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HISTORY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 + 病榻上的龍
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那些你不知道的醫療外史
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那些外國名人的生老病死
歷史課本不能說的祕密:世界一流人物的暗黑病史
現代診間裡的古代病人

HISTORY

【類別最新出版】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交一個情義的宋朝朋友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國家領袖篇】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VLK1006)

類別: 歷史‧傳記>HISTORY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譚健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1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6頁
ISBN:978957135941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 + 病榻上的龍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出師未捷身先死
神機妙算諸葛亮竟不知自己的死期
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

姓名:諸葛亮
身分:蜀漢丞相
活動範圍:四川—甘肅—陜西
生存年代:西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五十三歲
諸葛亮,走下神壇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主要的業績是治理蜀國,北伐中原,為匡復漢室,嘔心瀝血,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是忠臣的模範、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是他的粉絲,看了下文之後,請千萬別生氣。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這些體現著臥龍先生超凡智慧的戰績和傳奇,全部不是真實的,有些是正史完全不存在的子虛烏有,有些是把別人的功勞移花接木到他身上。羅貫中作為三國民間故事的集大成者,用一部演義小說,既征服了世世代代的讀者,也有意無意地誤導了對偶像頂禮膜拜的人們。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作為軍事統帥,推演了令敵人望而卻步的「八陣圖」,還指導設計出可一次發射十箭的「連弩」、能極大提升後勤運輸的「木牛流馬」,確實才華橫溢,然而他的指揮才能到底如何呢?
「諸葛一生惟謹慎」是後人對他的客觀評價,六出祁山是小說家的杜撰。實際上,諸葛亮一共只領導了五次北伐,而且全部無功而返。蜀漢建興六年(西元二二八年)初,第一次北伐,大將魏延獻「子午奇計」,建議自領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諸葛亮以用兵太險為由棄之不用,錯失良機,仍舊採用四平八穩的進軍方針,最後用人不當,遭到街亭慘敗,飲恨撤兵。
同年冬,第二次北伐,捲土重來的諸葛亮率領大軍通過大散關,進入關中平原,以數萬兵力圍攻陳倉。但魏將僅以千餘守軍成功抵抗蜀軍二十多日。諸葛亮一籌莫展,損失慘重、糧食耗盡和魏軍援兵大舉反擊之際,不得不又一次飲恨撤兵。
西元二三四年,鍥而不捨的諸葛亮最後一次率大軍北伐,與魏國主帥司馬懿對峙於渭水兩岸。鑑於每次出兵都受糧秣不足的制約,且此番魏軍「堅壁拒守,以逸待勞」,諸葛亮決定分兵屯田,做打持久戰的準備。僵持數月之後,諸葛亮急於決戰,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無論如何都堅守不出。為誘使魏軍出戰,諸葛亮採用了各種方法進行挑釁,竟有點黔驢技窮的感覺,以至於想到激將法,遣使至魏軍,送上一些女裝來侮辱他們(孫盛《魏氏春秋》載:「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司馬懿卻專心防守,最終不為所動,他給弟弟的信中寫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劃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八月,心瘁力竭的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帳中,年僅五十三歲。蜀軍密不發喪,整軍後撤,他的宏圖大業終究化為泡影。
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世的統治者極力推崇,被黎民百姓景仰緬懷,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在行軍作戰上有著出神入化的造詣,因為歷史上比他高明的統帥非常多,如白起、李牧、韓信等輩,但他們的歷史地位和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盡瘁國事、忠心耿耿、清正廉明,這些人格操守和高風亮節,最終把無法神機妙算且軍事指揮缺乏靈活機動的諸葛亮,逐漸神化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不過平心而論,諸葛亮在治理國家、訓練軍隊,甚至研發新式武器方面,仍然是古代頂尖級的高手。
綜合分析,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流的政治家,但不是一流的軍事家。戰場上,他長於排兵布陣、練兵養卒,但短於權變奇謀。
