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1

作 者 作 品

往來井井
卑以自牧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教育美學(YX9809)──教育因設計而美好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馥林文化
作者:廖金春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9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78986653568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1



  書摘1


美學與教育的關聯性普遍的說,美無處不在,不僅藝術作品中有美,生活中也包含著無窮的美的因素,或許可以這樣說:美是生活的特質,就像羅丹所言:「生活並不缺少美,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毫無疑問,教育蘊含著美,而如何將教育和美學之間架起一道橋樑,讓教育與美融為一體是現今一項重要的課題。而從教育的基本屬性的面向來看,到底教育是藝術還是科學呢?一般說來,教育應該既是藝術也是科學;若只是單單就科學屬性而言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教育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規範標準的一種技術而已,但是如果不能把這種所謂的教育技術體現於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其科學性就非常值得懷疑。

所以說,教育具有科學的屬性,但其本質卻不是只有科學成分而已,其中大部分應該包括著藝術的成分在內,果爾如是,既然教育的本質是藝術,那麼教育和美學本身就具有血脈親緣關係,教育和美不應該有距離,而是本來就應該在一起。所以說,「沒有美學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教育的美學是盲目的教育」是無庸置疑的。美學教育的重要性一則在於它強調分辨能力;一則在於它能轉換個人的情感到其他領域。

一個具有美學素養的人,能注意到的不僅是藝術媒體,也能注意到生活中的其他層面。美學不但是個人的素養,也存在於團體文化精神中,因而美學教育能提昇個人的溝通能力,幫助個人走入社會。霍華德(Cannatella,Howard.)也認為:「美學教育可以挽救美的文化,美學經驗可以開啟個人各層面的價值;美學再也不是個人修身養性的事,而是社會群體活動的中心、社會文化的重鎮。

綜言之,美學不但能促進個人內在及外在層面潛能與涵養的開發,同時也能大大地提昇社會人文素養的養成。」同時,一般而言教育活動與人類其他的實踐活動一樣,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教育的真善美普遍地存在於人類的社會與教育情境中,並且以具體而又感人地實踐於教育活動之中,透過這種實踐使得教育的過程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形式,並且激發了具有某種程度的審美意義與價值。

一般說來,教育美是內容與形式、情與理的統一,它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教育活動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現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態美和情境美;第二個層次是教育活動以其內在結構的和諧、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內在的理性美和意態美;也就是說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悅性和自由創造性等主要特徵。

果爾如是,我們需要透過教育美的特徵解決教育中的種種弊端,並擺脫教育中的異化狀態,以體現「美回歸教育,教育回歸美」的特質,而這個理由正是我們指向美學,而美學正是教育中一切異化的良方的思維所在。因而,從本原上講,「教育美」是教育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從本質上講,「教育美」是美學精神在教育中的澄明;從方法上講,「教育美」是師生間立美和審美的統一,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美」是對中國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繪,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人類文明及文化面向的發展軌跡來看,自古以來藝術深深的影響著人類成長的觀點和思想,柏拉圖很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他曾指出:音樂的節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孔子也提出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論斷;荀子更指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但是,古代先哲們對教育與美關係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把美視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從歷史上看,對教育與美內在關聯的考察是隨著美學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逐步深化的。

但是,如果在指導思想上只是把美作為一種外在的因素加以有限地借用,以緩解教育中的緊張,彌補人性的分裂,這必然帶來實行過程中的搖擺性,不連貫性和不徹底性。因而如何認識到教育與美在人性構建的宏觀歷程上同源同構、彼此依賴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忽略了教育本身或教育環節、因素、活動過程的美,即忽略了教育整體的美;沒有教育自身的美,其他任何形式的美要想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良好的作用是比較困難的。

要培養出具有完整性格特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必須立自身之美,使全部的教育因素、環節和過程都具有美的特質,從而直接地影響學生,使學生的身心融於「美的教育」之中,使心靈受到薰陶和美化,這就是「立美育人」而非「借美育人」的根本涵義。

綜上所述,無論從現代社會迅猛發展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對完整人性的客觀需求和人類成長的內在必然性來看,或是從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主觀反思來看,我們都需要用一種開放性的美的眼光去觀察、設計和改造全部教育活動,也只有這種具有普遍審美化的教育規劃和過程的美的特質的教育,才可能培養出具有完整的、自由的和全面發展的人才。

而美感的培養與美學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養是在引導學生對美的觀察力、感受力,而美學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及創造能力;美感的培養還屬於教育的範疇,可以單純地在學校中進行;但是美學教育不單只屬於教育的範疇,更是屬於社會文化的範疇,有時非要有社會及國家的投入不能實現與達成目標。

所以,如何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與社會體系中努力地做好美感的培養與美學教育的工作,以及實現教育與美學的融合將是今後重要的課題。

 
書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