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名家推薦序
山知道 前言
步知道 前言

作 者 作 品

LIVE WILD山知道:
步知道:PCT太平洋屋脊步道160天(書衣附川貝母手繪「PCT步道全地圖」)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山知道+步知道(套書)(1HY0013)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hello! design
作者:文字:楊世泰 攝影:戴翊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26日
定價:870 元
售價:687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552頁
ISBN:471296662235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名家推薦序山知道 前言步知道 前言



  名家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想起那些十九世紀攀登阿爾卑斯群峰的山客,他們由北往南,向著太陽的方向,爬著山,在某些突起的岩岬上,眺望雲朵,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靜謐,並不意味著靜止,或失語——雖然,我們某些時候確實會目瞪結瞠,說不出話來,譬如在南湖北峰崩壁前,目睹大濁水北溪深墜峽谷中蒸醞奔騰的水汽,直上直下一千公尺。

靜謐,在於對行路歷程的細細咀嚼:方才的恐懼、上一次的危險、震懾你的光線、撫慰你的苔蘚、病榻中的故友、一句有節奏的詩、冰凍的手指、發亮的石頭,等等。在行路中,知道了身體因為高差、迢遙路程、溫度、氧氣、負重……等諸般條件,而浮凸的那個無比真確的「自我」(Self),是的,在凝視雲海的片刻,哪一個人不因遠眺了「未曾謀面的自己」,而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悸動。

靜謐,也在於連結生命時間中,許許多多找不清關係的情節,你安靜地走路,藉著大自然給你的靈感或啟悟,把那些刻骨銘心的事一個個條理串接起來,爬完一座山,即是一煥然一新的「自我」走出山徑。所以,那「穩定的緩慢」便成了一種哲學的必然,從盧梭、斯文赫定到喬治馬洛禮,你都見不著那種發狠奔走的行路,恰恰相反,你應該盡其所能地在不失生命的前提下,待在山裡。

高山的世界中,山永恆地訴說著傲然與偉大,俾倪而神聖,但人們穿過歷史,細細言說,也織錦出一絲不懈的文明遺跡,像是一首協奏曲裡的獨奏樂器,和其龐然的背景拮抗交響;是的,這就是各種登山裝備的文化史。而在我的各個山友中,阿泰是博學者。

裝備,表層意義看,是幫助人們克服自然天險的工具,只管數值強度就好,但其實它另有深意:每一件裝備都是介於身體和自然之間的人造物,我們選擇這一件或那一件,既植基於身體的個人體感,也來自我們對某個生命感受的獨特抉擇;在山裡走久了,便明白裝備其實是「自我」的延伸。世世代代裝備廠商的技術演進,不光是自然科學的能力發達到了哪一個程度,而是人們對理想自我想像的奔赴,這中間往往不是征服的傲慢動機,而是各種想和自然柔情共處的寄望,即便這點滴的演進,每每以生命的消逝為代價。

這些故事,就讓阿泰娓娓道來吧!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撰文=張震(演員)


我登山的經驗不多,一次嘉明湖,一次雪山。七歲之前,我和姥姥家都住在中央社區,每天早上,姥姥都會帶著我和我哥散步到山下的外雙溪,下午也會和附近鄰居小孩一起玩,我和我哥最喜歡在山上靶場前的大石頭上爬上爬下,這是我小時候與山的記憶。雖然之後我們搬下山了,但我依然喜歡戶外活動。

記得在我老爺最後要離開的幾個月,我常常去探他,不知該怎麼面對這種即將生離死別的情緒時,我開始到家裡附近的古道走走,走在山上時,我可以很自在、可以思考,也可以安靜下來面對自己。之後,我把這些經驗告訴我父親,他說這就是「禪」。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有一本可以分享登山建議的工具書真的很棒!我從來都不認為呆呆她是一個非常戶外、非常運動的人,不過她現在和阿泰的生活令人羨慕。台灣的山太美了,如果能安排出時間,我一定也要和我愛的人一起,一步一步的去看山的奧妙。

套一句碉堡了的爬山名言,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它在那。」

推薦序03
走了啊,還睡!
撰文=張震嶽


大自然,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小時候在依山傍海的漁村長大,暑假幾乎天天泡海水,寒假去山裡探險,這些成長經驗影響我,也伴我至今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好動的細胞並未消失,對於戶外運動更是變本加厲,我騎單車、衝浪、露營、登山、滑板,極盡所能去體驗大自然給我的領悟,一陣亂玩,也學習到很多相關知識。

我常常跟朋友說一句話:「你要出去露營登山玩水幹嘛的,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哈!而且下次再也不來了。」這是很多人從事戶外活動的第一經驗,所以事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書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和概念,它不是終極指南,卻能讓你瞭解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如何讓自己在過程中更舒服,更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花花草草。OK的話,不仿翻翻看,然後計劃一次旅程。走了啊,還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