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賽菲
緘默與喧嘩/文◎韓良露

譯 者 作 品

羅馬古文明
奇異的魚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我所緘默的事(PE0361)
Things I've Been Silent About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阿颯兒.納菲西
       Azar Nafisi
譯者:朱孟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18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78957135322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賽菲 緘默與喧嘩/文◎韓良露



  第一章 賽菲

第一章 賽菲

我經常反覆自問,母親口中與第一任丈夫的邂逅,有多少成分是出自她的想像虛構。若非有照片為證,我會懷疑他是否真的存在過。有位朋友曾提及母親對「不喜歡事物的抵抗令人佩服」,由於生活中有太多令人不喜歡的事物,因此她杜撰關於自己的故事,並且讓自己深信不疑,反過來令我們懷疑起自己所確信的事物。

在她心中,他們的戀愛始於一支舞。在我看來,比較可能的情況是,他父母向她爸爸提親,經由父母之命安排一樁門當戶對的婚姻,在一九四○年代的德黑蘭這是傳統普遍的做法。不過多年來,她不曾改變過她的說法,就像她堅持對其他事情的說法一樣。她在她叔叔的婚禮上認識他,她刻意提起那天早晨她穿的是印花的中國縐綢洋裝,傍晚則換上女爵緞子洋裝,他們跳了一整晚的舞(「在我父親離開後,」她總是這麼說,接著立刻又補充:「因為沒有人敢在我父親面前跟我跳舞。」)。第二天,他就向她求婚了。

賽菲!我不記得曾經在家裡聽過他的姓。我們應該以適當的陌生感,像鸚鵡學舌般稱他為母親的第一任丈夫,或他的完整名銜,賽夫.莫爾克.巴亞特(Saif ol Molk Bayat),但是對我而言,他永遠是賽菲,我們日常生活裡好脾氣的部分。他輕而易舉融入我們的生活,就像他在結婚照片裡站在她背後,淘氣且出其不意地把她從我們身邊捲走。我有他們結婚當天拍的兩張照片──比我們父母的結婚照還多。賽菲一頭淺色髮和一雙褐色眼,看起來一派輕鬆,親切和善,而母親站在人群的中央,姿勢僵硬,像個孤立的中央裝飾。他似乎散發著平靜、自信的幸福。不過也許我搞錯了,也許我在他臉上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徹底的絕望。因為他也有他的祕密。

即便在孩提時代,她的故事就令我感到不對勁。它不真實到有問題。大多數人都有誇大自己潛能的方式,不只對自己能做的事,更對自己可能會做的事。我不認為母親不具跳舞的資質,糟糕的是,她不肯跳舞,雖然大家都說她是個很會跳舞的人。跳舞代表歡樂,而她對自己抗拒歡樂或任何同類的放縱的能力感到非常自豪。

在我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期間,即使此刻在這個與我記憶中的德黑蘭距離十分遙遠的城市,那另一個幽魂般的女人的陰影,那個跳舞、歡笑、戀愛的女人,始終干擾著我對母親的記憶。我覺得如果我能理解她在何時停止跳舞──何時不再願意跳舞──就能找到解開母親之謎的關鍵,讓我終於能夠接受母親。因為如果你相信她的故事,那麼我幾乎是打從一開始就排斥我的母親。

我有三張母親和賽菲的合照,其中兩張是結婚照,不過令我感興趣的是第三張,那張照片比其他兩張小得多,是他們野餐時坐在大石頭上的合影。他們笑臉對著鏡頭,她依偎著他,就像感情親暱的人們輕鬆相處時的模樣,而且不需要把對方抓得太牢。他們的身體似乎自然而然相互契合。看著這張照片,我發現這個正值青春年華、或許尚未變得拘謹的女人,是有可能放掉矜持讓自己開懷的。我在這張照片裡發現了母親在現實生活中不曾對我們展現的感官追求。什麼時候?我會問,你是什麼時候從高中畢業的?你嫁給賽菲是幾年以後?他是做什麼的?你什麼時候認識爸爸?這些單純的問題她從不正面回答。她太沉迷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受這些瑣碎的細節干擾。不論我怎麼問她,她總是告訴我千篇一律的故事,聽到我幾乎都可以倒背如流。後來我離開伊朗時,我請我的一位學生去訪問她,並準備了一些特定問題給她回答,結果我得到的答覆還是相同的故事。沒有日期,沒有具體的事實,沒有任何超出我母親固定範本的說法。

幾年前,在一場家庭聚會中,我碰到一位可愛的奧地利女士,她是一位遠親的太太,當年曾經參加母親與賽菲的婚禮。她之所以對這場婚禮記憶深刻,是因為新娘的出生證明莫名其妙失蹤,引起了不小的騷動與混亂。(在伊朗,若有結婚與生子,都必須登記在出生證明上。)她嘴角略帶一抹笑,告訴我後來才發現新娘的年紀比新郎大了幾歲。母親最新的出生證明上並未提及她的初次婚姻。根據這份證件的記載,也就是她宣稱遺失之後補發的那份,她出生於一九二○年。但她堅持其實自己是出生於一九二四年,她父親把她的年齡報大了四歲是因為想提早送她入學。父親告訴我們,母親補辦出生證明時把真實年齡少報了四歲,因為這樣她才可以申請駕照。當現實不符合母親的需求時,她就會大費周章的重新改造現狀。

有些現實是記載於資料上的。她的公公薩罕姆.索丹.巴亞特(Saham Soltan Bayat)是個有錢的地主,親身經歷了一個王朝,也就是卡加王朝(Qajars,一七九四至一九二五年)被另一個王朝,也就是巴勒維王朝(一九二五至一九七九年),取而代之。他不但存活下來,而且還藉著政權的轉換飛黃騰達。母親有時誇稱自己的娘家和賽菲家有血緣關係,他們都是卡加國王的後代。在我成長的五、六○年代,根據官方史書的說法,與代表舊專制政權的卡加王朝沾親帶故,絕對不會替自己臉上貼金。父親會嘲謔地提醒我們,所有伊朗人或多或少都與卡加王朝沾親帶故。他會說,其實與卡加王朝毫無關聯的人才是真正特殊的一群。卡加王朝統治這國家一百三十一年,妻妾成群,子孫滿堂。他們和之前的國王一樣,似乎都從各行各業、各種階級挑選妻妾,只要能滿足他們幻想的皆可:公主、園丁的女兒、貧苦的村姑,都在他們收藏的嬪妃之列。有一位卡加國王,法斯.阿里(Fath Ali Shah,一七七一至一八三四年),據說娶了一百六十個嬪妃。睿智的父親通常會補充道,當然那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既然歷史是勝利者撰寫的,尤其在我國更是如此,我們就應該對所有關於卡加王朝的說法持保留態度,畢竟伊朗是從卡加王朝開始走向現代化的。他們是失敗的一方,因此另一方可以任意說他們。即使當時年紀還小,我都隱約感覺到母親提起自己與卡加王室的關係,主要目的是為了貶低她和父親眼前所過的生活,而非為了吹噓過去的光榮。她的勢利是隨興發作的,她的偏見局限於她個人王國內的規矩與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