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寫在前面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太極米漿粥:來自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靠白米就能重拾健康的本源療法(隨書附錄〈健康流年〉)
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下冊):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
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下】(全兩冊):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
中醫師也想學的25形人養生攻略:算體質!來自黃帝內經的零死角全息調理法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增訂版)
肌膚算病【望診護膚篇】:三代中醫教你從皮膚解讀體質密碼,對症調理、控熱排毒,養出不老好膚質!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冊)(VUU0047)──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優生活
作者:紫林齋主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23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72頁
ISBN:978957137354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寫在前面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5.由「四性」推展至「物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歸經理論或許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較為陌生,但是所謂的「四性」應當是較為令人耳熟能詳的。像是我們常聽到的有「西瓜比較寒,要少吃」、「花生吃了很會上火,會長痘痘」之類的說法,通常就是應用了「四性」,也就是「寒、涼、溫、熱」性質的歸類法。

在後面物性介紹的篇章,當然也會把「四性」包含在物性的說明之中,但是我認為光是只介紹四性,並不能很充分的說明物性的完整內涵。甚至我們對於四性的定義,隨著不同的來源的說法,原本就在我們的生活聽聞之中,具有差異很大的分歧。我就聽說過有的朋友轉述,據說薑很冷,還說薑只能早上吃,晚上就不能吃,也有人傳說「夏吃蘿蔔冬吃薑」,然後又有人說,炒菜只要有放薑,就可以中和掉所有菜色的寒性,因此他自己也被搞得暈頭轉向,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認識。薑,無論是在《本經》或《桂本》之中,從來就沒有以上這些類似的說法或用法。這種「直接指稱,卻缺乏足夠的實證或是論述,抑或論述的立基薄弱,缺乏普遍性,也無法反覆驗證」的四性傳說,太多、太普遍了。如果要說為什麼我會寫這本書,除了我希望能夠完善我在《太極米漿粥》之中所使用,我對於中醫藥研讀的心得之外,另外一點,恐怕就是要對於這些五花八門、瓦玉集糅的四性說法,嘗試做一些爬梳。

四性在現下的論述之所以難,是因為我們本身對於「寒、涼、溫、熱」的定義,就缺乏一個標準來認識。與四性一同使用在《本經》之中的「五味」,相對來說的問題比較不大,因為通常我們對於味覺的感知,比較能夠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描述。或說《本經》記載人參味甘,有的人會說自己吃了覺得微苦,但大致上也還無損於對基本物性的認識。不過應該絕少人會以「辛」來定位,更難有「鹹」的說法出現。再進一步來說,現代的儀器與技術已經足夠進步,可以嘗試對於人體的味覺做出某個程度的測定,雖然這樣的測定還不能準確的描述為何人體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對於同樣的食材或藥材,會產生不同的味覺上的反應,但至少總歸來說,通常在一定的範圍之下,也算是能夠客觀的進行描述。但是對於四性的寒、涼、溫、熱,先不說儀器的測定,光是在定義上面的說法,就各有論點。有的人認為四性是「溫度」,但是很明顯,這樣的說法不能完全解釋在實務上,寒性的藥材就算在經過煎煮之後,他的性質還是屬寒。否則所有藥湯一經煎煮,寒性不是去除就是削弱,真正碰到治病而需要用寒涼藥的性質時,又該怎麼處理才能保留其本性?這些論點如果不先進行準確的集約,恐怕連要設計儀器或是檢驗方式都有問題。

我認為,說到四性,提到寒熱,就必須一併提及在「六氣」:風、暑、濕、燥、寒、熱(請參考《太極米漿粥》P.94、260)之中的概念。

根據我的想法:所謂的「六氣」,是從對於各種現象的「三層剖析」再乘上「二極成對」所得來的歸納結果。日常常見的能量傳導而反應出熱的變化現象,包含:對流、傳導、輻射,而個別可以透過密度、濕度、溫度的三層剖析來觀測。密度的高低二極成對,決定出「風」與「暑」,濕度的高低二極成對,決定出「濕」與「燥」,溫度的高低二極成對,決定出「熱」與「寒」。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對於溫度的定義,除了可以量測得到的熱能幅射之外,更進一步的定義,則可以說是「分子間的動能」。我們雖然不談分子等級的觀測或效應,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溫度的改變,並不只是單純的冷熱上的感受,更進一步的來說,他是揭示了「某種效能」的高或低。由此來定義我所謂的寒熱,主要就是「影響人體局部功能的加強或是衰減」的結果。能夠讓人體局部的功能向陽的方向加強,則是屬熱性,反之,若能夠讓人體局部的功能向陰的方向加強,就是屬寒性。

