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尹章義序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玫瑰盛開(BC0025)──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楊祖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9月25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v平裝/404頁
ISBN:957130512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尹章義序



  尹章義序

大時代的女兒——為楊祖珺的新作寫序

.尹章義

我們到底要以什麼樣的丰姿來面對 21 世紀?

簡單勾勒一下現代台灣的風貌:經濟的發展出農業、工業、服務業而進入人均所得壹萬美元的「前富裕經濟」時代。政治的發展出威權政冶進入政黨政治,金權縱橫、派系林立的時代。文化發展出外來文化凌駕傳統文化,經過論戰反省進入兼容並蓄、融鑄陶冶的時代。社會的發展則由外貌嚴整的權威結構逐漸進入多元發展、自主性高的「生態均衡」社會。

前述的發展。說來輕易,其實隱隱然我們已經經歷了多方面的革命,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鉅變。

探索台灣現代風貌發展的軌跡,假如說 60 年代以前是「隱然孕育」的年代, 70 年代就是「激盪胎動」的年代,而 80 年代則是「陣痛誕生」的年代。

70 年代之所以產生激盪胎動和幾個重大的挫折與反省有關;首先是外交形勢,由於退出聯合國而逆轉。其次是正在起飛的經濟,因為石油危機而重挫。接著,國民黨為了因應外在環境的遽變,展開「蔣經國維新」運動。民間的文化反省和民主運動則又與之桴鼓相應。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親身經歷各種變動的人來現身說法,為這個大時代做見證,也為台灣「早熟的現代風貌」反映它的各種問題。

篩撿多時,發現我們的朋友楊祖珺正是適當的人選。

70 年代中期,他還在淡江唸書的時候,就涉入以文化反省為基調的民歌運動,並掀起了「現代創作歌謠」的浪濤;畢業後,他放棄了電視節目主持人和當紅歌手的絢麗生涯,投入「唱自己的歌」的文化運動和社會工作,並且「逆風順流」地投入了名為「黨外」的反對運動。

80年底,他翻譯了巴崙帝(M. Pareenti)的《少數人的民主》,對於當時台灣的民主運動有了比較深刻的反省。

82年春天,他離開台灣到美國「取經」;那年夏天,又因為台灣政局的激盪束裝回台。從此以後,他以女性、妻子、母親、同志、歌手的多重角色,再度活躍在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的舞台上,成為群眾瞻目的焦點。

83年春天,楊祖珺與夫婿林正杰和朋友們以《前進》為名,創辦了黨外第一份政論性周刊。年底被「黨外」徵召,在台北市參選立委,向紀政挑戰;楊祖珺從社會工作者、文化人一變而成為「政治人」。

1986年夏天,楊祖珺糾合了幾位朋友,翻譯了《綠色的抗議》,介紹西德綠黨從自然保育到人文社會的一套「生態平衡」的理念。那年9月,正值黨外政治運動最低潮的時刻,為了抗議司法的不公正,楊祖珺和林正杰決定放棄司法途徑轉向街頭群眾尋求正義,掀起了「9月狂潮」,突破了許多政治禁忌,匯聚了民眾的力量。「民進黨」也在街頭狂飆結束的第二天,順利的在台北組成。楊祖珺是創黨黨員,也當選第一屆中執委。政府也在那年的10月宣布將解除戒嚴和開放黨禁。

林正杰入獄後,楊祖珺推動「外省人返鄉探親運動」和「司法改造運動」。前者對於政府宣告開放大陸探親政策起了催化作用;後者促使政府在司法獨立和司法行政上大幅度的變革,有相當程度的刺激作用。

87年5月,黨外統派組成「夏潮聯誼會」,楊祖珺當選評議長。身任民進黨中執委和夏聯會評議長,顯示長期暴露在統獨左右鬥爭颱風眼中的楊祖珺,是一個包容性強而又有擔當的政治人物。

89年,楊祖珺擔任林正杰競選立委的總幹事,隨之進入立法院,擔任林正杰的幕僚,推動「遊說法」、「財產公佈法」等陽光法案。1990年7月,成立「兩岸關係文教基金會」,首先為「兩岸關係條例草案」在海峽兩岸開會研討。

楊祖珺的文筆輕快、順暢,時而露出幽默、巧思和韻律感是眾所周知的事。楊祖珺也願意用他的筆。記錄下十五、六年來受到大時代「淬煉」的經過。

楊祖珺設身處地的思考人際關係的問題。因此,他能以寬諒的態度看待他所承受的壓力和挫折:像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參政的問題;統獨立場的鬥爭以及理想的實踐和現實利害的衝突等問題。他以「生態均衡」的理念來闡釋台灣的鉅變以及他對於台灣社會未來的期待。

展讀楊祖珺的作品。很高興他能為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留下這麼多親身經歷的故事,也欣賞他為堅持理想所做的奉獻。雖然有時候為他但知埋頭苦幹卻忽略了客觀環境的變化,遭受一連串的創傷而掩卷嘆息,這也未嘗不是他安然渡過十五、六年的艱辛和坎坷,同時也是多采多姿生活的動力來源。長期以來身為台灣發展史的「觀察者」,也為他適逢其會,並且勇敢地投身於這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感到欣慰。若不是楊祖珺或類似楊祖珺這樣的人物大量投入,歷史未必能這樣順利的發展。

 
尹章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