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代序
第一章 仰觀俯察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中華人文傳統精要‧博學篇(WHA015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湯一介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30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32開/精裝/184頁
ISBN:978988836941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代序第一章 仰觀俯察



  第一章 仰觀俯察

第一章 仰觀俯察
中國古人對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尸佼《尸子》)

宇:原義是屋檐,後來引申為天地之間的廣闊空間。
宙:原義是房屋的正樑,後來引申為久遠的時間。


天是甚麼

這句話出自《尸子》。《尸子》傳說是戰國時期的學者尸佼所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上下四方廣闊的空間叫做宇,古往今來遼遠的時間叫做宙。現代科學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這樣的。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學者能有這樣的認識,是非常了不起的。

幾千年來,中國無數的學者都企圖探究宇宙的奧妙,早在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就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天問》,一口氣向上天提出了174個問題。屈原在《天問》中說:「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闇瞢,誰能極之?」「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
請問最遠古的時候,是誰傳下了宇宙的奧秘?
天地尚未分開之前,是怎樣構成了形體?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理?
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誰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
??


宇的本意是「屋檐」,屋檐覆蓋在人頭頂上,用我們的眼睛看上去,天也確實像一個大屋頂罩在我們上空,所以古人很自然地認為天地就是一個上面有蓋,下面有底的大空間。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說:「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意思是天像斗笠一樣蓋在上面,中間高,四周低;地像翻過來的盤子一樣,也是中間高,四周低。還有的學者把天比做傘蓋、帳篷頂,這種說法叫「蓋天說」,是人們對宇宙最古老的認識。宙的本意是「棟樑」,棟樑是橫架在屋脊上最大的一根木頭,從房屋的這一頭貫穿到那一頭,但它屬於房子的內部結構,又在屋頂最高處,從外面看不到。聰明的古人認為,時間也像這根大樑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貫穿於天地以及萬事萬物的生命之中。所以莊子說:「宇有實體,卻看不到具體位置;宙有長度,卻看不到兩端。」


天壇之頂如蓋笠


國家大劇院是穹頂建築。


古人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除了「蓋天說」之外,還有「渾天說」。因為「蓋天說」的提法,人們相信了很多年,可是後來科學家做了各種各樣的實驗,發現有很多天文現象「蓋天說」解釋不了,於是又提出了一種說法,叫「渾天說」。


「渾天說」認為天地都是球形的,天像蛋殼一樣包在外面,地像蛋黃一樣懸在裡面,日月星辰都鑲嵌在天球上,天球不停地旋轉,站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各種變化。


「渾天說」可以解釋日出日落、月缺月圓,以及日食月食、行星運行,所以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明朝,「渾天說」一直佔據著學術界的主要位置。直到西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開創的近代天文學傳入中國,「渾天說」才開始瓦解。


天地
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生之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人與天地一物也, 而人特自小之, 何耶?


程顥 程頤
《二程遺書》卷十一《明道先生語一》


天地怎樣生育萬物


這是宋朝學者程顥的話,意思是:天地最大的功能就是生育。天地交融,萬物變化。天生的就叫做天性。萬物的生命力是最可觀的。這就是《周易》所說「萬物化生的本源,就是最大的善」的意思。同時,這也就是所謂的仁。人和天地本來是同一的,可是為甚麼人們往往總是看輕自己呢?


天地最大的特點就是生生不息,宋朝還有個大學者叫周敦頤,他的窗前長滿了綠草,家人要除掉,周敦頤不讓,說:「草也有生命,草的生命和我自己的生命是一樣的,為甚麼要除掉呢?而且從綠草上我可以看到天地間的生命力啊。」


天地是怎樣生育萬物的呢?古人認為,天地之間充滿了陰陽兩種氣,陰陽交合,萬物就從中化生了。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這裡記錄了一個古老的民俗。原來,冬天陰氣最盛,過了冬至,春天就要來臨,陽氣開始興盛,萬物開始生長,古人就用一根律管(吹起來符合音律的竹管或金屬管),裡面填上草灰,據說到了冬至的這一時刻,天地間產生的陽氣就會「砰」的一聲,將草灰吹得四處飛散,人們就高興地互相轉告:春天就要來了。


《禮記.樂記》詳細描述了生命的產生過程:「地氣上隮,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興焉。」意思是說,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二氣相互摩擦,又受到雷霆的激蕩,風雨的吹拂潤澤,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滋養,日月的溫暖,於是萬物就誕生了。


神奇的是,這段話和現代科學認識到的生命起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953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米勒做了一個試驗,在玻璃容器裡裝入甲烷、氨等氣體(陰陽之氣),然後模擬閃電、雷擊、降雨、溫度變化等過程(雷霆、風雨、四時、日月),過了七天,構成生命的基本原料—氨基酸產生了。米勒認為,他模擬的是地球的原始環境,生命就是在這個環境裡慢慢產生演化出來的。這個結論
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


八卦魚,「八卦」是中國古代對事物變化的圖像表示。


我們不能不歎服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或許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和研究方法,但他們通過認真的觀察和細心的體悟,得出的結論竟和現代科學相仿。這恰恰說明,中國古代的學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用心靈去貼近天地的「生生之德」,把人類和自然融洽地結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