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南洋人
台灣人論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大陸新企業家之崛起(DB0035)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商戰叢書
作者:徐宗懋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5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72頁
ISBN:957131687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簡單地說,中國工業生產管理技能的提高與中國企業逐步民營化、私有化,實際上是同一個過程。因此,儘管中國已有些國家級的重工業,如石油、鋼鐵等,但如果把那類大型的國家企業進行國際競爭的分析評估,意義並不大,因為它們不反映自由市場下的企業表現,也不顯現中國體制的變化過程。必須透過對新興民營企業發展的了解才能預估中國未來的競爭力。

筆者首先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北京、上海和珠江三角洲,列出一百家新興民營企業,採訪其中較成功的三十家,最後再從採訪結果中列出十家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這些企業所代表的性質和發展概念,將會是先進國家在本世紀未的潛在競爭對手。必須說明的是,這十家企業並非所謂的「十大明星產業」,不是根據總產值或營業額為標準。畢竟民營企業真正興起的時間都不超過五年,不可能形成非常龐大的產業。此外,商場變化無常,今天的成功者並不保證未來不會失敗,未來的成功者也可能此刻還默默無聞。沒有人能精確地指出誰會是十年後超級巨星,但是卻可以預測哪些型態的企業所代表的發展概念未來具有最強競爭力。

筆者所選的企業大部分是具有技術開發能力者,將科技當成第一生產力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很多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或者某些生產事業的研究部門,或從事國防科技如火箭發射、氫彈等,常年待在實驗室裡,純粹是科研人員,與商業毫無關係。80 年代中期以後,一部分科技人員開始走出實驗室,希望把過去研究的成果投入商業生產。他們學習現代大規模生產技術、企業管理、貿易法規、國際慣例等。從一竅不通到逐步掌握現代企業的操作要點,許多人提起一開始學做生意的生澀無知,常不禁莞爾。

這批科技企業家最大的長處是「科技本位」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由於過去從事的是科學研究,所以有一種根本上非常務實的精神,又由於科技是根本的職志,所以發展科技成了企業經營的基石。每一個科技企業家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包括他們幼年成長的經驗,對科技的痴迷,不計代價日夜瘋狂地投入研究工作,而且以最大的毅力排除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讓人最吃驚的是,這些科技企業家往往以最小的成本和人力,做出歐美和中國必須投入十倍以上資本和人力才能取得的成果。他們吸收資料的迅速,模仿複製並進一步改進的能力,與先進國家的科技人員沒有太大的區別。

既合作又競爭的「中日模式」

書中所列的十家企業中大約有一半與日本公司有合作的經驗,或者企業負責人訪問過日本。這也是本書反映的一大重點。無可否認地,基於歷史因素(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仍存在特殊的情結,兩國所發生的事情在彼此人民心理上所造成的衝擊都比其他國家來得大。這些中國科技人員承認,去了日本,參觀了日本的工業設施,對他們的震撼很大,也激起了很多思考。他們認為,就科學家的智慧以及基礎研究上,中國並不輸給日本,可是在工業生產技術上卻遠遠落後於日本。這種體認提供了他們未來努力的明確方向,並決定了他們與日本公司合作的根本策略。

一位上海的科技企業家說:「日本公司跟我們合作也是為了賺錢,但另一方面又很害怕我們發展起來。」這句話剛好點中中、日公司合作的時候,雙方微妙的心理。日本公司希望透過合作進入中國市場,但又怕中國公司把所有本事都學會,有一天成為日本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公司也知道與日本公司合作是為了獲得生產和管理技術,但是他們不可能永遠扮演日本產品的代工角色,何況他們也掌握原創性的技術,這是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一位北京的科技企業家談到與日本松下合作時說:「我們認為和松下合作最有利的籌碼是中國市場,所以在中國市場的控制上,我們一寸都不讓,寧肯不合作,一寸不讓,也就是松下產品必須由我通銷,你不能銷,因為國外市場我打不過他們,但國內市場肯定打得過。」

也就是說,即使中、日公司最後合作愉快,這過程往往是一場激烈的爭論和談判,雙方都有一些保留的作法,而且都很清楚今日的夥伴將是明日的競爭對手。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日本產品都具有競爭力,譬如高科技的電腦系統,中國市場基本上是美國產品的天下。日本產品由於系統的封閉性以及中文軟件開發能力有限,80 年代中期曾一度進入中國市場,但很快地就被美國公司的硬件產品配合中國公司的軟件開發所取代。總的來說,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策略的步驟如下:一、透過跟國際大公司的合作生產,二、依靠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建立相當於中、大型國際公司的規模。三、結合中國的基礎科學開發能力形成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

這裡可以看出中國與韓國、臺灣發展模式有基本的不同。韓國和臺灣是先進行產品進口替代,再進入產業升級階段;然而兩國的科技投資受限於市場規模,成果有限,也使得產業升級的速度非常緩慢。中國的情形截然不同,由於擁有基礎科學研發能力和龐大的市場,中國的進口替代和產業升級將在同一個時間發生,也就是韓國和臺灣最難超越的一關,對中國而言,並不構成太大的問題。一旦中國完成了進口替代,對世界知名企業,尤其是日本所屬者的挑戰將是立即而直接的。因此,本書內容基本上呈現兩項重要的意義:一、中國的工業化和企業私有化的過程是一致的。二、中國工業化將使生產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發能力結合,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日本應不應該對中國投資?其實這已不是一個需要費心考慮的問題。日本經濟體的龐大遠超過其國土、人口、能源等無形資源,區域經濟的出現使得日本不得不大力開發中國市場,否則將不容易支持目前的經濟成長。石原慎太郎先生說,華僑對投資科技沒有興趣,但實際上這並不影響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因為前面已清楚說明,中國既有的科研成果,科技人員強烈的使命感以及外國大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生產,這些因素的結合,必將使中國科技企業興起壯大。

本書中還特別列了一家國營企業,介紹一位年輕的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如何在短時間內轉虧為盈,他跟老一輩的共產黨具有相當不同的世界觀和事業心。另外一家廣東的企業,歷史只有短短兩年,但其大膽的作法在中國企業體制改革上起了很重要的帶頭作用。因此,每一個企業的介紹不只是純粹的商業資料,也是一個完整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的故事,呈現生動多元的面貌。此外,文章也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科技名詞,而盡量以易懂的方式說明中國科技的文化背景,以及與中國人生活之間的關係。

90 年代,中國進入一段重要的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弊端,譬如官僚貪污、治安惡化、法制不彰、政治鬥爭、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等問題。然而,從一個集權僵化的共產社會過渡到靈活自由的民主社會,是一個既痛苦又快樂的過程,必然充滿了波折,不可能全然平和順利。就像在成功的中國企業的另一邊,也同時存在著更多的落後的中國企業。雖然如此,中國畢竟是一個存在數千年的古老大國。它能延續至今必然有根本的原因,也就是儘管困難和危機重重,始終有相當多不服輸的中國人孜孜不倦地奮鬥,形成民族綿延不斷生命力。

本書所列的十家中國民營企業能對日本公司形成國際競爭嗎?這一刻當然不能。它們距離日本大公司的規模和能力還非常遠。但是考慮到中國的市場規模,基礎科學的成就,科技人員的素質和使命感,企業體制轉換後釋放出來的生產力,以及成千上萬類似的中國企業將在本世紀未以前陸續出現,競爭優勢昭然若揭。對臺灣企業界而言,這些大陸民營企業所代表的背景和發展策略概念,恐怕就更不容忽視了。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