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作者序】
【準備懷孕之前,有些事妳一定要知道】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增訂版)
肌膚算病【望診護膚篇】:三代中醫教你從皮膚解讀體質密碼,對症調理、控熱排毒,養出不老好膚質!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孕律:晚婚也能好孕、熟齡也能順產、產後也能性福,郭安妮醫師的妊娠書(VUT0001)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優生活
作者:郭安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18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144頁
ISBN:978957136269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作者序】【準備懷孕之前,有些事妳一定要知道】



  【準備懷孕之前,有些事妳一定要知道】

所謂的高齡產婦,是指生產年齡超過34歲以上的女性。

很多這個年齡來醫院求診的女性,她們開口第一句話最常問道:「醫師,我和老公想要生小孩,但我怕自己是高齡產婦,生出來的小孩會不會不健康?」看到想要當媽媽的她們,卻是一臉憂心忡忡的模樣,總是很令我感到心疼,懷孕生產本來應該是一件充滿幸福喜悅的事啊!

身為高齡產婦往往會有較多的擔憂與顧慮,雖然以現實狀況來看,年紀越大,生理機能和體力自然會明顯變差,也容易讓高齡產婦比年輕媽媽出現更多懷孕時的不適現象與狀況。其實只要在準備懷孕前做好重要的功課,把自己的身體健康調整到最佳狀態,也無須那麼擔憂,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麼準備一個安心的懷孕計畫。

〈好孕,其實有方法〉
「我和我老公已經是晚婚,因此一直計畫要生個小孩,我們都想有個優生寶寶,請問郭醫生,我們該注意什麼呢?」初為人母的曉晶,在懷孕之前就和老公先來找我做過孕前的諮詢。

其實,想要生個優生寶寶,可不是懷孕之後才開始的喔!在懷孕之前,母親就必須將自己調整到良好的狀態,所以最好提前幾個月就開始為懷孕做準備,如此一來,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孕前正確調理身體
現代人雖然營養豐盛,卻不一定吃得正確,所以孕前調理身體是有其必要性的,當身體調理好了,才能健康地孕育小寶寶。尤其,近年來從食材到醬料的食安問題一一浮現,許多人都苦惱該怎麼吃才好,我建議有計畫要懷孕的女性要以「低卡、高營養、不油膩」為飲食原則,而且應該盡量選用新鮮且天然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的食品。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適量飲用咖啡
許多女性都喜歡喝咖啡提神,尤其需要熬夜加班時,濃郁的咖啡彷彿也舒緩了壓力。雖然並無研究證明喝咖啡會導致不孕,但是建議適量飲用較好,因為過量的咖啡因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對於計畫要懷孕的女性來說,要盡量避免鈣質的流失,才能儲存懷孕時的「骨本」。

◎遠離菸害環境
抽菸容易造成胎兒早產、流產、新生兒低體重等危險,就連二手菸也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即使父母在門外或陽台吸菸,寶寶體內的可丁尼(cotinine,尼古丁代謝物)比起不吸菸父母的寶寶多七倍。如果有抽菸習慣的父母,不僅傷害自己也容易讓寶寶置身危險之中,所以最好在懷孕之前就開始戒菸。

◎不沾染酗酒惡習
習慣性過度飲酒的女性會降低受孕的機率,如果懷孕了還是經常性飲酒,也會使孕程出現許多問題,如流產、胎盤早期剝離,還會影響胎兒的發育、智力低下、出生體重過輕、早產等等,嚴重的話甚至會產生胎兒酒精中毒症候群。因為,酒精在子宮內羊水的濃度跟媽媽是一樣的,但是因為胎兒代謝慢,所以影響程度會比媽媽大。由於菸、酒無法一下子就戒掉,所以建議想要懷孕的話,在受孕前要先開始戒掉這些習慣。而咖啡也是一樣,一般來說,孕期攝取咖啡因的量,應控制在一天少於300毫克以內。習慣一天喝2、3杯以上咖啡的女性,如果計劃懷孕就要慢慢減量,避免懷孕後戒不掉咖啡癮。

◎孕前維生素補充劑
有些求子心切的女性,拼命吃各種維生素,其實孕前補充營養也是因人而異,可千萬不要盲目進補,應在做孕前檢查時,向醫生諮詢一下妳需要補充哪種維生素。一般來說,在懷孕前可以開始補充葉酸,這是維他命B的一種,有助於防止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但是葉酸並不是多多益善,也要遵照醫師指示服用。而身體瘦弱或有貧血的女性則可以多補充一些營養素,如鐵、鈣等等,以便增強體質。如果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可以多補充維他命C,減少流產機率。此外,建議素食者可改成奶蛋素,並補充維他命B12,以增加不足的營養素。

