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書摘

動物、植物

【類別最新出版】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森林,我們的家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恐龍(XB0020)──失去的侏羅紀王國
Le Monde Perdu Des Dinosaure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動物、植物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Jean-Guy Michard
       Jean-Guy Michard
譯者:萬美君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3月1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44頁
ISBN:978957131582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在從前的自然科學教科書上,恐龍這名字,是「進化失敗」的代名詞;事實上,牠們曾經在地球生命的進化史上,創造過一個輝煌的時代。在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和澳洲,都先後發現了恐龍的遺骸化石。目前,古生物學家把這些化石分為30科。關於這群已經滅絕的爬蟲類動物,仍有許多謎題必須解開同時也有不少誤解尚待釐清。

第一章 恐龍世紀

在眾多的史前動物中,恐龍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儘管拙們早已滅絕了數百萬年,卻仍令許多孩童遐思萬千,甚至緊扣無數成人的心弦。到現在,仍然有不少人把恐龍看做「一種」可怕的動物,認為牠們外貌怪異,而且行動遲緩,令人望之生畏。事實上,從目前挖掘出土的數百種恐龍化石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六、七百種不同類形的恐龍,也從中窺見牠們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演變。

纖小/巨大,兩足/四足,肉食/草食,恐龍種類之多令人咋舌……。

恐龍是地球上生存過的最大型動物,但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巨大的。例如一種侏羅紀末期的細顎類恐龍(Compsognathus),身材就只有一隻雞那麼大。這種肉食恐龍很小巧,從嘴尖到牠長長的尾巴末梢,總共不超過一公尺,體重也只有幾公斤。

相對的例子則是巨大的草食四足恐龍,例如腕龍(Brachiosaurus)。這種恐龍和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差不多:身長25公尺,體重60公噸。但即使是這樣的「重量級」紀錄,也早已被打破。1972年發現的「超級恐龍」(Supersaurus),以及1979年發現的「特級恐龍」(Ultrasaurus),就都刷新了從前的紀錄。尤其是「特級恐龍」,儘管只發現了牠的一隻前肢,但由推算得知,牠的身長可能超過30公尺,體重約有135公噸。一頭成年的大象重約五公噸;由此可以想像,當一隻「特級恐龍」走動時,會是如何山搖地動了。

在最大與最小約兩個極端例子之間,恐龍所發展出來的種類,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有體重不足100公斤,奔跑敏捷,或草食或肉食的兩足恐龍;也有好幾公噸重,行動蹣跚,全身突起嶙峋尖骨,臉上長角的四足恐龍──恐龍的種類形形色色,無奇不有。

恐龍稱霸地球1億5千萬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從未停止進化

由於適應環境的方式不同,早期恐龍和末代恐龍有極大的差異。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可以追溯到2億2千萬年前約三疊紀末期。這個時期的恐龍遺骸很少,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恐龍群,是前蜥腳類(Prosauropode),以及叫做「空骨龍」(Coelurosaure)的群居肉食小恐龍。由於遺骸太少,而且支離破碎,所以科學家無法確定這兩種恐龍的確切起源。前蜥腳類在侏羅紀初期突然滅絕,原因不清楚,可能是因為這時期恐龍種類大量增加,前蜥腳類在生存競爭上因而處於劣勢。至於鴨嘴龍類(Hadrosaure)和角龍類(Ceratopsien),則還要等上幾千萬年,到株羅紀之後的地質年代──白堊紀──中期才出現。

這種情況在生命發展史中不斷重演──逝者已矣,新種類取而代之。隨著生態改變,恐龍家族發展出不同的科、屬、種,自成系譜,各有天命。然而,有著「中生代之王」封號的恐龍,即便曾經不可一世,也在距今大千多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步下歷史舞台。

中生代的動物種類繁多,而爬蟲類是高高在上的主人

這個時期有許多其他陸棲的爬蟲類,與恐龍共同生存。這些爬蟲類中,有些類別至今仍有後代存在,而且形貌和牠們的老祖先無甚差別,譬如烏龜和鱷魚。此外,有一種楔齒蜥(Sphenodon),目前只在紐西蘭幾個小島上繁殖,牠們的祖先是從三疊紀到白堊紀常見的喙頭類(Rhynchocephale);楔齒蜥是喙頭類唯一留下來的後代。

此外,中生代的天空和海洋也非空無一物;屬於恐龍近親的翼龍(pterosaures),就是第一種嘗試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是翼龍只能說是在空中「滑翔」。海中的爬蟲類動物也已進化成許多種屬:身體呈流線形的魚龍和蛇頸龍,以及長著可怕下顎的斑紋龍──牠可說是適應了水中生活的大蜥蜴。這個時期的動物種類很多,除了各種恐龍外,還有各種昆蟲、甲殼類、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等。當然也有哺乳類動物,牠們的體型只有老鼠般大小,在恐龍的影子下默默生存,等待著屬於牠們的輝煌時刻。

玩一個想像力的遊戲:如果人類不是哺乳類,而是恐龍的後代,那會如何?

科幻小說裡的恐龍,如果用科學知識來分析,往往會出現很多疑點。假如讓科學家來幻想一下呢?結果一定很不一樣。倘若六千多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那麼牠們會演化成什麼模樣?

1982年,呂塞爾(D.A.Russell)、塞甘(R.Seguin)兩位科學家,做了一次新奇的「實驗」。他們以一種小肉食恐龍為對象──這種叫細爪龍(Stenonychosaurus) 的動物,屬於白堊紀晚期,是在加拿大亞伯他省出土的。從遺骸各項特徵來看,細爪龍的演化已經相當進步:牠的腦容量很大;牠兩眼的視域有重疊的部分,因此擁有立體的視野;牠以後面的兩肢站立,以前面兩肢來抓取東西。這兩位科學家推算,讓細爪龍繼續演化,到了牠的腦容量與體重的比例,和人類腦容量與體重的比例相當時,會是像「dinosauroid」(類恐龍人)這副模樣。他們依照推論出來的結果,製造了一具模型。

這項試驗誠然創意十足,然而,畢竟最後一隻恐龍和最早的人類隔了六千萬年,細爪龍也幸好沒有繼續進化──否則恐怕會是人類的競爭對手呢!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