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靈感鍛鍊:高效學習+海量輸出,創作者的觀察思考法(WW01068)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寫樂文化
作者:佐渡島庸平
       Yohei Sadoshima
譯者:林潔(王玉)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9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626968814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1. 直白的描述
    學校在教導繪畫鑑賞時,常會建議學生「就你看到的、感覺到的,說出來就好」。如果想不出感想,與其絞盡腦汁地想出煞有其事的感言,不如藉著檢視周遭資訊來整理感想。

    即使只是把感覺到的事情說出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常常連自己心中有什麼感受都不知道,所以才要鍛鍊觀察力。雖然我認為繪畫鑑賞是「觀賞繪畫,然後觀察自己心中被觸動的感受,並反覆思考觸動內心的繪畫細節與作者意圖」的行為,但是能輕易做得到的人微乎其微。

    舉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為例,幾乎沒有人能夠在看畫後,立刻建立假設,進行觀察。「光線的描繪方法似乎很特別喔,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特別法,來觀察看看」這樣的想法不會在看畫時憑空冒出來,因為這是經過好幾回「問題→假設→觀察」的觀察循環後,好不容易才能得出的假設。

    那麼,要怎麼開始觀察循環的第一步?首先把看到的東西「好好地說出來」。建立假設,是為了把腦裡模糊不清的思緒,整理成語言。因此先從說出來開始。

    人類雖然是使用身體來感覺世界,然而透過語言則能將感受化為工具,供意識使用與控制。唯有化作文字,才能背誦與整理;唯有化作文字在腦中整理,才能提高對事物的解晰度。我想語言是人類唯一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可隨身攜帶的武器。所以,從文字開始建立假設,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盡量將所看到的東西化為文字敘述,一旦有了文字,疑問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因而產生假設。雖然缺乏假設無法做出有效觀察,但是在想不出任何東西可以開始之時,只要把目標放在「將腦中的思緒化為語言」,開始觀察就可以了。

    《倒牛奶的女僕》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楊.維梅爾在一六五七年的作品。在此讓我試著直白地描述給各位,我順著第一眼看到的、而後逐漸注意到的印象按順序描述出來,並盡量連細節也一起列出:
    
    女僕站在畫的正中央,像是置物的桌子上放著矮胖的陶器,女僕很謹慎地用雙手慢慢倒牛奶。桌上鋪著翠綠色桌巾,上面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包,有被撕成小小一塊的麵包、也有放在籃子裡的大塊麵包,另外還放著銀製水壺。

    女僕頭上包著白色的頭巾,所有頭髮都包進頭巾當中。上半身穿的是黃色厚重的工作服,袖子被捲到手肘,下半身則是茶紅色的裙子,腰間還圍著一條藍色圍裙。

    女僕身材有點粗壯,從手肘到前面的手臂,看得出一些肌肉線條的起伏。她的臉朝向倒著牛奶的水壺,從表情中看不出她的情緒。陽光從畫面左側的窗戶照進來,女僕右半部的臉和上半身,以及牛奶水壺和裝奶的陶器、桌面,都被陽光照著。女僕正後方是沒有花樣的白色牆壁,到處都有被釘子釘過、坑坑洞洞的痕跡。

  把眼睛看到的東西用言語表達,英文稱為description。Description帶有「描述、描寫、說明、表達」等意思,在此我想表達的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原封不動的用言語描述出來的」的意思。

  要提醒各位的是,這個步驟需要先排除主觀感想,盡可能從客觀角度描述,只說明事實。把事實與感想分開的練習,在鍛鍊觀察力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將自己的解釋、感想當作事實,觀察就會停止,而且很容易發生誤解。

    根據《看出關鍵》所述,造訪美術館的人在一幅畫前所花的時間平均只有十七秒,急性子的我看畫的時間搞不好比十七秒更短。人們不遠千里專程前往美術館,竟然只花那麼短的時間看一幅畫,若是看畫冊,時間還會再更短。

