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為台灣美術史篇章再添一塊基石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台灣現代陶藝家60(YT01770)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黎翠玉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20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56頁
ISBN:978986282238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為台灣美術史篇章再添一塊基石



  為台灣美術史篇章再添一塊基石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美術史學家 蕭瓊瑞

  台灣現代陶藝的興起,大抵以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當年仍屬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隨著這股風潮,一起成長;從看陶、作陶、到話陶,黎翠玉見證了台灣現代陶藝的成長、茁壯,也成為這段歷史最貼身、忠實的觀察者與記錄者。

  為現代陶藝進行介紹、推廣、記錄,較早有故宮宋龍飛的「誌上陶藝展」,在《藝術家》雜誌連載長達20餘年;2006年之後,則有黎翠玉的「誌上話陶」專欄,也是在《藝術家》雜誌連載,迄今已超過百餘篇,現集結成書,也將為台灣美術史篇章再添一塊基石。

  黎翠玉本身嫻熟陶作,既有過多次個展,也創作了幾處公共藝術,包括:台北市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驚讚蝴蝶谷〉(2013)、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的〈等候〉、〈泉源〉蝴蝶裝置(2013),乃至南投「牛耳藝術村」的蝴蝶裝置(2015)等。由於是從創作者的身份出發,黎翠玉的介紹文字也就充滿一種親切的同理心與熟悉度,何況自2016年起,她更加入親身的訪談,讓文章中更增添了臨場感與對話性。

  收錄在本書中的陶藝家,共計60位,從最年長的陳佐導(1925-),到最年輕的黃敏城(1979-),橫跨半個多世紀。年紀的分佈極為平均,相信這並非偶然,而是黎翠玉的史家之眼,她顯然在各個年齡層中,找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而這種依年齡排列介紹的方式,也是個人在處理台灣美術史時經常採取的方式。

  有人質疑:為什麼不依風格或技法加以分類?顯然提出這種質疑的人,往往本身不是創作者;因為沒有一個創作者,願意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創作者放在一起,說他們是同一種風格或技法!而依出生年代排列,卻往往無形中就能呈顯出創作者的時代特色與風格漸變。

  此外,黎翠玉的文章,在史實陳述與創作意念之中,經常能取得平衡;同為創作者,黎翠玉在意藝術家投入創作的心路歷程與生命經歷,但也不失揭露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武功秘訣(包括:土料、釉藥、燒窯??等個人技法),最後還能給予平實的成就評價。

  閱讀黎翠玉的文章,也不能忽略她優美、精簡的文字技巧,如:論及孫超(1929-)時,開門見山就直述:「孫超,令人迷幻的『結晶釉』,散發科技與原始兩種極端特性。突破釉彩舊樣式,建立新美學觀,主要是他在傳承東方文化菁華後,穿越時光隧道,連結西方現代體系,以藝術轉身術重整了釉彩密碼,創造『新』結晶釉華麗的完美。」

論及蔡榮祐(1944-)時,則說:「蔡榮祐是陶藝時代的『承先、啟後』者,他承接台灣陶瓷轉型到現代陶藝,讓陶藝品走進生活,陶藝家開始靠作品為生,形塑『專業陶藝家』的第一人。他也是開啟陶瓷技藝,將傳統拉坯裝飾上多掛的釉彩,啟動出『拉坯即是陶藝』的第一人。」

  論及羅森豪(1965-)時,則作:「『飄盪的靈魂有肉體來歸納,浮動的思緒藉創作來安置,而起起落落的人群與紛紛擾擾的社會,需要一塊地土裝載!』早年羅森豪總是懷著熱情,用力擁抱腳下的土地,因此他創作作品時也始終充滿對當下台灣社會的批判。之後他改做『天目碗』,開始以輕柔的心,探索潛藏在土地下的『微塵液相』,透過解讀天目釉的過程,體悟生命與天地連結的關係。」

  總之,均能直探藝術家獨特的創作理念、藝術成就、及歷史定位,十分難得。這是一本適合一般人閱讀的陶藝入門書,也是值得創作者參酌、學習的參考書,更是一本記錄歷史、容納本土榮光的美術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