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音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東方學視野中的中國照片
後記

音樂

【類別最新出版】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圖解嶺南戲曲與音樂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


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WHA0395)

類別: 音樂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南無哀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10日
定價:890 元
售價:703 元(約79折)
開本:16開/精裝/544頁
ISBN:978988836949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東方學視野中的中國照片後記



  後記

二○一一年元旦,我在海口一家旅館裡完成了本書最後一章的註釋。此時距二○○四年末寫出第一篇文章(《在戰火中療傷》),正好六年。

本書的最初起因,完全出於一種職業圖片編輯的好奇:西方攝影師何以到中國來?當時雙方的社會狀況甚麼樣?怎麼來的?住在哪兒?喜歡吃哪家小館兒?關心中國甚麼事兒?特別是,對中國有何看法?關於中國的那些著名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在西方社會如何傳播並產生了何種影響?如此等等。由此,寫作中盡量保留了攝影師在中國工作的細節,這顯然比較個人趣味。後來將手頭積累的四十多位拍攝中國,並有一定數量的照片留下來的西方攝影師一次一次地看下來,感覺甚為強烈的一點就是,在對他們的認識和評價中,我們今天的很多評論過於一廂情願地將其當作抽象的、在真空中工作的攝影家、藝術家來看待,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們所承受的社會歷史制約,以及這種制約對他們拍攝中國的影響。簡言之,西方攝影家到中國來,觀看的眼光雖有從東方主義向人文主義的轉變,但主要還是把拍攝中國當作一種謀生之道,而不是持有一種平等的情懷,直到劉香成出場。

本書書名《東方照相記》中的「東方」,有兩個意思,都以歐洲中心論為參照,一個是地理學意義上的「東方」,以歐洲為中心,中國自然是地理上的「東方」。另一個意思來自於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學》,中國在文化上被西方定義為「東方」:西方通過東方學 ── 也就是由西方建立起來的關於東方的知識體系,對東方進行描述、判斷,由此誘發和影響了西方對東方的態度和行動,使東方在與西方的關係中,始終處於「賓語」地位。薩義德通過對東方學的精細梳理,揭示出了眾多西方主導的「純學術」(比如人類學),在西方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的建立過程中扮演著「幫閒」角色。由此我們不能不問:西方攝影師在中國的拍攝活動及其所拍攝的中國照片,曾經扮演過甚麼角色?對其照片中的東方學傾向,是否應予檢討?因為攝影,正是西方定義東方的工具之一。這就是作者為何將「謀生之道」寫入「序言」,並在對西方攝影家中國照片的評價中引入東方學分析的原因。

作者最終只將十四位重要的拍攝過中國的西方攝影家收入本書,主要基於三點考慮。第一,這十四位攝影家已經能夠清晰地展示出一百六十餘年來西方攝影家拍攝中國的軌跡,其典型性在同時期拍攝中國的攝影家中無可替代。第二,選入的攝影家必須通過拍攝中國、描述中國、傳播中國,在當時的西方社會形成了關於中國的知識,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和態度。至於有西方傳教士、官員、遊客、商人、教師等到中國拍了照片,當時沒有社會傳播,現在被發現再做展覽、出書等,這樣的攝影師被放棄,雖然他們的照片數量與質量可能都很出色,比如法國人方蘇雅(Auguste Francois,1857—1935)。第三,在同一時期拍攝中國的攝影師中,只選擇其中最出色、最有話題性的一位。比如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法國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與美國攝影師傑克.伯恩斯(Jack Birns,1919—2008)都在中國工作,本書選入了前者;一九八○年前後,美國攝影師伊芙.阿諾德與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都曾在中國工作,本書也是只選了前者。出於同樣的原因,在一八六○—一八七○年代拍攝過中國的英國攝影師中,選了約翰.湯姆森而放棄了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1832—1892)。這便是有些拍攝過中國的知名西方攝影家未被收入的原因。

本書寫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資料問題。有時為確定一幅照片的時間和準確內容,查閱多種資料後仍感棘手,不用說研究者常常各說各話,就是攝影家不同年代出版的攝影集以及接受不同媒體採訪時所講的話,都經常不一致。由此,我真誠感謝那些曾給予幫助的朋友和同事,感謝攝影家劉香成先生和何奈.布里(Rene Burri)先生,與他們的多次交談和討論深化了我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感謝聞丹青先生、孟韜女士、陳攻先生和吳鵬先生,他們要麼慷慨提供了相關資料,節省了我的大量時間,要麼在讀過部分章節後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感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講席教授劉禾女士、評論家李陀先生和老朋友鮑昆先生、石志民先生和江融先生,他們的幫助使本書部分觀點得以在二○一一年於哥大舉辦的「中國和西班牙1936—1939:羅伯特.卡帕和全球人民戰線」(CHINA & SPAIN, 1936-39: Robert Capa and the Global Popular Front)研討會上與國際同行分享,並獲益良多。感謝老友王瑞先生在洛杉磯為我及時複印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的部分內容;感謝華東師大中文系王元鹿教授及時惠贈約瑟夫.洛克《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的相關資料;感謝台北徐方知先生、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王慶琳(Jeffrey CL Wang)博士、宋玉武(Song Yuwu)博士和圖像部的 Kristi L. Finefield 小姐,我在查閱美國攝影家二十世紀早期在中國拍攝的照片時,得到他們的熱情幫助。感謝張響賢兄的支持和鼓勵,感謝評論家陳小波女士、晉永權先生和書籍裝幀設計專家鄭虹女士,他們關於本書出版、體例等的建議,讓我受益良多。

同時,真誠感謝為本書慷慨提供圖片支持的攝影家和機構,他們是:劉香成先生;匡展晨女士、傑羅姆.拉克羅尼埃(Jerome Lacroniere)先生和東方IC 傳媒;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美國杜克大學大衛.M. 魯賓斯坦珍本與手稿圖書館(David M. Rubenstein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伊麗莎白.杜恩(Elizabeth B.Dunn)女士,周珞(Luo Zhou)女士;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林希文(Raymond Lum)博士,李玉華(Yuhua Li)先生;瑞士洛桑愛麗舍博物館(Musee de l’ Elysee Lausanne);華辰影像和曾璜先生、李欣女士;張勝先生;法國攝影博物館(Musee Francais de la Photographie)和中國文化中心(巴黎)吳鋼先生;澳大利亞實用美術與科學博物館(Museum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 Australia);中國攝影家協會資料室;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英國威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荷蘭攝影博物館(Nederlands Fotomuseum),以及http://pratyeka.org 等網站。本書寫作中參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包括網絡文獻,引述較多或涉及評價、觀點、主要事實的在文末盡量列出,但不少基礎文獻未能盡列,在此一併致謝。當然,還要感謝本書責任編輯唐明星女士,她為本書出版付出了許多心血。

真誠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正,以使本書獲得完善的機會。

南無哀
二○一五年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