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流行娛樂LOVE 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1
內文摘錄2

LOVE

【類別最新出版】
把夢,裝進行李
黑夜蜂蜜
一路上,有我陪你:20歲成長紀念版
星星兒蔡傑的故事:20歲成長紀念套書(共三冊)
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愛得深,恨得也深,一趟只有母女才會經歷的真愛旅程


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擁抱逝者,回歸自我人生的六次聚會(VF00047)
여섯 밤의 애도

類別: 流行娛樂>LOVE
叢書系列:LOVE
作者:高璿圭
       고선규
譯者:楊筑鈞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2月17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626353325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1內文摘錄2



  內文摘錄1

【好想知道「為什麼?」】

儘管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基本上所有自殺者遺族在某段時間內都會忍不住去追查逝者自殺的理由,並且不斷思考對方在死前向遺族發送的「求救訊號」,接著會發現當時沒有察覺到的那些言行舉止,現在回想起來根本全部都是警訊,然後開始感到後悔或自責。

個過程可以說是不得不做的事,但越追究也讓遺族陷入更深的痛苦,有的自殺者遺族會去尋找逝者留下的所有痕跡並逐一追蹤,有的則連看到這些痕跡都覺得非常痛苦,因此逃得遠遠的。

大多情況下,自殺者遺族會在對方離世沒多久後開始追查,也有些人會在過了數年之後才開始,雖然迴避這件事可以暫時減少痛苦,但之後這些情感會隨著時間流逝,在某天重新回流。

進行心理解剖時,我曾經想:如果哪天我自殺了,有個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我的人來參加心理解剖,他究竟能回出多少問題呢?我想起了兩個能站出來說很了解我的人,但如果要他們來猜一猜關於我的資訊,他們口中的那個我,實際上可能和真正的我完全不同,因為我可能會為了展現出想在他們面前展現的那一面,而戴上面具。

自殺者遺族所掌握關於逝者的資訊可能很零碎也很少,當然有些人可能擁有雖然很小塊,卻是與逝者死亡相關的關鍵碎片,而有些人擁有的可能是與死亡理由毫無關聯的碎片。儘管如此,遺族仍然不停思考自己所擁有的是什麼樣的碎片,以及到底有多少碎片,這個過程不能停止也無法停止。透過這種方式創的逝者死亡故事可能與事實不符,但沒有關係,因為在哀悼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遺族為創造出這個故事而進行的努力。

小媛和小敏是積極追查逝者死亡理由的遺族,她們從葬禮時就開始了,甚至還向前來弔唁的人確認是否有人知道逝者死亡的原因,繃緊著神經聽逝者的朋友討論的內容,只為尋找家人所不知道的死亡線索。

小瑄看到了妹妹留下的筆電、訊息,也見了妹妹的朋友,她很想知道妹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此痛苦;小瑛和小晶因為已經知道逝者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經歷的關鍵事件,因此比較沒有專注在尋找死亡的理由上,但她們也對於當時逝者都已經痛苦到要選擇死亡了,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而感到後悔和痛苦。

小媛 我記得自己似乎在葬禮上成為了一個追查者。我想著會不會有人知道我不曉得的事,也在思考應該要問誰才能知道,於是我拿著一個小本子,一面向客人打招呼,說「我是聯絡過你的○○姐姐」,然後查看一下對方的臉。後來我發現自己竟然光看對方的表情,就能知道這個人跟弟弟熟不熟了。

小敏 我不知道哥哥的內心狀態,我們沒有住在一起,一個月才見一兩次,平常也很少聯絡。我記得哥哥離世前一個月,我們週末有見面,當時哥哥似乎處於極度煩躁和敏感的狀態,我也覺得還是別惹他比較好,因此一直躲在自己房間裡。我對哥哥了解的太少,反而是哥哥死後,透過他的手機和部落格上的文字,我才知道哥哥臨死前是處於這種狀態,我其實是因為想找出哥哥選擇死亡的原因才會那樣做,但我現在已經搞不太懂了。

哥哥死前一天的確出了點意外,他發生了車禍,但我和媽媽正在旅行,所以是在旅行中接到哥哥的電話。哥哥打來只說是因為疲勞駕駛打了瞌睡,結果睜開眼睛一看,發現自己竟然撞上了堤防。媽媽似乎對哥哥說「沒有發生太大的傷亡,真是太好了。」但哥哥的遺書裡卻寫著:「睜開眼睛一看,發生了車禍,我那時領悟到,自己並沒有想要活下去的意志。」他是故意撞堤防的嗎?還是不是故意的?當時我腦中湧上各種想法,甚至還想著如果當時是發生車禍,也許哥哥就不會死了。

我不知道哥哥死前的心情是什麼,也問了在葬禮上見到的哥哥的朋友,但他們都說不知道,也都回了我類似的話。在哥哥過世前幾天一起喝酒的朋友也說:「雖然我知道他很累,但沒想到是這種程度。」不管是我、媽媽還是哥哥的朋友,全都說出一樣的話「沒想到會到這種程度」,所以我和媽媽才會去旅行。我想著:「哥哥知道自己會死嗎?」但總是不自覺想起哥哥其他的話,例如之前哥哥曾對媽媽說:「我只要活到三十歲,耶穌也是三十歲就死了」還有「我沒有勇氣死,所以不能死」之類的話,我卻忍不住想著:「哥哥為什麼要死?為什麼就這樣死了呢?」

