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運動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漢森馬拉松訓練法:跑出你的最佳成績
漢森初馬訓練法:第一次跑馬拉松就完賽

運動

【類別最新出版】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山痕:那些山,那些傷教會我的事(隨書加贈:登山安全須知隨行手冊)
練習,拉近了我與天才的距離:王牌左投和田毅的野球魂
HOME RUN:森林王子張泰山O~EO
勇闖極地超馬:大叔跑者翻轉人生的馬拉松跑旅


漢森半程馬拉松訓練法:跑出個人最佳半馬紀錄(CSX0158)
Hansons Half-Marathon Method, 2014 Copyright Edition

類別: 運動
叢書系列:身體文化
作者:盧克.漢弗萊、凱文和凱斯.漢森
       Luke Humphrey、Kevin & Keith Hanson
譯者:郭宣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78957138455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漢森訓練法的原理

本章探究《漢森半程馬拉松訓練法》(以下稱本書)的基本原理,你可能覺得了解原理是可有可無的事,但我強烈鼓勵你花時間閱讀本篇章。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理解自己行動的原因,就更容易採納並接受新習慣與新行為。

在這項計畫中,知名教練亞瑟.利迪亞(Arthur Lydiard)的教導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利迪亞在跑步運動界盛名遠播,他帶領一群跑者實現他們的奧運夢想。正因如此,他的訓練原理對於本訓練法有重大影響,根據利迪亞的教學,累加疲勞(cumulative fatigue)的概念是我們整體訓練計畫的基石。

累加疲勞因日積月累持續訓練(但還不到過度訓練)緩慢堆疊疲勞而成;換句話說,重複訓練而且未能在訓練日之間完全恢復,便會產生累加疲勞。這強調半程馬拉松訓練(以下稱半馬訓練)需要籌畫一種策略性的做法,而非隨機湊合幾個訓練日。本書談論累加疲勞基本原理與其五大要素:

// 跑量     // 持續
// 強度     // 恢復
// 平衡

如果你忽略累加疲勞原理中的其中一點,就會干擾到其他要素並造成骨牌效應,進而限制成功跑半馬所需的生理適應。

累加疲勞是持續訓練數天、數週甚至數月所累積的疲勞感。

跑量:策略性累積訓練里程

許多半馬訓練計畫的最大問題在於,這些計畫是為了一般跑者的期待量身設計,但非依跑者的需求而安排。這些計畫通常將每週的大部分跑量留在跑者最空閒的週六或週日,至於其他工作天則分配差不多的跑量。這代表平日所有的跑步菜單都屬於高強度訓練,沒什麼輕鬆跑的機會,也幾乎無法累積重要訓練跑量。這類計畫中的平日跑步屬於高強度運動,跑者需要花更長間恢復,導致荒廢更輕鬆的慢跑。雖然這些計畫的確說中間幾天要安排慢跑,但跑者可能早就因為先前的訓練而筋疲力盡。

選擇合適的每週跑量對於累加疲勞過程相當重要。若要提高跑量,每週訓練天數也要從3~4天增加為6天,這未必代表要增加強度,不過要加入更多輕鬆跑量。《漢森半程馬拉松訓練法》說明如何增加跑量,同時控制你的配速,避免過度訓練。記住,跑者進行5公里比賽距離的訓練時,每週跑量會是實際比賽距離的4~6倍(見表1.1),雖然一般半馬跑者不會每週跑到半馬4~5倍的距離(50~65英里),但每週跑3倍左右的距離(35~45英里)尚屬合理。

表1.1 依程度和距離安排每週跑量
    初級    參賽級    菁英級
5公里(3.1英里)    15~25    40~50    90+
10公里(6.2英里)    25~30    45~55    90+
半馬(13.1英里)    30~40    50~60    100+
全馬(26.2英里)    40~50    60~70    110+

雖然準備半馬的跑者很清楚,他們需要為5公里比賽跑更多跑量,不過看到這些總數時可能還是令人有些卻步。跑者會往前規畫幾個月,然後懷疑他們能否繼續這項訓練,新手尤其如此。這些跑者欠缺的就是信心。我們告訴跑者,從荒謬的地方開始,然後完全超越他們以為的能力極限,之後再往回訓練直到他們抵達可以控制身心的狀態。每週要跑35~45英里,雖然這在訓練第一天聽起來很扯,不過專注於你當下要做的事情才是關鍵。幾個月下來,你會很訝異你能夠應付得來。