孕前只要保持飲食的均衡營養、食物的豐富新鮮、不要偏食、更不可暴飲暴食,自然可以將母體調整為健康狀態。健康的身體,不但能有效提高受孕機率,還能降低罹患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問題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避免將來造成媽媽和胎兒可能引發的各類慢性疾病併發症,包括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等。

〈預產期過了還不生?我想卸貨了!〉
懷孕初期帶著喜悅的心情,期待著與寶寶見面的日子,隨著肚子一天天變大,心裡開始充滿緊張和焦慮。許多孕媽咪每天都會仔細觀察宮縮密度,以及有沒有落紅、破水等產兆,深怕自己錯過了任何風吹草動。但都已經過了預產期,身旁親朋好友也不斷問:「要生了沒?」怎麼小寶貝還是不退房呢?

*過期妊娠的影響
孕媽咪挺著大肚子全身不舒服,希望肚裡的寶寶知道媽咪的辛苦,趕緊順利生出來!一般而言,懷孕37週之後就算足月,此時生產都算正常,而40週以上,才叫「過期妊娠」。

究竟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過期妊娠」?因為每個人月經的週期不同,如果利用月經周期來推估預產期,經常會有些許的誤差,幸好現在可藉由超音波檢查精準的推估預產期。推測方式為,在懷孕初期以測量頭臀徑為主;懷孕中期則以測量胎兒頭徑大小為主;到了懷孕後期,有的胎兒長得快,有的胎兒長得慢,因此就會比較不準確,所以應在懷孕初期就正確推估,當超過預產期仍未生產時,才能與醫師討論何時該催生。

一旦過了預產期,孕媽咪可要注意胎兒在子宮內的情況,由於懷孕40週之後羊水會開始減少,胎盤功能退化,供應胎兒的氧氣和養分也會減少,因此超過預產期以後要特別留意胎動,倘若有任何異常應盡快就醫。

*過了預產期,該去催生嗎?
門診裡常有孕媽咪問道:「醫師,我怎麼一點都沒有要生的跡象,都已經過了預產期,如果催生好嗎?會不會需要剖腹產?」

也有些孕婦會抱持著這種期待:「聽說催生很痛,而且我想採用最自然的方式生產,不要提前催生。」

那麼超過預產期多久要去催生呢?超過預產期1天?還是要等1週或2週?站在醫師的立場,會比較「繼續懷孕」和「讓胎兒出來」,哪個選項對媽咪和胎兒比較有利,來判別是否催生。

產檢時會以新生兒出生的週數與健康狀態來看,如果沒有其他特殊狀況,催生或是剖腹產盡量在39週以後進行。也有孕媽咪為寶寶挑選良辰吉時想剖腹產,結果評估確認有危險,無法繼續等待,就要進行剖腹產的案例。

另外,此時期也要考慮胎兒會不會有吸到胎便的危險。我曾經碰到有孕婦已經過了預產期1週,後來雖然順利自然產,但是胎兒已經解出大便到羊水裡面,而發生吸到胎便的狀況,所以寶寶必須趕緊送加護病房。

所以,40週以後就可以考慮催生了,畢竟母胎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多爬樓梯有助生產嗎?
已經過了預產期卻還沒生產,有些孕媽咪告訴我說:「聽說每天多爬樓梯,比較容易生,所以我現在都努力爬樓梯。」

做這個運動主要是希望幫助骨盆底與大腿肌肉群放鬆,不過,在樓梯上上下下容易踩空跌倒。我建議,其實多走平路即可,而且一定要穿著舒適的防滑平底鞋慢慢走,做些力所能及的動作為宜,如果感到累了,應當馬上休息。

其實,臨近預產期,肚子明顯增大,行動笨重,很容易疲勞,有些準媽媽就什麼都不做,整天躺在床上,這種做法也不好。在等待生產之前,建議準媽媽做些產前運動和呼吸練習,一方面可以讓情緒放鬆、避免全身肌肉過於緊繃,也可以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有助於將來的順利分娩。

也建議準爸爸在預產期前的一個月開始,盡量減少外出應酬,多在家陪陪準媽媽吧!或者帶她去散步,多陪她聊聊天,讓她減少分娩的恐懼,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好孕小知識:引產跟催生有什麼不一樣?
由於一般人常將引產和催生混淆,因此大多數的婦產科醫師在向孕媽咪說明時,大多用「催生」兩字來表示。而引產和催生兩者區分如下:

◎引產(Induction):在還沒有產兆之前,用人工的方法引發產兆,是積極的介入。

◎催生(Augmentation):已經發生產兆,但是其強度不足以推動產程,因此使用人為的方式加速生產的過程。

因為所用的藥物類似,甚至是相同的,且目的也都是要幫寶寶生出來,所以才會經常被混淆。一般孕婦以及家人聽到「催生」這兩個字時,就想到疼痛與危險的過程,所以都會覺得可怕,因此有排斥感。催生,其實是醫師幫助產婦的一種醫療方法,當然,除非狀況需要,不然醫師也不會貿然催生。

〈產後不憂鬱〉
新手媽咪育珍在產後回診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跟我哭訴:「我老公都沒有主動關心我、也不能體會餵母乳的辛苦……」

聽到這兒,我遞上一張衛生紙安撫她說:「別哭別哭,妳慢慢跟我說。」

育珍是個三十多歲的新時代女性,不但具有專業的工作能力,人際關係也相當不錯。婚後終於懷孕生子,本來應該開開心心的迎接新生命,沒想到從做月子到哺餵母乳,家人都有意見。育珍回到公司上班後,白天上班,晚上還要照料寶寶,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昔日樂觀的人突然變了個樣,產後居然成了一個以淚洗面、自怨自艾的媽媽。

像育珍一樣的產婦可不少,很多媽咪們產後因為要負起照顧小寶寶的責任,以及面臨產後身體修護等問題,在情緒上容易落入低潮,因此本節將協助媽咪們瞭解產後憂鬱問題,當個快樂的媽咪。

*憂鬱的原因
從懷孕開始,一直到產後,產婦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會出現許多變化,有些人會變得很愛哭,也有些人心情常常焦慮,遇到事情就容易自責,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憂鬱現象?

1.生理因素
從懷孕開始體內雌激素及荷爾蒙等黃體素急遽變化,讓媽咪情緒上的變化起伏較大。再者,產後不舒服,如生產痛、會陰疼痛,都會加重產後憂鬱的程度,如果哺餵母乳不順利,也會讓產婦變得較憂鬱。

2.心理因素
對於當「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一些心理壓力,也擔心自己產後身材不能恢復等等,都容易讓產婦變得焦慮或認為自己無法承擔責任,此時就容易發生憂鬱現象。

3.外在因素
懷孕期間或產後,婚姻關係、婆媳問題、經濟壓力、工作環境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如果家人朋友沒有適時的關心,也較容易發生憂鬱的情形。
如果得到產前憂鬱症的孕媽咪,沒有好好處理情緒狀況的話,產後持續憂鬱症狀比率偏高,所以產後的情緒問題也是必須觀察及照護的重點。

要提醒所有媽咪,如果發覺自己情緒不穩,最好能主動告知周遭的人。家人也要多多注意產婦的情緒變化,包括:心情低落、容易焦慮、煩躁、莫名奇妙發脾氣或哭泣,或是有失眠、吃不下東西等,有以上現象就必須盡快請醫師協助。

*檢視產後憂鬱指數
生產後,產婦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這些心理變化,情況嚴重時,會演變成產後憂鬱。而很多媽咪產後只顧著照顧小孩忽略了自己的心情變化,甚至有輕生,或傷害小孩的念頭,卻渾然不覺這是產後憂鬱症在作怪。

剛生產完,大多還沉浸在為人母的喜悅之中,因此建議媽咪在產後1個月時,檢視一下自身心情感受,依照真實的情緒,回答下列問題:

◎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是否會無來由的感到害怕、緊張,或是感到不安?
◎我曾經有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孩子的念頭?

如果上述幾個現象的確發生在您的身上時,建議告訴家人或是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情緒變化不可忽視
「我以為做月子只要負責睡覺、養傷就可以了。沒想到還得調整寶寶的作息,還有抱多抱少的問題……」育珍說每次提到照顧的問題,長輩就以過來人的態度告訴她:「我們也生過小孩,以前都是這樣養的。」但是,這些話讓育珍聽了反而更難過,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能力照顧好小寶寶。

產後坐月子期間,其實正是產後憂鬱症的好發期,老公和家人除了幫忙照顧寶寶之外,還可多詢問媽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讓媽咪也需要有喘息時間。這段時間,也應該讓產婦有情緒發洩的管道,並且多以鼓勵關心來代替責備。我也建議,媽咪們做月子時身心不要過勞,多補充睡眠與休息,皆能增進身心與情緒上的協調能力。

