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人類活動的精髓
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1)
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2)
書摘: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
書摘:用自己的創造力畫畫
書摘:繪畫訓練 一步一步來
書摘:學前和學成後作品的對比
書摘:繪畫是藝術家的鏡子

作 者 作 品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譯 者 作 品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繪畫、書法

【類別最新出版】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溥心畬: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UP0121)
The New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繪畫、書法
叢書系列:流行小品
作者:貝蒂‧愛德華
       Betty Edwards
譯者:張索娃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81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人類活動的精髓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1)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2)書摘: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書摘:用自己的創造力畫畫書摘:繪畫訓練 一步一步來書摘:學前和學成後作品的對比 書摘:繪畫是藝術家的鏡子



  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1)

理論與經驗的整合

對我來說,學習繪畫這件事一直是個充滿吸引力的迷人主題。每當我自認為已經能夠掌握這個主題時,一幅全新的景像或謎團就會在我眼前展現。因此這本書是一部進行中的作品,記錄我此時此刻的理解。

我相信《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是史培利的理論在教育領域最早的實際應用,他對人類思維的二元特質有先見之明:語言、分析的思維主要集中在左腦,而視覺、感官的思維則以右腦為基地。從 1979 年開始,許多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也藉由史培利的研究來發展實際應用,提出新方法來強化大腦的兩種思維模式,並增進有助於個人成長的潛能。

過去十年來,我與幾位同仁針對本書第一版中介紹的技巧,不斷精益求精,發揚光大。對於相關的步驟和作法,我們也做了改進增刪。而本書之所以要修訂並印行第三版,主要就是要讓讀者看到它的與時俱進。

第一版有許多歷久彌新的內容,在新版中都保留下來。但是第一版遺漏了一項重要的架構原則,不知為何,我一直到出版之後才看出來。我要再次強調這項原則,因為它建立起本書完整的架構,讓讀者藉此了解本書各個部分如何融為一體。這個關鍵原則是:繪畫是一種「全面性」或「整體性」的技能,只需要一組為數不多的基礎要素。

本書初版問世約半年後,我突然體悟出這個看法。當時我正在為一群學生上課,上到一半時,靈光一現。那是一種典型的「啊哈!」經驗,伴隨著奇特的身體感受,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因為事理妥貼圓滿而欣喜若狂。當時我正在和學生討論書中介紹的技巧,突然間領悟道理就是如此、如此而已,這本書有一層隱而不顯的意涵,只是我一直未察覺。後來我與同仁以及繪畫專家討論,他們也都同意我的見解。

繪畫就和其他全面性技能一樣,例如閱讀、駕車、滑雪與走路,其中包含一組相互融合的要素技巧(component skills)。你一旦學會這些要素並融匯貫通,也就能學會繪畫─正如同你一旦學會閱讀,終身都能開卷;一旦學會走路,終身都能邁步。你不需要學習額外的基本技巧,而所謂進步,則是技巧的練習與精進,以及探索運用技巧的目的。

這個發現令我興奮不已,因為它意謂著人可以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學會畫畫。事實上,我和同仁目前正開授一種為期五天的學習課程,暱稱之為我們的「殺手訓練班」(Killer Class),讓學生在五天的密集學習之後,學會各項繪畫的要素技巧。

五種基本繪畫技巧

描畫你感知到的事物、人物、景觀(你看到的「外界」事物),這種全面性的技巧只包含五種基本要素技巧,如此而已。五種基本技巧涉及的其實不是畫畫,而是感知,臚列如下:

一、對邊緣的感知
二、對空間的感知
三、對相互關係的感知
四、對光與影的感知
五、對整體或完形(gestalt)的感知

我當然知道,想像力的、表現性的繪畫仍需要其他基本技巧,才能夠發展為「道道地地的藝術」。我發現這方面的額外技巧只有兩種:憑記憶畫畫與憑想像畫畫。此外,繪畫的技術自然有許多層面值得探討,例如各種運用媒介的方法,以及無數關於繪畫主題的事物。但是我要再次強調,你如果只是想用鉛筆和紙張,栩栩如生地畫出自身的感知經驗,那麼本書傳授的五種技巧已足夠提供你必需的感知訓練。

如果想要純熟運用兩種額外的「進階」技巧,五種基本技巧將是先決條件。總而言之,這七種技巧涵蓋了所有的基本性、全面性繪畫技巧。許多討論繪畫的書籍實際上較著重於後兩種進階技巧。因此在你完成本書的課程之後,你會發現有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可供你繼續學習。