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運動員給身體足夠時間適應新訓壓力後,他們能比想像中的可行程度承受更多。我們的計畫有效帶領你一次一槓爬上跑量梯子,從低階跑量開始,逐漸提高跑量和強度。如同我很常對運動員說的這段話:「如果你想蓋房,首先必須要打地基,才能撐起房子。」先以跑量打造基礎後,所有其他變因才能奏效。

強度:生理適應

除了執行合理的每週總跑量,我們的計畫在配速和強度上也和其他計畫不同。這些變因環環相扣,因為如果鍛鍊太過艱難,你會累到無法達到每週跑量配額。在漢森-布魯克斯長跑計畫中,菁英跑者間的競爭可能相當激烈,教導適合的配速可能是我們與跑者最需要努力的事情。鍛鍊過程中,凱文和凱斯似乎總是知道運動員何時會對另一名跑者產生「我知道你跑得快,但我又更快一些」的心理。為了強調配速的重要性,並懲罰跑超過指定速度的跑者,每超過1秒就得做些伏地挺身;經過幾次伏地挺身後,運動員不得不控制速度並配合指導步伐。

你在調整配速時,我們不會要求你做伏地挺身,不過配速確實是累加疲勞的一項重要元素。我們建議的跑量多半要達到無氧閾值(或稱「乳酸閾值」)的配速或者更慢的速度。你可能會想:「我的跑速降低,那要如何跑得更快?」在下一章節,我們會解釋耐力訓練將伴隨多種有益的適應情況一起出現,以及將脂肪當成燃料燃燒的能力。運動生理學家發現,配速低於無氧閾值時,最能引發這些適應情況。跑步進步是因為慢配速提高有氧閾值、無氧閾值和有氧代謝能力,而非因為快配速所致。無論這是輕鬆跑日或是辛苦鍛鍊日,以適合的配速執行任務,才是整體訓練系統的關鍵。

輕鬆跑經常被誤解為垃圾跑量或填補時間的訓練,事實上,輕鬆跑占週訓很大的比例。運動員以理想強度慢跑時,他們會產生大量有益的生理適應,就算如此,新手和老手在輕鬆訓練時都苦於不知如何正確配速。新手跑者在輕鬆跑日往往跑太猛,因為他們覺得逐步訓練計畫太簡單。多數時候,跑量增加後,跑者會累到無法整週都維持相同配速,強度的效果就會被弭平。然而,身為教練,我希望你將配速調整至半馬目標,並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正確訓練,這樣你可以逐週逐月安全增加跑量和強度。資深跑者訓練時往往過於熱情,他們以為跑越快越好,尤其是那些從短跑競賽晉升的跑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不控制自己的興奮感,並且輕鬆跑時真的悠哉慢跑,他們很快就會因為過度訓練而掛點。無論你的程度如何,我們教你「輕鬆」跑時,是真的希望你輕鬆跑。未來你加入高強度訓練時,這些輕鬆跑日將成為動態恢復,使你的身體恢復元氣並準備下次的訓練。

在高強度訓練時,適當配速同樣重要。我們一再強調,訓練是為了刺激身體某種適應,而不是盡全力跑,看誰能撐到最後。舉例來說,節奏跑和強化跑都可培養無氧閾值,不過這不表示節奏跑訓練時要超過無氧閾值配速。同理,進行速度訓練以培養有氧代謝能力,配速應該低於最大有氧代謝能力,而非超過。假設教練要你以5公里比賽的配速跑800公尺6趟,我們假設配速是每英里6分鐘,或者每800公尺3分鐘。如果你前三次間歇跑的時間分別為2分45秒、2分45秒和2分55秒,那麼最後三次間歇跑很可能是3分10秒、3分15秒和3分10秒。雖然平均時間是3分鐘,但你沒有一次間歇跑達到規定配速。言下之意,你未以期望的配速累積任何訓練,這個配速是專為累積有氧代謝能力而安排。前三趟跑太快,超過最大攝氧量(VO2max),並產生無氧能量和乳酸;最後三趟因為疲勞和乳酸累積而逐漸降低速度。到頭來,你疲累不堪,又沒有得到任何主要的身體益處。

