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佛洛依德(XB0017)──科學時代的解夢師
Sigmund Freud, Un Tragique A L'age De La Science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Pierre Babin
       Pierre Babin
譯者:黃發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3月1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60頁
ISBN:957131615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佛洛伊德──科學時代的解夢師

「問題那麼難而我的解答又那麼簡陋,這一點我比任何批評者都來得清楚。因此,要是有某一心靈領域,在凡人當中我是第一個深入探討,而此一領域不以我為名或不遵照我的法則時,我認為並沒有不對之處。」

致弗里斯(Wilhelm Fliess)函1900年5月

第一章「追祖查宗,我並不光彩」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生在弗賴貝格(Freiberg)。這是奧匈帝國北部摩拉維亞地區(Moravie)的一個大鎮。此地離波蘭國界不遠,位於後來的捷克境內。

.猶太人佛洛伊德家族──奧地利的客家

「我父母是猶太人,因此我的猶太身份也無法改變。父親這一邊的家族,聽說曾經長期住在萊茵河一帶,(科隆【Cologne】)。14或15世紀時,家族被逼往東歐逃;又在19世紀中,由立陶宛經加利西亞(Galicie) 南下,來到德語系國家奧地利。」

身為猶太人,到處是客家。這種現象在異族雜處的當代並沒有什麼出奇。佛洛伊德家族一定要堅忍奮鬥,忍受自古就有的追趕與壓迫,要四處逃竄,要塞紅包請求當地政府准許落戶。1856年這一年,帝國當局宣告不再壓迫猶太人的法令才出爐不久。在此之前,1848年7月10日的立法解除了原先法律上的差別待遇,不再限制猶太人的通婚和遷居。不過,每逢遷移,每逢選擇職業,猶太人仍然得先取得官方的核准。而且有些行業,猶太人還是不能做的。至於法律上和實質上的解放,是從1866年才開始的。

對佛洛伊德家族而言,遷徙是常事。當年的猶太人,在社會與經濟生活上除了做生意,是沒有其他選擇的。西格蒙的父親也不例外。

佛洛伊德家族的埃弗拉因(Ephraim)是猶太教士,有子名施洛莫(Schlomo),也是猶太教士。施洛莫的兒子雅可布(Jacob),也就是西格蒙的父親,生於1815年12月,一改家族的志業,以販布為生。從城裡整匹買布,存放在家裡的樓下,然後裁剪出售。全家人都住在樓上的一個房間。當時的生意並不好做,雅可布認真地拼湊布頭布尾,希望多少買點錢。這種日子雖然朝不保夕,總算還活得像個人。西格蒙出世時,雅可布的前妻就已留下兩個兒子:伊曼紐爾(Emanuel)和菲利普(Philipp)。前妻莎利.康納(Sally Kanner)是在1832年嫁給雅可布,當時雅可布只有16歲半。西格蒙的母親阿瑪利亞(Amalia)於1836年8月18日生在黑海濱的烏克蘭港市敖德薩(Odessa),本姓納旦松(Nathansohn)。母親克勤克儉,精明能幹,不但家中日常生活照顧得好,還能供西格蒙上學,而他也不負所望,自始即展現旺盛的求知欲,努力向上。

.前往維也納:經商,求立足

初期資本主義並沒有替商業帶來好兆頭。經濟局勢惡化,終至破產。「在我三歲左右,由於父親所從事的行業大難臨頭,家產盡失,只好離鄉背井,往大城市謀生。此後多年都是在困境中掙扎。」

債務纏身,不得不逃。像許多窮人一樣,收拾家當往大都會遷移。至少大城燈光燦鋼,似乎給人一絲希望。但佛洛伊德家在維也納仍然窮困潦倒。這種都會慘境,讓佛洛伊德即使年過40,一旦回憶起來,仍然不勝悽惻,把謀生當作人生要務。何況錢賺到了又能怎樣?社會地位還是無法更改;而且,最後,猶太人又會遭到驅逐,地主國一個換一個。

.便帽掉在污泥裡

在毫無尊嚴,似乎永遠必須忍辱偷生的環境裡,為什麼能夠堅忍硬撐,為求立足於社會而不卑不亢地持續奮鬥呢?他父親曾經講了一個足資借鏡的故事:「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有一天找在你出生的城裡散步。那天是禮拜六,我穿著整齊,頭戴一頂新貂皮便帽。路上碰到一位基督徒,他一邊推撞我,抓起我的便帽丟到污泥裡,一邊罵道:「猶太狗!滾下人行道!」那你怎麼辦呢?我乖乖地走下人行道,到泥路上去把便帽拾起來。」

即使後來得到整個歐洲的敬重,他一生當中幾乎都在逆來順受──只是他總努力維護尊嚴。要是換個人,相同的境遇恐怕會讓人變得自尊蕩然。

家族都是有自尊心的人。就是潦倒地廁身維也納猶太區,憑著堅強的意志與宗親社團的幫忙,雅可布和阿瑪利亞還是挺過去了。佛洛伊德(他原來的東歐話名字叫「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後來才改成德語的「西格蒙」)的一生,注定不會往金錢中打滾。不用別人催促,這個鄉下孩子自己曾往書堆、思想與想像中鑽。在這個內心的世界裡,他不受干擾。

.「熱中書籍……」:認真地思考與夢想

周遭氣氛不對勁,小男孩只好少與人交往,以求自保。在寂寞但專注的日子裡,他學校的功課讀得很好,並大量地閱讀古今名著。八歲,他就讀了莎士比亞!

