,也會被極權國家視為是一種「生存威脅」。

這場戰爭不只是一場新的戰爭,它也是過往歷史的回聲。二十世紀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徹底解決。極權國家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它們的體制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綏靖心態期待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以為歐美大國沒有自己的盤算,但極權國家恣意發動戰爭、橫阻他國人民的自由意志展現,亦不該被國際社會允許。

冷戰時,自由世界的人喊出「我們都是柏林人」,後冷戰的此刻,不論住在何方,熱愛自由的人也同樣會感受到「我們都是烏克蘭人」。

烏克蘭人改變了自己的「無足輕重」,讓原本不在世界重要參考座標裡的自己,成為耀眼與重要的存在。烏克蘭的抵抗,是否能讓世界思考,在「維持尊嚴與主權」和「祈╱乞求和平」的中間,還有沒有共存的空間?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這是烏克蘭教會世界和臺灣的事。

在國際權力場,臺灣近年也從邊緣轉為話題焦點,但多數時刻臺灣是被決定的客體,是各方談判的籌碼。但有沒有可能拿回些許主控權?這是臺灣從政府、社會到個人都要思考也無法迴避的功課。

作為一個新聞媒體,《報導者》在此世界級戰役中,投入大量人力做第一手報導,同事前進歐洲,試著瞭解在戰爭下烏克蘭人的抉擇,以及波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在各方利益權衡下,能源與外交政策的轉變。這些問題看似遙遠,但卻與我們切身相關。

長達五個月的持續報導,有必要嗎?我想,答案是無庸置疑的。

猶記得不久前,《報導者》團隊才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導上,進行長時間的關注與採訪,那次的鍛鍊,給了我們一些在動員上、在採訪裝備上、記者心理衝擊上的學習。烏克蘭的系列報導對我們而言,在語言、地理、文化上更為陌生和遙遠,報導的挑戰又再升級。但若不是一次次的國際新聞練兵,我們只會停留在外國視角、轉譯外國媒體,停留在無法發出自己聲音的尷尬。

關注烏克蘭,不僅是填補國際媒體報導中的那個好奇以及空白,也不只是同理遙遠他者的苦難。臺灣會不會有一天也面臨這種「烏克蘭時刻」?沒人說得準,但是,我們的經驗值不會從零開始。

此書的完成,除了第一線記者們的努力,也謝謝曾在過程中提供研究、約訪、人脈等後勤支援的內外部夥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開啟一些對話和想像的空間。
(本文作者為《報導者》總編輯)

內 容 簡 介

二戰後發生在歐陸的最大戰事

綿延多個世代的奮勇抵抗,與強大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 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冷戰後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強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本書作者劉致昕、《報導者》的記者與編輯團隊、攝影楊子磊,透過現場與線上採訪,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了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必須借鏡的重要參考。

林蔚昀(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育立(駐德記者)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怡農(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共同推薦

作 者 簡 介

作者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大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
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畢。曾獲卓越新聞報導獎、臺灣新聞攝影大獎。

主編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駐北京特派員。在蒙特婁、北京、香港等城生活過。
 
臺灣卓新調查報導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香港亞洲出版協會調查獎、香港人權新聞獎等獎項得主。《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留學黑工》共同作者。二〇二一年以《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一書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 一輩子學習用文字和影像把故事說好。以記者為志業。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目 錄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 看見現代形式混合戰發生的不同空間,以及在戰火下的被隱形的人們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INTRO

1.1   飛彈與坦克進逼,五位烏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制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松,烏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空洞裡的脫口秀:用笑話當武器的喜劇演員,和他來自全球的觀眾

PART 2 摧毀下的圖存: 烏克蘭如何挽救新世代
INTRO  

2.1 八年蒐證,她們記下俄軍在烏克蘭的戰爭罪行
2.2 混合戰中的資訊戰:烏克蘭開戰第一週就成立網紅群組,在資訊戰上可以做些什麼
2.3 戰場上的童年──烏克蘭兒童以繪畫述說戰爭暴力與微小希望
2.4 擺脫大斯拉夫、認同新烏克蘭的青年,怎麼向世界傳遞故事?

PART 3  戰爭新世界  
 INTRO  

【圖輯】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3.1  「這也是我們的戰爭」:波蘭家庭與他們所接待的烏克蘭客人
3.2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面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圖輯】 侵烏戰爭下,橫跨歐洲的動物救援鏈
【評論】  從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溫暖與脆弱,看臺灣真正該準備好的事

PART 4  走出極權者的腳本?
INTRO

4.1  為何掉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
——專訪三黨國會議員,俄烏戰爭給德國的慘痛一課
【評論】德國「俄夢」醒了沒?  
4.2  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出走的俄羅斯人
4.3   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
──專訪俄裔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

PART 5 臺海的「烏克蘭」時刻
INTRO
 
5.1  製造平行宇宙「中國真相」:一場「俄羅斯自衛戰」和夾縫中的異議者
5.2  新納粹、美國棄子、兩岸一家親:拆解臺灣被灌入的俄烏戰事風向操弄
5.3 史上最硬教召開跑:臺灣後備戰力改革何去何從?
5.4 民防體系缺陷多,民間的自救與訓練互助
5.5 國際智庫眼中,臺灣應該學到的課
【結語】臺灣記者如何採訪國際與戰爭新聞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