現在你了解凱文和凱斯安排伏地挺身的原因了吧?訓練過程中持續檢查配速,你可以承受更多的訓練量,訓練也能更持續,因為你不會累到需要額外請假或調整訓練。累加疲勞旨在使你感到疲累,但超過規定的跑步配速會使你無法充分恢復,這才是真正的垃圾跑量。

平衡:均衡訓練

無論你要訓練5公里或全馬,有一件事應該永遠不變:平衡。很多課表強調單一方面的訓練並犧牲其他項目。例如:5公里課表可能強調一週跑兩次,然後犧牲掉每週長跑。另一方面,全馬課表可能只專注於熬過每週長跑,卻未見在速度方面下工夫。為了完全發揮跑者潛能,所有生理系統都必須涵蓋在訓練之內。切記,沒有「不成則敗」這件事。如果你只著重長跑,這樣的長跑無法幫你完成半馬,身強體健、跑得快又持久,才能完成半馬!這也是為何我們所有課表都強調平衡的訓練方法。

《漢森半程馬拉松訓練法》有兩類跑步方式:輕鬆跑和質量跑(something of substance, SOS)。質量跑包含速度訓練、強度訓練、節奏跑和長跑;把這些跑步當成比輕鬆日更高強度的訓練。將這些訓練加以區分除了可保持動機,你也能得到必要的生理益處。如果變化性是生活調味劑,那麼你最好在訓練中也加入一些。你心裡會覺得重複訓練很無聊,你的身體也有相同的感覺。你一再循環訓練並強調每一種個別系統時,將刺激生理適應產生穩定頻率。所以你不只要把時間與精力分配給長跑,還要分天進行輕鬆跑、肌力訓練、速度跑、間歇跑和恢復跑,這樣你才能成為更強壯、更均衡的跑者。凡事過多未必好,當你的訓練達到平衡,肯定能從這些訓練分別得到適當的益處。

持續:堅持比賽計畫

身為教練,我發現許多跑者難以持續進行訓練。他們可能某週跑3天,下一週跑4天,再下一週或許只剩下2天。這不讓人意外,因為每一週都會有當週的挑戰和意外:你的老闆在最後一刻訂下截止日、你的車子爆胎,或者你的小孩生病了。那些生活中難以預測的事情,令人難以堅持訓練。訓練有時需要調整,但規律的跑步計畫相當重要。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無法持之以恆訓練,將導致就連要維持基本體適能水準也得面臨痛苦的掙扎。雖然適當訓練後能快速適應,但只要幾週跑步不照表操課,就會功虧一簣。舉例來說,如果你連續3週每週訓練5天,體適能就會明顯進步;但如果這幾週內,只有2週能維持每週訓練2~3天,那麼你的體適能進步就會開始降低,接下來需要持續跑步2週以上才能回到先前水準。最後要跑步6~8週,才能使你進步到第3週的狀況。如果生活出現狀況,可以調整訓練,但不要完全略過。有動永遠比不動更好。
為了持續訓練,你必須設定可達成的目標,並預做規畫。如果你把目標訂得太高,發現事情太多做不完,可能會感到洩氣。相反地,如果你把目標設得太低,又會覺得很無趣。適當設定目標可以讓你每天都有動力出門,即使跑步是你最不願意做的事。事前設定每週跑步行程表也有助於實踐承諾。與其在鍛鍊當天早上才檢視訓練課表,不如預先了解未來5至7天會發生什麼事。你可以在每日計畫表上記錄跑量,或把訓練內容貼在冰箱上,為當週會遇到的難題預先做好準備。如果你每週二都得一大早開會,就將跑步安排在下班後。如果你的孩子整個週末假日都有足球錦標賽,就在兩場比賽間找機會跑步。一旦你規畫了跑步行程,就更有可能遵循計畫並持續訓練。

恢復:部分休息

談到累加疲勞時,其實你遊走在足夠訓練和過度訓練的細微界線之間。漢森訓練法的目標是帶領你靠近但不會超過這條線。你在整個計畫期間所進行的訓練相當辛苦,但將使你比賽當天取得更好、更愉快的結果。恢復不完全是訓練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會使你表現優異,即便你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到成果。

無論你進行速度跑、強化跑、節奏跑或長跑,一般要先具備訓練前已經有充足體力的觀念。但這種精神飽滿的狀態需要兩次訓練之間相隔數天之久,輕鬆跑就能提供這種重要的有氧適應。我們並不連續安排高強度訓練,而是採用了動態恢復的概念。這表示鍛鍊經常接在輕鬆跑日之後,這能讓你在下次艱苦訓練之前恢復體力又不至於完全停止跑步數日。