到了中學,在老師與朋友的支持下,他總算與現實世界有了接觸,瞭解社會人情世故,跟新面孔交往,並且吸收新觀念。父親本是他心目中唯一的典範,如今相對地也就沒那麼重要了。他開始想踏上人行道,跟旁人一樣走路,抬頭挺胸,昂首闊步:雖然仍是芸芸眾生,卻不必承受侮辱與委屈。

原本可能壓抑佛洛伊德,令他一生庸庸碌碌的傳統,總算露出一道缺口。從此,他盡情地學習,不斷地擴展知識領域:文學、歷史、宗教、神話全都涉獵,認真地思考與想像。終於,他沉迷於語言織就的網。

在他的世界,語言有兩個層次,兩個出處。一方面是來自原鄉,多彩多姿的猶太史話;在這裡面,祖上所累積的機智,傳授他面對困境的幽默法則(後來,他就是從這裡面提鍊出潛意識機制的原理,撰寫成書:《幽默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1905年出版)。另一方面是一種學院式的語言,文學性較強,辭藻華麗,引經據典,無時或忘古來偉大人物。

偉人,無論歌德、席勒(Schiller)、荷馬、莎士比亞、梯也爾(Thiers),或漢尼拔(Hannibal),在典籍裡都被提昇為神話式的人物。這些英雄立刻就成為佛洛伊德自我期許的典範,使他立志一生為大計畫、大構想的實現而努力。

.學醫:為了知識

醉心人文,有一段時間他想學習法律。然而受到歌德盛名的感召,他轉移了目標,走上學醫之路。因為醫生可以說是大自然與生命力在人世間的化身,同時也是希臘悲劇生意盎然與生理學嚴謹寂靜問的折衷點。學醫並不是為了行醫,而是為了求取知識。

當時在青年學子間流傳的《論自然》,同被視為歌德的作品,以總體觀和母愛的眼光看待一切生命跡象。而1859年問世的達爾文《物種起源論》又在智識界引起廣泛共鳴。兩者相加,終於讓佛洛伊德選定大學志願。當時,許多充滿熱情的大學生都把「科學」當作「真理」的表徵。同時,經濟危機讓佛洛伊德的父親身受其害,這位有雄心的年輕人也以為局勢不安,不如選擇一門精確的學科。

身為遠來移民,由於一向從猶太聖書中汲取傳統文化,他養成了堅毅性格。如今,這位青年所面對的人生主要課題是:求取知識。

.漢尼拔的典範

什麼是英雄風範呢?此事該從污泥中的便帽講起。他父親當年極可能受不了挫折,自認卑微,身為猶太人有罪。然而古有先例:迦太基的漢米卡(Hamilcar) 將軍兵敗西西里,耳提面命要他兒子漢尼拔誓死向羅馬人討回公道。後續故事家喻戶曉;他雄姿英發,大象背上強渡阿爾卑斯山的事蹟,毋庸贅述。可惜漢尼拔終究沒有攻下羅馬城。這位佛洛伊德心目中的傳奇英雄,其事蹟的主要意義便在重建父親形象(漢尼拔是迦太基人,迦太基人與猶太人同屬閃族)。

「我中學時代最敬愛的英雄是漢尼拔。漢尼拔與羅馬,在我年少的心目中,各自代表猶太人的堅韌與天主教建制。自此以後,在我們(西方)的精神世界裡,這一層意義即表現為反閃族運動,並促成了這個時代的思想與情感。」

重溫史事,迦太基人的堅忍不拔深受佛洛伊德欽服,成為他一生效法、追模的對象。自此偉人形象深印少年腦中,而少年也決不背離偉人典型。

1873年維也納舉行博覽會,意在經濟危機過後,重新粉飾太平,同時使該城像個帝國京都的樣子,進而樹立城市現代化的榜樣。進步的呼聲處處可聞。就在這種氣氛下,佛洛伊德步入大學。光明就在前面!

.布呂克(Brucke),以及對實證科學的信仰

大學裡,交往的學生都比他富有,但比他保守。佛洛伊德下定決心不當沈默的多數人。

這只是個開端而已。反正他受得了離群索居,另有要事可做:一心追隨科學家布呂克大師。從1876年到1882年,他在大師指導下研究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學。這一行對他來說,本是大有可為,後來卻因為考慮到謀生問題,不得不中斷。誠心誠意地遵循布呂克法則,他不厭其煩地觀察、觀察、再觀察,對象卻不是人類,而是水族世界的鰻魚、蝦蟹等等。

觀察、發現、理論,這就是布呂克所揭示的科學嚴謹法則三階段,佛洛伊德終其一生都奉行不渝。

.「維也納,1882年6月19日。親愛的,我的寶貝」

他終究要走出既冷又濕的組織學實驗室,遺棄鰻魚親近男男女女:走向神經疾病醫學。引發他方向大轉變的道理只有一個:小姐芳齡二十有一。一次邂逅使他不再迷戀顯微鏡與小蟲。這位名叫瑪答.貝內斯(Martha Bernays)的女子將成為他的妻子,唯一的妻子。「人見人讚的美妙少女,我第一次跟她見面時,雖然心中設防,到底還是拜倒裙下。她曉得我不敢追求女人,就泰然地走到我面前,使我有了信心,也給了找新的希望、新的活力去工作,而這些正是當時我最需要的。」貝內斯小姐,出身漢堡書香家庭,與佛洛伊德在1882年6月訂婚,1886年9月結婚。在這四年裡,佛洛伊德雖然勤讀不懈,仍不忘每天寫封情書給她。

如果有人想知道精神分析學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因何而來的,那就該追查這位青年理想主義者的軼事:碰到一位心愛的女子,想要跟她結婚成家。於是他需要賺錢,因此他鎖定行業。

在這段期間裡,他不斷地發現新的以及意想不到的事物。弗賴貝格早成過往,而維也納也不再令他不安。雖然仍跟別人合不來,常是獨來獨往,卻已不再孤單。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