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蘇憲法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媒體.藝術.新潮:江凌青藝評集(YT02879)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江凌青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7日
定價:800 元
售價:632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768頁
ISBN:978986282191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蘇憲法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蘇憲法

  2008年3月,江凌青送給我她剛出版的第一本拼貼+創作文集《男孩公寓》,打開扉頁,看到她隨手拿原子筆畫的一個男孩咧嘴無邪地笑著,左邊手上高舉一顆大大的愛心,右邊前方則飄出雲朵對話框,寫道:「感謝您一直以來的賞識與信任,在師大的日子,有您真好!」又寫下:「蘇主任惠存 凌青 20080325」。

  實際上,那時的凌青已是橫掃藝壇與文壇各大比賽獎項,只因她的樸實本質,光芒內斂,多數人都沒想到她的聰穎早慧遠超過同齡好友,如同《男孩公寓》新書介紹文字所描述,「左手畫畫,右手寫作」,無疑是「文壇閃耀超新星」。

聰穎早慧卻光芒內斂
  早慧的凌青,自1998年就讀台中一中美術班,就開始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參與多項繪畫比賽,跨領域獲得不少獎項,且很多得獎經歷都是以「最年輕」之姿獲獎。2001年,凌青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卻捨台大法律系,選讀台師大美術系,並以英語系為輔系。2005年,凌青續讀台師大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也開始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與電影美學的理論書寫;2008年獲選台師大傑出學生,同年通過公費留考,隔年就前往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美術與電影史系就讀。

  在我教過的學生裡,凌青是和我互動最密切的其中一位,從她大三的人體素描到研究所,乃至出國留學、結婚、學成歸國,十餘年時間,即使她在國外,我們仍時常透過電子通訊或見面,與我分享她在學業、工作與感情等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由於凌青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十足誠懇的鄰家女孩樣,且她凡事認真、反應快、文筆又好,所以我在系主任時請她當助理,她也非常有效率地兼顧好學業與行政上繁瑣的事務,謹慎任事,讓人非常放心,我也相當倚重她。

  2008年7月,我奉命帶領三位學生赴巴黎拜訪曾經於台師大美術系任教的畫家朱德群,凌青便是其中碩士班學生代表,在大師畫室的參觀過程與茶會訪談,凌青都表現得相當認真而稱職。那次巴黎之行順道參訪了許多重要的畫廊與美術館,凌青優秀的外語能力尤多助益,也為日後我們師生兩人在倫敦時期的藝術學習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於是,2009年10月,我前往英國倫敦大都會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時,已在倫敦留學半年的凌青,不僅變成「在地」的「導遊」給我很多適應當地生活的協助,更時常帶我到處參觀當地重要的藝術展覽場域,使我短暫的倫敦駐旅格外充實。

留學辛苦仍持續大量書寫
  其實,拿公費攻讀博士學位的歷程並不輕鬆,尚且在課業之外,凌青還為《藝術家》雜誌採訪撰寫海外重要藝展訊息,生活可說相當忙碌,但她仍舊利用週末課餘的時間跟我相約看展或一起吃飯,諸如倫敦的國家畫廊、泰德美術館、白立方畫廊、薩奇畫廊等,都有我們的足跡。那時我的另一位學生葉國新也在倫敦攻讀博士,時值嚴冬,我跟凌青最高興的事,就是到國新夫婦的租屋處吃火鍋、享受他們準備的豐富酒菜,大家異國相聚,留下溫馨而美好的回憶,如今想起,更是懷念不已。

  我從英國返台後,凌青繼續她在倫敦攻讀博士的生活,萊斯特大學在英國一百多所大學中一直穩居前十五名,可說是一流的研究大學,對一般台灣留學生來說,在此攻讀博士是非常辛苦的,對凌青來說,自然也不容輕忽,但看她忙於學業的同時,卻仍有大量的書寫,除持續發表藝術評論,也長期以《藝術家》雜誌特派記者的身分,為台灣藝術圈捎來各種海外重大藝術新聞現場的第一手觀察與報導。

  一邊忙於學業,一邊勤於在各大藝術場域流轉、寫稿,已是一般留學生難以做到的,但忙碌的凌青,總不忘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信問候,除熱心地通知我有哪些獎金已開始接受申請,可以提供師大的學弟妹參考,同時,也預告一些國外值得一看的展覽訊息,以便我安排寒暑假海外遊歷時列入行程。此外,在撰寫海外重大藝聞或展覽時,凌青也會細心地替我留意一些實用的連結網站,或準備其他相關資料,供我在課堂上一起分享交流。

大方分享,打開藝術的世界之窗
  我在倫敦時她曾推薦給我的一些重要畫廊以及泰納獎展覽等,爾後她也都持續提供新的訊息給我,其中,她為《藝術家》雜誌撰寫的泰納獎專題報導,還另外特別將所有入圍者作品圖片貼成PPT,讓我搭配報導文章在課堂上分享給同學看,同時還不忘點評一些吸引她的藝術家作品,比如她提到入圍的畫家喬治.蕭(George Shaw)很受好評,雖然畫的很寫實但畫出了一般英國人每天都在面對的英國(而不是外國人想像中的英國),「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想分享。

  這麼多需要「花時間」的事情,凌青總是主動且具效能地透過電子信箱越洋傳送,我從不知道她付出多少時間與體力,但這些獨家且珍貴的資料,不僅為後輩學子,即使是對在台灣教書的我,都是受益無窮,彷彿透過她的信件,為我們多打開了一扇世界之窗,大展了藝術視野。而這也充分顯示凌青無私、不吝與人分享的性格。