回來談人參,依《本經》記載,四性屬微寒。在《桂本》之中,我對於人參的解說,是其具有「以極少的胃氣就能快速增加肺中宗氣」的作用。肺中宗氣能讓身體向外輸送的能量在「打到頂,收到底」(請參考《太極米漿粥》P.52)之後而回收到體內,作用方向為入裡,屬陰,令肝系統向外疏瀉的力道受克制,但是又不那麼強烈,因此表述為「微寒」。但是人參在人體之中,卻能夠透過人體原本的「百脈朝肺」的效果,讓宗氣在所有經脈之中暢行,因此能夠「主補五臟」,同時還能夠具有「安精神」、「定魂魄」等效用。因此,就算把人參放在沸水之中煮上兩個小時,他的屬性還是一致,並不會受到攝氏溫度的影響而變化。如果只說人參微寒,這樣的說法並無法具體呈現他的作用,但如果用我的物性描述,則無論放入到《桂本》之中任何一則條文,都能夠快速、清楚、準確的理解人參的功效。當然,我們若是只單說某樣食材「寒」或「溫」,也並不能就此定義出這種食材屬於「非吃不可」或是要「少吃為妙」。

再說到乾薑,《本經》記載為味辛,性溫。在功效上,能夠「溫中」,甚至能夠「出汗」,這都是人體功能提高的表現,還說了「生者尤良」,表示生薑的效能會更顯著的不同。這麼清楚的定義,怎麼會有「寒涼」之類的可能?像這樣與《本經》的藥材性味的說法相左的表述,在坊間實在流傳得太多、太廣了,如果我們一一去反論的話,那再多的篇幅也不夠用。所以我們也只能以一家言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請各位朋友們再自己多多參考與體會了。

從前面的引述之中,我們除了討論四性在《本經》裡的描述,我們還知道了:不只單獨描述食材與藥材的四性,更需要對於其「作用在人體的什麼局部或是功能」上,才可以更清楚的知道,所謂的四性的影響,究竟是「寒」了人體的什麼,又「熱」了人體的什麼。也就是:人體的功能,在什麼局部產生了什麼樣的加強或是衰減,我們才知道,當我們有什麼調理需求的時候,可以更精準的使用該項食材或者藥材。當然,這樣比較完整的描述,對於還不熟悉的朋友來說,剛開始接觸,很難直接連結到「究竟能不能吃」的結論。不過我們對於一項食材,除了極少數的,如粳米的精白米,是屬於絕對不必區分體質與時機,都能使用的材料,或者如我常提到的蘋果、黑豆、白蘿蔔,可以說沒有人體需要攝取的機會,除此之外的狀況,我們通常也很難「一刀切」式的,把一種食材或藥材直接劃成「能吃」或「不能吃」兩種。猛毒如附子、烏頭,卻也有救命於傾危之功。雖然「沒有不能吃的食物」這句話絕對有問題,但是適切的吃,怎麼樣又算是適切,如何能夠適切,這是我們之所以會在這邊做進一步論述的最主要的理由。

總結:「四性」雖然可以說是將六氣條件之一的「寒熱」觀念做進一步的推廣,再放進物性的描述總論,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其核心觀念仍為一致。寒熱的表層觀察結論為「溫度的高低」,深層的意義是「功能的升降」,衍生的意義則是「陰陽的屬性」。若是能夠清楚分辨這三層意義,那麼一碗放涼至室溫的生薑煮湯,以及一碗正在沸騰的白菜煮湯,究竟誰寒誰熱,就不難以區別了。

1.大豆──附:黑豆
生物分類    本草分類    取用部位    建議食用頻率    建議用量    使用季節    四性    五味
豆科    穀菜部    種    經常    無限    四季    平    鹹