我必須進一步強調:全面性或整體性的技能,像是閱讀、駕車與畫畫,假以時日都會變成自動自發的行為。前文曾經說過,基本的要素技巧會完全融入全面性技能,並且流暢展現。但是在學習任何一種全面性技能時,剛起步總是困難重重,首先得熟練每一種要素技巧,然後要融匯貫通。我的學生都曾經歷這個過程,你也不會例外。你每學過一種新技巧,就會將它與先前所學的技巧融合,直到某一天,你畫畫時會完全順其自然──就如同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開車時完全不假思索。總有一天,一個人會渾然忘卻自己曾經學習過閱讀、駕車、畫畫。

類比畫是純粹的表達性繪畫,畫面上沒有任何叫得出名字的主題,只是一條或幾條線來表達中心思想。令人意外的是,就連沒有受過美術訓練的人也能夠運用這種語言,能夠創造出這種表達性繪畫,並且看得懂這些畫所要表達的含意。繪畫課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增強對藝術的自信,以及對類比畫效果的信心。

為了讓繪畫技巧能夠融匯貫通,五種要素技巧都必須確實掌握。我很樂於告訴大家,第五種技巧─對整體或完型的感知──既不是受教而得,也非學習獲致,而是在掌握其他四種技巧之後自然浮現的。其他四種技巧都是不可或缺,這就像學習駕駛時,不能不學習如何控制煞車與操縱方向盤。

在本書的舊版中,我已經清楚詮釋前兩種技巧,亦即對邊緣的感知與對空間的感知。但是觀看(sighting,第三種技巧──對相互關係的感知)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強調與詮釋,因為學生在面對這種複雜的技巧時,很容易就會豎起白旗。第四種技巧──對光與影的感知─也必須引伸擴充。因此本書新版在內容上的異動,大部分集中在最後幾章。

掌握 R 模式的基本策略

在本書的新版,我要再度闡述自覺地掌握「 R 模式」(R-mode)的基本策略,我以這個術語來指稱大腦的視覺、感知模式。而且我認為,自從史培利卓越的科學研究衍生出「右腦半球學說」(right-hemisphere story)之後,這套基本策略是我對這個學說運用於教育層面的主要貢獻:

為了要掌握在大腦中屈居下風、職司視覺與感知的「 R 模式」,我們應該要讓大腦擔負某種工作,而且是職司語言、分析的「 L 模式」(L-mode)敬謝不敏的工作。

對大多數人而言, L 模式的思維似乎較為容易、正常與熟悉(雖然對於許多兒童與閱讀困難症患者並非如此)。相較之下,另闢蹊徑的 R 模式顯得較為困難、陌生─甚至「異乎尋常」。因為大體上,語言總是占上風,所以人們必須違抗大腦偏愛 L 模式的「自然」傾向,才能夠學習掌握 R 模式。學會控制大腦的傾向之後,人們就可以體會到大腦中經常被語言遮蔽的強大功能。

正因如此,書中所有練習都奠基於兩種架構原則與主要目標:其一,傳授讀者五種繪畫的要素技巧;其二,提供因勢利導的條件,協助讀者在認知層面轉向 R 模式,亦即專為繪畫而發展的觀看/思維模式。

簡而言之,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人們也會學到如何控制(或多或少)大腦處理資訊的模式。本書之所以能夠吸引各個領域的人士,一部分原因或許在此。這些人士藉由自覺地學習掌握 R 模式,體認到這個模式與其他心智活動的關聯,以及透過不同眼光看待事物的可能性。

繪畫的色彩

第十一章〈運用色彩之美來繪畫〉是本書一九八九年版新增的一章,目的是為了回應眾多讀者的要求。本章的焦點是如何在畫畫時運用色彩─這是轉向顏料畫的過渡階段。過去十年來,我與同仁研發出一套為期五天的密集課程,專門教授基本色彩理論,這套課程至今仍是一項「發展中的作品」。我到現在仍然會運用論色彩這一章的概念,因此在新版中,沒有任何修訂。

我認為,當一個人展開藝術表現之旅時,其邏輯進程應該如下:

從線條  邁向價值  邁向顏色  邁向繪畫

首先必須學習素描的基本技巧,從而獲得關於線條的知識(透過邊線、空間與相互關係的輪廓描畫)、關於價值的知識(透過光與影的表現)。要想純熟地運用顏色,先決條件是將色彩視為價值;除非先從素描中體會出光與影的關係,否則這種能力將難以獲取,甚至是緣木求魚。我希望介紹繪畫與色彩的這一章能夠建起一道橋梁,引導那些想從素描進階到顏料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