    光是「看」這個動作,無法掌握畫中蘊含的眾多情報,而且往往會變成「以為自己理解了」而停止觀看,花時間慢慢地觀察並不容易。但心中想著要用語言描述的話,因為文字有一定的長度與先後順序,觀看的時間必然會跟著加長,如此一來就會察覺到很多原本不會注意的細節。

    讓我們再重新看一次《倒牛奶的女僕》,並在大腦中嘗試描述這幅畫,來聊聊愛神邱比特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這幅畫時,會注意到右下角磁磚上的愛神邱比特?一開始的時候我完全沒注意到。雖然我們看畫只有一瞬間,但畫家可能會花上數十個小時到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幅畫作。即使是簡單的構圖,相信畫家也不是隨手畫上去,而是埋藏了特定的含意在畫中。那麼愛神邱比特的含意是什麼呢?

    提出這個問題後,我的腦中浮現一個假設:「女僕是不是喜歡上誰?還是誰喜歡女僕?」帶著女僕與戀愛有關的假設,我們重新觀察這幅畫如何?畫中還有其他與戀愛相關的資訊嗎?畫家想藉由女僕傳達什麼想法呢?有了假設,就可以用偵探般地眼光找尋證據。

    磁磚前方的木箱是什麼?裡面好像有東西,會是什麼呢?光是看畫無法解答的疑問,接二連三的湧現。無論是怎樣的內容都行,嘗試描述出來後,就會浮現假設;再利用這個假設當作眼鏡,重新審視畫作。如此一來,就會察覺到先前忽略的細節,新的問題隨之浮現,因而更新假設。

    許多人有窺看內容的欲望,例如看到被收縮膜封起來的雜誌,不知為什麼就是想買來看看裡面的內容,但是買回家後,卻沒有興致仔細詳讀,只是稍微瀏覽了一下就覺得「我知道了」「我了解了」,進一步追究的欲望就停在這裡。

    脫離這種「好像看了卻沒看仔細」的現象,是提升觀察力的第一步。首先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只要把看到的事物,換成言語說出來,就很容易從中浮現出假設。嘗試把腦海中模糊不清的「抽象」印象,轉化為具體的「言語」,就可以從這些具體的文字中,回過頭來推測作者意圖這類「抽象」事物。像這樣反覆進行「抽象→具體→抽象」的作業,就能逐漸提升觀察的品質。透過文字察覺自己的觀察是否恰當,一旦有了自覺,就能知道下一步該採取什麼行動。

4. 模仿要到位,得找出背後的形式
    如同先前提到的,想追求優秀的工作成果,需要的不是擊出全壘打,而是在日常持續累積理所當然應該做好的事。因此,比起追求乍現的靈感,學習基礎的事物反而是最重要的。

    不論處在什麼階段,可以用來學習基礎的方式就是「模仿」。不論是對新進漫畫家還是公司員工,甚至是我的兒子,我都會強調模仿的重要性。而且在我自己想要做出改變時,也會重新回到「模仿」。

    有些讀者或許會認為「模仿」是安逸的做法,但我的看法卻相反,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做事反而更安逸,因為很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明明自己的作品與一流作品有天壤之別,卻不好好觀察兩者差距,反而安於現況就此打住,能夠保護自己且最輕鬆的做法,就是自己慣用的方法。

    實際嘗試就會知道,模仿一流的專家或作品並不簡單。例如日本舞的舞者,在移動時腳會擦著地,太極拳的動作則是帶有閑靜的氛圍,用看的會以為很容易,但是實際去做卻無法呈現出同樣的感覺。因為身體沒有經過鍛鍊、體幹不夠結實,就沒辦法做出相同的動作,即使刻意模仿也無法,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素質。模仿就是從這樣的絕望作為起點,不模仿反而是逃避自己「做不到」的做法,也可以說是不去參加自己會得到低分的考試。

    因此我總是推薦新進漫畫家「模仿」,可以模仿崇拜的漫畫家作品。光是模仿畫作並不難,但如果連故事、甚至是思考邏輯都能模仿,就表示脫離菜鳥階段了。因為畫作是具體的,但內在的思想卻是抽象的,連抽象概念都能模仿到位就不簡單了。