大豆,古語中也稱作「菽」,是東方人非常常用的一種糧食作物,烹調與加工法更是千變萬化,十分精彩,可以說在東方的文明,甚至是中華的飲食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現在就中文而言,若是只寫「大豆」,似乎很難清楚指出是使用何種品種。但若是在漢唐時代的中文,大豆直接指稱的就是今日中文所說的黃豆,少有爭議。這個語感在近代的日語之中,仍被保留下來,漢字同樣寫做「大豆(???)」,而稱呼黑豆的「?豆(????)」或「?大豆(?????)」則另有其名。近代日文的內容,主要從唐代的遣唐使帶回的漢唐時代的中文資料內化而來,保留至今的內容比例也不少,所以從這裡,多少可以做個相互的佐證。以我個人來說:透過對於日文的認識,是我在研究《桂本》時很重要的資料參考來源。

大豆之名雖為「大」,但是根據我看過的一些大陸地區地方保留的古種,豆粒可能比一些在古中文裡名為「小豆」的紅豆,還要小上一號。不過我個人認為:大豆的品象還是以大顆粒、香氣濃者為佳,這表示其含有的津液較足,下行力道也較緩和。由此可見,地方農業對於地方作物的「留種」工作十分重要,不應該在農業全球化的風潮之中,散失了物種的多樣性這項重要特徵,特別是要避免只向大公司買種,這對於生態系統平衡明顯是不利的做法。大豆的形狀如腎形,豆莢也如腎形,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物性與腎所屬的水系統的關係密切。目前在習慣上所稱的大豆,實際上包含了黃豆、黑豆、毛豆。三者就物性的觀察來說,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顏色」。但也只因為顏色不同,物性就是天壤之別。

黃豆,色黃,黃色屬土性,象季夏,善致中和,所以是「涵養津液」,就等於有滋養中焦脾胃的能力。土系統的天性為善於吸取水屬性的津液,土系統功能旺盛,則水屬性的津液被汲取得更快速、涵養量更大,藉此水消土長,所以我們說「土克水」。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擔心脾土會損害到腎的功能,因為在夜間就寢的時候,脾土又會進行雙向調節,啟動太陰下墜力,在「睡得沉」的功能表現下,將大量而質純的津液往下焦送入腎中,一次補足。滋養脾胃,令脾能保存高濃度的津液,接著就能引導心火與脾土結合,變化生血,所以黃豆對於養生的功效是極大的。人體本來就有將水屬性的津液由下焦上輸至脾,讓中焦脾胃運用的功能,所以大豆能夠藉由以本身帶有的津液供給脾土涵養之後,減少直接汲取水屬性津液的需求,改善中焦脾胃津液不足的問題,間接能夠保養下焦腎的津液。所以大豆在五穀之中被列為「腎之穀」。大豆的營養價值如此之高,種籽乾燥保存多年之後還具有發芽能力,所以在一些比較少吃到肉的地方,特別是土壤貧瘠的地方,大豆就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與營養來源。日本古代幾乎是不吃、也難得吃到畜類的肉,在飲食上格外倚賴大豆與相關製品,在日本的俗語就稱大豆為「長在田裡的肉(??肉)」。所以為什麼常有人說,黃豆對於保養婦女停經之後身體的狀況很好。因為女性在停經之後,身體失去原本精血上下的循行動力,而中焦在透過黃豆涵養了足量的津液之後,就能解除偏燥的問題,進而穩定胃氣,調理脾氣,能緩解停經後,在脾到腎這一帶的血虛煩躁。如果只是拿「大豆異黃酮」的成分來解釋,又有人要擔心:男人、孩童吃了大豆製品,是不是可能會引起生理混亂?事實上,這是中國人吃天然大豆食品至少五千年的歷史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也絕對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吃的是粹取出來的「健康食品」,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黑豆
黑豆,色黑,黑色屬水性,象冬,善吸附、阻絕能量。我在《太極米漿粥》中曾提到要避免吃黑豆(《太極米漿粥》P.224),沒想到引發許多讀者朋友的回響。我就一併在此說明。我們提過:大豆本身含水屬性的津液,是腎之穀。其實豆類本來就有多種顏色,顏色也代表不同的豆類和其相對應的五行系統感應,同氣相求。黑豆本身的津液含量還不達最高,就像是人「沒吃飽」,所以黑豆之類的黑色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裡頭,很可能就要與我們的內臟搶養分了。大豆又與水屬性的津液親和,若是腎裡的津液被黑豆吸走了,這還得了?腎的功能,本來是要在脾胃反覆利用、化消津液並且有餘之後,才引導津液的精華,變化為最高濃度的津液,也就是水精,以供身體利用,如:結合心火生血,入肝系統藏血。這下子在腎裡頭的水精被吸走了,其他的系統就無精血可用啦!