〈哺乳的健康照護〉
「郭醫師,我看電視報導,某藝人產後2個月就靠哺乳、帶小孩瘦身十幾公斤,而且聽說寶寶都很健康,我想知道該怎麼增加母乳?」

小娟受到媒體報導影響,覺得哺乳不但對寶寶健康,也有利自己產後減重,因此決定加入餵母奶的行列。餵母奶真的是好處多多,不過在門診時,也遇過下列這種情況。

「我真的是左右為難,家裡長輩覺得全母奶寶寶吃不飽,要我改餵配方奶。看到寶寶哭鬧、易醒,我也擔心是因為自己的奶水不夠,使得寶寶吃不飽,因此想要放棄餵母乳。不過,老公卻認為母奶有益健康,堅持要我餵……」

小青在哺餵初期可能因為奶水不足、寶寶不太會吸吮等原因,導致寶寶體重比出生時還輕,因此造成家人的意見分歧。

聽了這麼多新手媽媽的心聲,「餵不餵母乳」可說是育嬰上的一大壓力來源,除了家人不支持之外,還有因為體質、工作職場環境等因素,使得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這些困擾容易造成產婦自責的心態,紛紛問我:「難道無法哺餵母乳,就不是個好媽媽?」

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寶寶。當自己感覺到有壓力,心裡又無法承受時,就很難再堅持哺乳了。因此,想要讓自己成功哺餵母乳,就該懂得拒絕壓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媽媽快樂哺乳,寶寶健康餵養」的秘訣吧!

*正確的餵養觀念
萬一媽媽哺乳前觀念不正確,又碰到長輩的質疑,就容易因為壓力大,而心生放棄了。了解正確的餵養觀念,才能培養愉快的哺乳心情。

1、含著乳頭就睡
╳錯誤觀念:寶寶總是含著乳頭就睡,一拔掉就醒。究竟喝了多少,實在無法知道,很擔心寶寶喝不飽。

○正確觀念:寶寶因為吮吸獲得一種安全感,即使吃飽了,寶寶依然會含著乳頭,享受躺在媽媽懷裡的味道。而且新生兒的胃容量小,每次喝的量不多,所以次數會比較頻繁,並非寶寶吃不飽而需要一直喝。

2、寶寶睡覺易醒
╳錯誤觀念:寶寶總要人抱著,哪怕睡熟了,但是一放到床上沒一下就醒了。可能就是因為餓著肚子,睡不著!

○正確觀念:新生兒因為剛離開溫暖、黑暗的子宮,所以外界一些聲音、光線變化,都會使寶寶受到刺激,因而睡得不安穩,而且寶寶胃腸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有時也會因為脹氣,容易醒來。此外,也有媽媽認為吃母乳容易醒,並不是因為母乳不夠吃,而是因為母乳比較好消化,因此寶寶容易吸收,餓了之後寶寶就容易醒。

3、寶寶排便太水
╳錯誤觀念:吃母乳的寶寶排便都是稀稀水水,而且常常一喝就拉,是不是腹瀉?

○正確觀念:母奶寶寶排便的次數不一,有時可能3、4天才大一次,也可能一天就大好幾次。這是由於母奶可促進腸胃蠕動,可不是因為拉肚子,而且母奶很好吸收,有時連殘渣都沒有,所以才好幾天大一次。拉肚子的話,顏色與味道會跟平常的排便不太一樣,而且次數會比較多,這時一定要請小兒科醫師檢查。

*寶寶的營養來自媽媽
母乳可說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而優質母乳主要來自媽媽充足的營養品質。不過,現代的婦女往往家庭工作兩頭忙,常常忽略了自身的飲食習慣,如果要餵母乳的媽媽要從日常食物中多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假使真的無法掌握,也建議要適當補充一些含有維生素、鐵或鈣質的哺乳媽媽專用營養補充品,才能維持高品質母乳。

想讓寶寶從優質母奶獲得最佳健康來源,有幾項飲食原則:

1.攝取高營養價值、低熱量食物,例如:蔬菜、瘦肉及魚類等等。

2.哺乳期間每日母乳的分泌量平均約850毫升,而乳汁含有1.1%的蛋白質,所以哺乳婦每日應增加15公克蛋白質的攝取,最好來自高生理價值蛋白質。例如:蛋、奶類製品、肉、魚、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

3.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