  為了我在2011年3月的重要個展,凌青在百忙之中又幫了我一個大忙,就是為我的畫冊《澄境》尋求一個最適切的英文譯名,她說,「雖然是短暫出走,但畫面讓那樣的『澄境』駐留心中,所以我想到的是『超越暫留』(Beyond ephemeral),代表那些景色不再只是一種視覺暫留,破碎地攀附於記憶裡,而已定居心中,成為難忘的心中之景;或是『氛圍寓言』(Atmospheric allegory),代表那樣的澄境已化作一則能指涉生命的寓言故事,在生命的歷程中時時浮現;或是原本的『A Crystal State』也可以換成『A Crystal Realm』(國土之意)。以上是小小的建議,希望對老師有點幫助^^??,週末愉快。」

  我特別把她這段解說留下來,因為凌青與一般翻譯者侷限於字面的理解與直譯大不相同,她不僅細心了解咀嚼中文名稱背後想表達的意義,還寫信非常仔細地告訴我她對名稱翻譯的整個思索脈絡,提供我做為選擇的依據。這也正是凌青做事認真仔細、不厭其煩,且學養豐富的展現,總是做得比人別人多、比別人好,而且從不耽誤時間。

兩件人生大事在異國完成
  凌青的短暫的一生,有將近六分之一是在英國度過,在英國與台灣之間來來去去,信件往返之餘,每次回台多會相約吃飯,聊聊學業事業與生活,期間最重大的一件事應該是她決定結婚,2012年3月,凌青來信告訴我,她決定年底回台(於同年12月15日中午)舉辦婚禮,「今年要完成兩件人生大事——博士論文跟結婚」,她說:「我會好好努力的,期待年底見面。」還自嘲:「哈,我在台灣活了廿五年都銷路不佳,念師大期間也都沒人追,根本沒有台灣男人要娶我啊?哈哈哈??所以只好默默外銷了??」「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良師與益友,你們的出席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2012年底,凌青依計畫辦完了婚禮,返回英國之前,偕同夫婿北上,在我的畫室相聚甚歡。之後,凌青特別來信說:「親愛的蘇老師,感謝你們遠道而來來參加我的婚禮,又在台北設宴款待Alex,讓他這趟台灣行有了無比美好的回憶??」「那天真是喝得太痛快了,哈哈哈?我隔天還一早就去拜訪《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我就老實跟他說:『不好意思??我先生在蘇老師家喝太多喝到起不來??』,所以就沒把Alex帶給何先生看了。」
  我們慶幸凌青在英國喜得夫婿相伴,共同為學業打拼,直到2013年5月完成論文之後,凌青來信告訴我,她在等待7月初的口試,其餘時間除了寫稿,就是當家庭主婦,「其實也滿愜意的。夏天的腳步近了,之前去了一趟巴黎,上次去就是跟蘇老師去拜訪朱德群老師那次了,還去了莫內花園。」

  凌青的努力也獲得同等的回報,2013年7月就傳來好消息,凌青以相當好的表現通過口試,而且是比預期的還早,她說,英國口試結果,一般分為:完全不用修(超少人可以達到),小幅修改(一個月內完成),大幅修改(六個月內完成),或重寫明年再交(再寫一整年),甚至還有降級為碩士的,可說非常嚴格。在凌青就讀的系上,已經很久沒有人可以小修就通過的,而凌青竟然能以系上唯一的外國人獲得如此優秀的成績,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人生無比精彩
  如此優秀的成果,有很多在台灣的親友與師長熱心想幫凌青介紹大學的教職,自然也包括我,但凌青因為家庭計畫與健康的因素,最後選擇成為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15年1月接任中興大學台灣人文學社祕書長。

  凌青自返台定居後,兼具小說家、畫家、電影研究者等身分,外加藝術雜誌記者、藝術評論者身分,分別在各個藝術刊物上、撰寫報導與論文,似乎更加忙碌。去年夏天,凌青的夫婿來台,本想約我見面,碰巧我到日本參展,因此改約今年再聚,原本凌青於1月16日晚上跟我約好1月20日見面,沒想到1月17日就傳來噩耗,令人十分震驚與不捨。

  我突然想到去年她想放棄爭取進入中部一所國立大學的專任職時,她說,「在參加完1月底的畢業典禮後,反覆思考一些關於對家庭的計畫(也就是生育時間),以及近來健康不佳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博士班期間一邊寫論文一邊大量寫稿,等於長期半工半讀,體力心力腦力都負荷過大),決定忍痛暫緩在大專尋求專任教職的計畫,先把身體調整好再說。」

  身為師長,我很理解凌青的忙碌,也為她長期身兼數職感到非常疼惜,但當她意識到需要調養身體卻驟然離去,心中著實充滿遺憾與不捨。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凌青,她雖然只來到這個世界卅一年,她的努力、表現與獲得的成果,絕對遠勝過三個卅一歲年輕人所作所為的總和。她的人生無比精彩,沒有虛度!

蘊含生命的活力與創意
  凌青的驟然離世,讓所有親友長輩措手不及,凌青的父母本想把她留下的存款設置獎學金,但恐金額不足;而凌青留下的繪畫作品數量也不算多,反而是求學時期的大量書寫成果豐碩,很感謝《藝術家》出版社決定把凌青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冊,對所有懷念凌青的人來說,無異是一大撫慰。

  在繪畫創作部分,凌青留下的作品有水墨、拼貼插畫與油畫等,其作品早已脫離「具象寫實」的階段,進入「平面色塊」的概念,重點是去除具象、形體和描繪的特徵之後,並不會造成貧瘠或弱化的現象,反而充滿故事性,蘊含著生命的活力與創意。至於藝術評論的書寫,更不是老派理論的堆砌,而是帶有深厚文學底蘊的觀察,細膩而深刻、寬廣無侷限,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為創作者與讀者之間架構靈光閃現的交流平台。

  固然有不捨與遺憾,卅一年的吉光片羽,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