「只要是黑色的食物對於腎都是好的」可以說是近年來在社會上流傳最嚴重的中醫藥的重大錯誤見解之一,而且根深柢固,難以修改,甚至連討論都有困難。簡言之,穀類進入五臟之中應該是要「補養」,而不該「吸走能量」;色黑能藏,色黑的物體多半善於吸附,像是黑豆、木炭、或是烤成焦苦色黑的肉,他們的特質之中,多半同時也呈現出:少有津液,或者津液的含有量不夠豐富。除非食物本身含有「極豐富」的脂質、膠質等水精,就像是人已經「吃飽了」,才有機會「物極必反」,反向的供出水精來補養人體,像是芝麻、杜仲、海帶等。世人常常不明究理,只叫人吃黑米、吞黑豆「養生」,結果「養」得自己也因此往「生」。


2.結球甘藍
生物分類    本草分類    取用部位    建議食用頻率    建議用量    使用季節    四性    五味
十字花科    穀菜部    葉    少用    少量    當令    寒    淡

此品的別稱很多,各地的慣稱不同,在臺灣,更常見的稱呼是高麗菜,由拉丁語「colis」等的相關發音而來,所以在這邊統一單取正式學名做稱呼。

結球甘藍是野生甘藍的葉用的特化變種,普遍上的外觀呈現葉子團團包圍的模樣,結成球狀。最外側的葉子顏色較偏深綠,中心部位顏色為淡綠,食用時通常只取核心部分的葉子。食用的部位用的是葉,又是接近核心,陰屬性較重,所以通常比較牽制身體的向外代謝力道。成球的模樣與心臟相似,作用在上焦,而影響到心包的功能。因為寒性很重,一般的熱炒手法,對於去除寒性的幫助不大,所以建議盡可能的少吃。嚴格來說,東方早年比較不吃結球甘藍,像是日本在江戶時代末期,大約一百五十年前,才開始引進,而且只作為觀賞之用。直到一八九?年前後,才因為社會大舉西化,西洋飲食流行,而開始比較普遍的作為食用。這種流行的變化究竟是否就代表進步,有待觀察。

如果偶爾使用,目前市上有一種高麗菜芽──但並非是個頭小卻已經成球、品種關係較遠的「球芽甘藍」(Brussels sprouts)──,而是結球甘藍採收後留根在土裡,又重新長出來的新的幼苗,葉片較少還不成球,與心包相通的三焦系統較相似,可以考慮代用,對於調理淋巴等屬於三焦系統的組織功能,較有幫助,間接來說可以舒緩心臟代謝的壓力。幼苗保留有較多的少陽升發之氣,也較為可用。大火熱炒高麗菜芽的時候,除了多油、多鹽,還需要配合大量的蒜頭同用,預防寒性傷到脾胃,造成陽氣受損。

坊間流傳用結球甘藍可以治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等,還可以潤腸通便,其實都是利用了其極度寒瀉的力道,削弱心包功能,連帶使得肝系統的功能停滯,間接造成胃氣的乏力衰弱,使得胃的功能不起反應,這些所謂的發炎現象變得無感,一句話說穿了,就是強力的消炎藥。而所謂的潤腸通便更是因為寒涼瀉下造成的輕度腹瀉,並非我所謂的「太陰下墜力」這種人體正常的排便力道。以上所謂的效果,都是我認為的「胃是心臟的門關」的負面利用,也就是削弱心臟功能後以減輕胃的功能負擔。

結球甘藍不但不適合多吃,更不宜生食,輕則脹氣,重則好發腹瀉,長期損人腸胃,造成疾病抵抗力低迷不張,甚至身體因為陽氣太弱影響傷口可能不易凝血,患糖尿病等疾病而傷口有不易癒合傾向的人,更不能吃,以免意外造成的傷口在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三焦系統如甲狀腺等組織的功能有異常的人也應避免食用,容易導致功能惡化。附帶一提,結球甘藍的葉子很多,通常在種植的時候很怕蟲害,否則還不能成球,就被蟲吃光了,所以一般來說,結球甘藍很難完全不使用農藥,而且用量可能特別大。又因為葉片很多,且結成球狀,清洗不易,這些都是在物性之外還需要更需要留意的食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