小瑄 我看了妹妹的手機和筆電,其實不只是我,媽媽好像也看了。她的憂鬱症比我們想像得更嚴重,在重考三次的過程中非常痛苦,之前甚至試圖割腕自殺。現在回想起來,這並不是某一天突然發生的,只是雖然一直發生這樣的事,但我們都沒想到她真的會去死。

妹妹沒有留下遺書,我也覺得妹妹可能不知道自己真的會這樣死去,難道不是單純透過自殘來表達痛苦的心情而已嗎?我在臉書上找了一下,發現有類似這樣的自殘故事。我想著難道她只是以那種方式來表達痛苦,只是在懲罰自己嗎?可能站在她的立場上,那並不是突然,只是站在家人的立場上卻很突然,真的沒想到她這麼疲憊。

小晶 現在想想,好像出現了很多徵兆,但當時根本沒想到這會是自殺的徵兆。姐姐去世前三個月左右,因為心裡實在太難受了,所以去精神科掛號拿了藥,可是這時她和姐夫大吵了一架,結果一下就吃了好幾天份的藥,但她突然覺得非常害怕,所以自己打電話叫了救護車去醫院洗胃。

那件事發生過後一、兩個月,她只是平靜地對我說:「我那樣做只是因為覺得太累了。」那時候覺得她現在看起來好像還好,後來我才知道那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自殺警訊,就像剛才大家所說的那樣,「沒想到會那麼累」,這句話真的讓我很有同感。那麼明顯的徵兆,當時卻很容易忽略,真是很殘忍。

雖然我不是刻意去忽略,但我會一直想著「如果我當初再多做點什麼的話……」如果我有陪姐姐一起去醫院,或者多陪伴姐姐,或採取什麼行動的話,結果會有所不同嗎?儘管現在都已經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但我還是會忍不住這麼想。

自殺警告訊號是指自殺死亡者產生自殺的想法或出現自殺意圖的跡象,警告訊號的種類大致分為語言、行動、情緒等三種範疇。根據二○一九年心理解剖結果報告書顯示,百分之九十三點五的自殺死亡者在死亡前都有發出警告訊號,但實際上透過死亡前的警告訊號察覺到這種變化的情況卻只有百分之二十二點五,那麼事先察覺警告訊號的這些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最多人回答:「雖然很擔心,但並不覺得對方會真的自殺。」儘管心裡有點不安,但當時想的是「應該不會吧」。

心理解剖通常會超過兩個小時,分析遺族對眾多問題的回答後,就會得出大量資料,接著年末就會整理成其中的核心內容,寫成報導。當時的自殺預防政策努力強調自殺預防衛教,因此二○一六年的心理解剖結果中,對「自殺警告訊號」的結果成為這項政策的良好依據。

當時負責此項工作的事務官野心勃勃地拿出的報導題目是「他們發出了求助的訊號,但我們不知道」。大家被這個標題觸動,也開始去認識心理解剖,人們對該報導的反應非常熱烈,相關新聞也在各大網站首頁出現很久,連主要新聞頻道也都報導了「自殺警告訊號」。

接著,我們在全國進行了「想自殺的人一定會發出訊號,要仔細觀察那些訊號,詢問他們是否沒事,讓他們能及時得到適當的幫助」的教育座談。當時我只顧著高興我們分析的結果引起社會的關注,卻沒有想過自殺者遺族對報導有什麼樣的看法,直到接到了遺族們的抗議電話為止。

「因為那些報導,身邊的人好像都在看我,像在問我為什麼沒有發現那些訊號。本來光想到沒能阻止那人的死亡就已經很痛苦了,現在又出現這樣的報導,其他人會怎麼看待我呢?」接到他的電話後,我也讀了報導的相關留言,那裡也有一些與電話抗議類似的留言。

在心理解剖中,針對自殺警告訊號向遺族提問時,首先會問逝者在死前發生了什麼變化,大部分的遺族都會回答「沒有」或「不太清楚」,接著面談人員就會展示出面談協議附錄中的警告訊號目錄,再次詢問「這是自殺前容易看到的各種變化,請逐項閱讀,確認是否有與逝者符合的部分。」通常原本剛才回答沒有或不知道的人,在這裡也會選出幾項。

遺族通常會最認真確認睡眠及飲食變化、心理狀態的變化等問題。報導稱「想自殺的人中,約有九成四的人會發出警告訊號」,這句話是心理解剖的分析結果。但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身邊一些看起來完全不會想死的親友,用自殺警告訊號上的問題進行確認。對方可能時常說到死亡,偶爾也會抱怨身體不舒服,甚至還會說貶低自己的話,偶爾陷入無力感。

如果在與自己親近的某人身上,真的看到了所謂自殺警告訊號目錄中的變化,那我們會怎麼做呢?我能問對方是不是想自殺嗎?我們能否像每次都用自殺警告訊號來評斷後,積極努力尋求幫助呢?答案顯而易見,就像我所見過的大部分遺族一樣,只是覺得「應該不會那樣吧」,實際上很難真正付諸行動。

來諮商室的自殺者遺族常說:「在逝者死亡前,不曾感覺到任何變化,可是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一切都是警告訊號。」雖然這是個敏感話題,但實際上我並不認為所有的自殺都是百分之百能預防的。當然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守護寶貴的生命,但我們只是凡人,有無可避免的侷限性,更重要的是,對一個已經因某人自殺而失去對方的人說「原來早就有警告訊號了啊」這句話根本毫無意義,想自殺的人所處的世界,有無法被活人的邏輯解讀的地方。會選擇走向死亡的人,有時就像是被難以接近的堅韌布幕所籠罩,一旦進入那個世界,就是會把瑣碎小事當作支持自己決心的證據,成為決定自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