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BA0138)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廖炳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12月21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2頁
ISBN:957131894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廖炳惠

傅柯曾說現代情境是世界史上的文化政治事件,不管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屬於那一種族群、膚色、階層、性別,人們大致上都難免受到西方現代化經驗的洗禮、殖民或影響。收在這本書的論文,即是針對東西方現代情境所涉及的文化想像(cultural imaginary),提出重新反省與回顧,由政治哲學、音樂、修辭與文化批評、藝術表達、科技想像、跨文化瞭解、新舊殖民與內部殖民,乃至於地區的現代化過程中的公共文化意識演變與衍異等課題切入,希望藉此重新釐清後啟蒙時代以來的文化現象及其研究範圍。

李歐梵教授在「批判空間」文中,對明清以降,尤其民國之後的文化批判場域,作了十分精要的分析,試圖透過哈伯瑪斯的「公共場域」此一概念,提出更具比較文化與歷史意涵的論證,闡釋現代與當代中國的文化評論如何結合政治和文化,將文化批評與日常生活商品相互融合。在許多面向上,這篇文章是扣緊了中、港、台的新興文化政治問題,同時也對哈伯瑪斯的見解加以修正、擴充。

陳清僑教授以1997年為殖民史指標,討論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簽定之後,香港身分認定上的含混及其迫切性問題,從香港的居民、中英方的對談到土地繼承權及九龍城寨的歸屬,無不顯出新舊政治勢力在轉型、交接之間所暴露的荒謬殖民戲劇。在數度遭到扭曲、誤解、出賣或安排之後,香港人民日常生活所體驗到的「回歸壓抑」,如何真正被局內及局外人所了解,或又再一次被壓抑,是這篇文章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幾乎大部分的論文都指涉到泰勒教授的著作,事實上,在1994年5月的研討會中,泰勒及哈伯瑪斯是大家不斷參考,同時又加以批評或修訂的基本架構。《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大致是想反省泰勒教授有關現代情境的論述。我在「泰勒論現代性與多元文化」文中,僅約略勾勒出他近幾年來的發展方向,希望因指見月,對台灣的原住民、多元族群文化運動有所啟發。泰勒教授不但在哲學、文化批評上十分活躍,而且於政治與社會實踐上,有真正的參與及影響力。他對現代文化想像、公共場域、承認他人的政治及市民社會的看法,可說是提綱契領,自成一家之言。最難得的是他的明朗與慷慨氣度,文如其人,即使不同意他的宏觀見解,也會覺得讀過獲益良多。此處,我們只選擇了他討論現代性與公共領域、市民社會與大眾文化兩篇論文。

史坦柏格教授採用比較微觀歷史的方式,對泰勒教授的見解,尤其有關現代自我與認同的概念,提出具體的修訂。他以音樂與性別為主軸,去探討孟德爾頌的現代主體性,認為音樂與種族論述、商業與文化、樂器與公私場域、宗教與市民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我們唯有以時間與歷史主體性及其多元性的觀點,才能仔細品賞孟德爾頌的音樂巧妙而細緻的變化,而不致於聽信華格納等人的評論,覺得陰柔的音樂單調、病弱、有所欠缺。在為華爾堡及其研究機構作歷史回顧時,史坦柏格教授其實已證實給我們看,歷史與民族誌在公私場域、學術與生活之間,可以有十分有趣的結合,同的也說明了理性與非理性、現代與前現代(原始社會)彼此的糾纏,在田野調查、歷史檔案與浪漫想像中擺盪,產生不能自己的對話現代性。

這種對話的現代性,在另一位知識分子班雅明的身上,顯得更加錯綜複雜。班雅明對歷史唯物論的見解,及其寓言理論,對當代的文學研究與文化批評,可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史坦柏格教授以生命史與公共文化史交叉的觀點,將班雅明的文化美學理論及其歷史哲學,一一加以追溯、闡揚,是目前少見全面討論班雅明而又照顧到其歷史細部脈絡的佳作。

伽昂卡教授以傅柯與哈伯瑪斯對照,分析監視體系與公共場域之間的不為人知的關連。他將重點放在邊沁早期的著作,解釋它如何引起兩位後世學者的興趣,但是卻各自導出迥異的結論。邊沁的論述觸及了西方現代文化的內部矛盾,一方面透過監督、凝視,去達成訓練與懲戒的社會化過程,另一方面則強調理性而具批判性的公開辯論與協商,以建立共識。伽昂卡以傅柯的方式,重新評估哈伯瑪斯有關公共領域、輿論的見解,論點十分新穎。

多年來,酒井直樹教授對日本的現代化及其文化主體性塑造過程,十分關注,就論述活動及其理論、實踐之間的差距,去談文化自我瞭解、定位的矛盾。由於他的論文相當長,而且限於翻譯人才的專業知識,無法在本書裡發表。所幸,他的學生蘇哲安願意花時間,撰文詳細討論酒井教授的著述及其思想脈絡,引導我們更深入認識日本的現代、當代文化想像及其問題。

這些論文大多曾發表於1994年5月的「回顧現代文化想像」研討會上,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這些與會學者和譯者,尤其當初贊助這項會議的國科會、教育部與文建會以及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的廖立文、吳昌杰先生,大力支持這個翻譯與出版計劃。有一些論文因為錄音效果不佳,只好被迫放棄,實在是令人有遺珠之憾,而且討論的內容也無法整理出來,這是美中不足之處。由於這個會議,使我對本身所處的學術環境與社會有機緣更加深入體會其前現代性格,希望藉推出本書,對國內的學術典範、公共事務與市民社會的省思有點助益,並引發更多學者參與回顧現代或後現代文化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