你可以這樣想:在一次高強度訓練後,你的肌肉耗盡肝醣而且極度勞累,此時很重要的事就是補充肝醣、水分,讓你的肌肉復原,但這不代表你接下來的24小時應該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

一來,你隔天休息一天,也沒辦法獲得任何有氧適能;而且如果你總是讓身體完全復原,你永遠沒辦法教會身體如何與長時間的不適共處。輕鬆跑強度低,主要靠燃燒脂肪完成,這能為你的身體爭取時間,重新累積流失的碳水化合物(肝醣)儲存。

二來,你的肌肉學會更有效率地燃燒脂肪,因為配速跑步時能促進脂肪燃燒而非消耗碳水化合物;肌肉也會適應訓練的負荷量,最終變得更強大。這表示你只要在沒有高強度訓練的日子進行輕鬆跑,就能掌握逐漸增加的訓練量,更快速地恢復並獲得有氧適能。

動態恢復是指在約15~30分鐘的短時間內提高心跳的輕量訓練。

體力恢復雖然重要,但累加疲勞只需要部分恢復。即使在輕鬆跑鍛鍊日後,你的肌肉可能還有些疲累,而且肝醣儲存僅恢復一些,這會使你覺得行動稍顯緩慢。這很正常,你正在訓練身體承受好幾英里的跑步,就像你邁向半馬終點時可能會覺得動作變慢而必須努力前進,因此訓練時學會不斷向前非常重要,這樣能將累加疲勞納為長跑的一部分。雖然你的雙腳還殘留最後幾天訓練的疲勞感,但也恢復到足以在長跑中擁有預期的表現。我們的訓練法教會你的雙腿承受先前長跑的些微疲勞感,這樣你就能頂住半馬的後半段。

簡單來說,我們希望激發出跑步的疲憊感。在身體疲憊時進行訓練,你就能了解比賽後半段的感受。就算因例行訓練感到疲累,你明白自己一樣能完成鍛鍊,這能在比賽後期身心疲憊時提升你的信心。換句話說,你不會有太大壓力,覺得賽後需要一週時間才能恢復體力。賽後隔天的狀況反而會很輕鬆,而且賽後幾天就能繼續訓練。歷經多次生理適應後,累加疲勞能訓練身體為半馬將帶來的生理壓力做好充分準備。看過本訓練課表後,你會發現,每隔4週,輕鬆跑、配速跑和長跑的跑量會稍微增加。隨著你的身體逐漸適應,你能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而且持續上調進度。你照表操課直到重要比賽當天,此時你的身體終於能完全恢復,感覺煥然一新;也就是說,這時你已準備發揮最佳表現。本課表的設計能幫助你在比賽時表現最佳狀況,而不是在鍛鍊時。畢竟你絕對不希望最佳表現是出現在練習時。

半馬訓練不容易,而且不容輕視。訓練時可能會飆出幾句髒話、錯過熱愛節目,還去不成社交活動,但當你成功跨越終點線時,將不會留下任何遺憾。整體課表是由傑出教練所研發,他們從其他傑出教練身上學到許多,這套訓練法則能把你從想跑半馬的人蛻變成如假包換的半馬跑者。我們會幫助你達到目標。

了解特定生理原則有助於理解訓練課表的結構,這些原則解釋「原因」,而課表內容則說明訓練的「內容」與「時間」。《漢森半馬訓練法》依據耐力跑表現的生理基礎而設計。藉由了解這些重要原則,跑者在訓練時比較不容易犯下大錯。

這五大要素最終的結果源自累加疲勞的概念。讀完前面幾頁後,希望你已經了解到──這些要素環環相扣。如果你移除其中一項要素,或者大幅改變其中一項,整體法則會被打亂。我們的全馬課表要求投入大量精力,而半馬的好處在於,訓練不會占去你的大量時間,並且,我們的半馬訓練風險似乎低於全馬訓練,這可能跟你以往嘗試過的其他訓練有很大差異。這對擔任教練的我來說也是件好事,因為我可以先推薦你輕巧版的訓練,之後再哄你接受全馬訓練。言歸正傳,別被騙啦。半馬訓練需要專注和堅定的承諾,但這樣的付出會是值得的。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