    此外,模仿對象不一定要是具體的物品,像似顏繪就是很棒的模仿方式,雖然是在模仿現實中的人物,但並不是畫得像相片一樣就好,而是要看透人物的「風格」才能進行模仿。要模仿一個人的印象並不簡單,比方說作畫時把瀏海旁分這個特徵彰顯出來,是基於「瀏海旁分」是對方「風格」的假設。這樣的話,會和這個人的印象很像嗎?這樣的假設和觀察會綿延不斷的進行反覆。

如果沒有模仿這個起點,就不會發生接下來的觀察,模仿甚至可說是建立假設的同義詞,而模仿的行為本身也是無止境的「假設驗證」。似顏繪該從哪裡尋找特徵?是斜分的瀏海,還是眼鏡?這個特色很像本人嗎?像這樣仔細不斷回顧自己的假設。如果不經過模仿,隨興愛怎麼畫就怎麼畫,就沒有改善的餘地了。

    從無盡的假設驗證循環中,找出的通用規則被稱之為「形式」。有些人認為「形式」是很無聊的東西,然而徹底模仿「形式」的學習過程,就是在汲取前人累積的智慧。模仿時除了注意表面的「形式」外,若能對「形式」如何形成的歷史背景感興趣、並且加以吸收理解,就能讓自己徜徉在更多彩豐富的世界中。

沒有形式的創意,只是自以為是
    掌握「形式」的行為和觀察相通。在模仿形式的過程中,假設與驗證的循環自然會產生,對於觀察結果的掌握程度會跟著逐漸提高。沒有觀察、就學不會形式;學會形式,觀察的精度也會提高。

    在學習形式時,一開始只要單純記憶在腦中即可,就算試圖理解一個個動作背後的意義也沒有意義,因為這個階段的自己還無法理解。腦中記憶的形式累積到某種程度後,就能自然地運用形式,資訊量一旦提高,就能意識到更多身段與動作的細節。排除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開始模仿後,自己的欲望與關注焦點便會自然湧現。這和語言描述是一樣的,在嘗試將觀察轉為言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發現自己認為「這裡很重要」的地方。

    像這樣在吸收他人形式,更新腦中資料庫時出現的東西正是「獨創性」。反之,在沒有形式的狀況下,光靠自己的方法創作,最後得到的結果多半是既存形式的劣化版。觀察不僅對漫畫家或小說家有幫助,也是人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理解其他領域的成功者如何觀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我最常觀察的對象是廚師,一邊享用食物,一邊思考這個料理是經過怎樣的觀察過程所創作出來的。每天去餐廳吃飯同時還能訓練自己觀察他人。

    一開始,我的觀察重點會放在這位廚師有沒有挑戰食譜的再現性;以及這個食譜隨著時間過去,有沒有開發、轉化成新的食譜。根據廚師的觀察對象,我把廚師分成三個類型:僅觀察同樣類型料理、會觀察其他類型料理、會觀察社會整體,這三種類型。有在觀察社會整體的廚師,在改進料理時,不僅是食譜,就連餐廳的空間、飲料等周遭環境都會隨時間逐漸更新。

    像是京料理 「木乃婦」的高橋拓兒先生就具有壓倒性的觀察力,恪守傳統又兼具革新性,是我非常尊敬的廚師。高橋拓兒曾經說過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在學習京料理的形式之後,覺得如果就這樣下去,便會拘泥在細節,死守形式,沒辦法產生新變化。因此刻意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料理外的類型,並成功發現「喜歡的類型×料理」這個形式。

    「葡萄酒×京料理」雖然現在已是普遍且理所當然的做法,但就是由高橋先生所創立的潮流。此外,他還不斷推出像「能劇×京料理」、「器皿×京料理」這些改變組合對象,充滿了獨創性的料理形式。據說高橋先生一開始是從「法國料理×京料理」這種比較接近的類型開始組合,然後再逐漸嘗試差距較大的組合。

    獨創性並非沒有形式,而是會在形式與形式結合時產生。將兩個差距很大的形式成功結合,就是革新,因此會有人說「革新是從邊界誕生」。想創造有獨創性的東西,就必須帶著形式前往邊界。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