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譯 者 作 品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KA01128)
世界〈経済〉全史「51の転換点」で現在と未来が読み解ける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宮崎正勝
       宮崎正勝
譯者:賴詩韻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16日
定價:520 元
售價:41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78626353074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序章 「經濟血液」貨幣的兩大脈絡——銀幣與中華世界的銅錢

1銀幣誕生於美索不達米亞?
「畜牧民族」需要貨幣作為交換媒介
距今五千年前,人類逐漸形成文明。以都市為中心的灌溉基礎設施逐漸完備,開始大規模生產穀物。
不過,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極度乾燥而無法栽種穀物,多數的牧民只得從農民手中取得穀物。

商人和統治者為了穩定供給這些牧民所需的穀物,自古以來商業活動就十分發達。為了維持穩定的以物易物交易,「兌換券」的存在變得很重要。其中,「銀」等金屬片兼具不笨重、不易朽壞之優點,就成為製作「兌換券」(貨幣)的最佳素材。

因此產生了支撐商業體系的「金屬貨幣」。當人們使用貴金屬可以穩定交換所需的物品後,逐漸形成以金屬貨幣交換物品的「信用」,使用金屬貨幣的情況也愈來愈廣泛。

長期以來,人們都使用麥類、椰棗或毛紡織品作為交換物品的媒介(物品貨幣),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逐漸凸顯出方便使用的金屬貨幣的優勢。

解讀經濟:經濟的基礎在於分工生產,農民與牧民之間的物品交易裡,貨幣是不可或缺的媒介。換言之,貨幣相當於物品交換的「兌換券」。在美索不達米亞有一段時期是用黏土板,埃及是用莎草紙,腓尼基則是用皮革作為貨幣。

商人選用的「銀」

商人將不變質、易於攜帶的「銀」(從山岳地帶運來的),作為方便於畜牧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進行物品交易的媒介道具。

牧民只要持有銀就可以從商人手中取得所需的穀物,非常方便。人們將生銀裝在袋子裡,根據重量進行交易。以「錫克爾」(約八○三克)為重量單位的基準。

姑且將這種貨幣叫做錫克爾貨幣。

當時的商人發行錫克爾貨幣,並讓它於市場流通,由於他們讓生銀變成貨幣,儼然成為經濟交易的莊家,從中獲得莫大的利益。

由於銀是不會朽壞的貨幣,不久人們就開始積蓄銀作為財產。財富變得易於累積後,社會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

銀大約是四千年前開始被當作貨幣使用,直到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金本位制」成為經濟的中心為止,銀一直都是貨幣的主流。

解讀經濟:貨幣價值的根源是「信用」。商人秉持信用維持、管理銀的穩定供給和流通,奠定了貨幣制度。

為法老獨占的埃及「黃金」

埃及是古代最豐饒的農業社會,由於東西邊為沙漠,南北邊受到瀑布和海洋的隔絕,形成了封閉型的社會,因此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持續了兩千年以上之久,金屬貨幣的出現大幅落後於其他地區。

古代世界的「金」,有九成皆出產於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地區(埃及由於不產銀,銀比金還要高價),但是金卻被當作收藏品,而沒有變成貨幣。埃及的金,被自稱身體與太陽神一樣是由黃金形成的法老(王)所獨占,並用於宗教用途。

因此,在英年早逝的法老王圖坦卡門之墓,才會挖出黃金面具等數量龐大的黃金陪葬品。

埃及的黃金由法老獨占,被用來彰顯法老的宗教地位,與現代人用名牌品來彰顯自身權威財富是一樣的。

解讀經濟:埃及會根據土地的大小去推算出穀物的收穫量,並向農民徵收約兩成的收穫稅。

「儲蓄」民族與「投資」民族的差異

務農民族與畜牧民族的貨幣觀念迥然不同。

畜牧民族以飼養家畜(綿羊、山羊、牛、駱駝等,這些動物透過反芻消化高纖的草原草,具有多數雌性圍繞雄性群居的習性)維生。以綿羊為例,牧民必須飼養多達兩百頭綿羊才能維持一家的生計。因此,畜牧民族的財產來自於家畜,是屬於動態的資產(動產)。

綿羊(家畜)的頭,是英語「資本」(capital)的語源。

綿羊是可以交換麥類的活「貨幣」,畜牧民族的財產取決於他所擁有的綿羊數量。牧民在嚴苛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透過繁衍家畜的方式來增加財產。繁衍家畜與得到「利息」是相同的道理,牧民善於透過資產運用,來創造財富。

另一方面,務農民族則習慣囤積穀物(儲蓄),以備遭遇災難時的不時之需。他們的資產充其量就是土地之類的不動產。

日本人之所以好儲蓄、日本企業的保留盈餘過多等,與日本是純粹的農業社會有極大的關係。善於資產運用的猶太人,就是屬於畜牧民族。

解讀經濟:投資和儲蓄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像日本人一樣的農業民族,要在短時間內就擁有優秀的投資能力絕非易事。

Turning Point 1
西元前七至十九世紀中葉
綿延四千年的「銀幣」時代

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銀幣」時代,直到西元十九世紀中葉為止,綿延了約四千年的歲月。其後,世界開始邁入「紙幣時代」。貨幣原本只是一種「兌換券」,最後逐漸成為蓄積財富的手段。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曾表示「財富不是貨幣,而是貨幣所能購得的商品」。

利息驚人的破壞力令人忌憚

經濟學的教科書裡,提到貨幣有三種機能:第一種是「價值交換的手段」,第二種是「計量價值的手段」,第三種是「保存價值的手段」。

不過,貨幣的機能不僅於此,還存在第四種機能,也就是透過收取利息所衍生的自我增殖機能。這項機能與「金融」有關,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誕生息息相關。

在美索不達米亞,自古就存在有放貸「金錢」並收取利息的金融業者。

舉例來講,距今三千八百年前所制定的《漢摩拉比法典》(由古巴比倫王國的漢摩拉比國王頒布)就有限制利息的相關條文,當中即嚴格規定放貸超收一定比例的利息就會被沒收本金。

這種限制的用意,在於防止「利息」衍生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進而對小規模的共同體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規定。

古代雖然沒有皮凱提(Thomas Piketty,提出「世界的所得和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之類的經濟學家,卻也沒有放任「收取利息」的危險行為。基於這個道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不約而同地規定禁止在共同體內收取利息。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