話說回來,三國時期風流人物無數,司馬懿略顯大器晚成,在曹魏集團的創業階段似乎有點不起眼,直到曹操晚年才逐漸嶄露頭角。他絕不是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最出色、最聰明、最搶眼的角色,然而很可能是身體最健康的梟雄,曹魏集團的頭三代領導人都被他一一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以至於發展成尾大不掉的勢力,為晉朝取曹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年輕他兩歲的諸葛亮在與他的抗衡中被活活拖死,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一生活了七十二歲的司馬懿,絕對是那個時代的長壽明星。
如果諸葛亮再多活些歲月,也許歷史的走向會有所不同,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看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一向都是正確的。
那麼,為何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顯得穩如泰山、信心百倍呢?
司馬懿,神機妙算
兩軍對壘,殺氣騰騰。不過,古人起碼的禮尚往來得假惺惺地做一下,畢竟大家都是讀書人,都拜過孔夫子。
以下是史書記載的事件,絕非來自羅貫中的異想天開。
收到諸葛亮那套羞辱性的女人服飾之後,司馬懿強忍惱怒,笑咪咪地對蜀國使者說:「這套衣服真是精美絕倫啊!敝人穿上正合身呢!」
深信「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使者還是顯得誠惶誠恐,畢竟司馬懿的眼神透露出一絲凶狠和陰詐。他小心翼翼地說:「諸葛丞相希望大都督能在戰場上一展雄風。」
司馬懿聽罷,捋著大鬍子哈哈大笑道:「今日不談軍事,不談政事!敝人與諸葛先生只有國恨,沒有私仇,而且十分佩服先生的學識和風範。先生近來無恙吧?聽說先生工作得廢寢忘食,果有其事?」
使者慢慢進入了放鬆狀態,隨口嘆息道:「諸葛丞相夙興夜寐,日理萬機,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親自過問、親自審查。事無巨細,一概總攬不放,每天只能嚥下一點點飯食。我們都為他的健康揪心啊!」
司馬懿邊聽邊竊喜,重重回了一分厚禮,打發使者回去。望著渭水對岸蜀軍大營迎風飄揚的諸葛帥旗,他冷冷一笑,得意洋洋又狡黠地對眾將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從此,司馬懿對戰勝諸葛亮更是成竹在胸,對蜀軍的辱罵挑戰更是一笑置之。因為他知道時間可以讓對手迅速走向死亡,蜀軍的退卻指日可待,而魏國官兵可以毫髮無損。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這一次神機妙算的不是諸葛亮,而是他臨終前的最大對手。那位無意中透露國家一級機密的使者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疏忽大意會讓本已陷入窘態的蜀軍敗局早定。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諸葛亮,《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偉丈夫居然過勞而死,究竟得的是什麼疾病?
五丈原,風起星沉
在渭水邊那個名為五丈原的地方,諸葛亮終於一病不起了。星空暗淡,群鴉沙啞。
病榻上的諸葛亮一想到再也無法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時,不禁老淚縱橫。後主劉禪在成都聽說丞相病重,立刻派人前去探望。諸葛亮見到皇帝的使者,嘴角露出一絲難得的笑意,吃力地將軍國大事、身後繼承人問題等,向使者一一作了交代,又把自己死後如何退兵的安排詳細囑託給長史楊儀。說完這些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後,諸葛亮忽然大吼一聲,一大口鮮血嘔得滿身、滿地皆是,他累得喘不過氣,痛苦地閉上雙目,豆大的汗珠從額上、臉上傾盆而下,把被鮮血染紅的衣襟浸溼得通透。
許久,諸葛亮緩過神來,氣若游絲地繼續說道:「我死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務必求簡,依山造墳,墓穴只要能容納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讓我穿上平時的便服,千萬不要放任何陪葬品……」他的聲音愈說愈低,終於歸入一片寂靜……這就是諸葛亮生前的最後要求,他以實際行動兌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諾言。眾人想到丞相為匡復漢室操勞一生,臨終要求竟如此簡單,簡直與普通百姓無異,感動、悲痛不已,忍不住放聲痛哭。
從茫茫史海中,筆者根據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解找到些許線索,裡面正好有「亮糧盡勢窮,憂恚歐(嘔)血」的記載。
諸葛亮之死,難道會與嘔血不無關係?大口血,來自何方?
急怒攻心、吐血而亡是小說和戲劇中經常出現的情節,不過作家和導演們未必知道吐血也可以分門別類的,其中消化道出血經口腔吐出,就稱為「嘔血」。
嘔血的病因雖多,但主要的三大原因按發生率高低依次是: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出血,其他如胃癌、食道癌、食道炎、食道黏膜撕裂症等,相對少見。
儘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導致的嘔血比較多見,但這種疾病通常都和肝硬化有關,而肝硬化又是肝炎或肝癌的最後歸宿,此外經常酗酒也會引起肝硬化。我們從史書上無從得知諸葛亮曾患有肝病,而且他一生作風嚴謹、工作至上,且經常忙得連吃飯都顧不上,應該沒興趣也沒時間和美酒打交道。急性胃黏膜出血的凶險程度又不及消化性潰瘍,其他疾病的依據尚缺乏。
綜合來看,消化性潰瘍導致諸葛亮嘔血而死的可能性最大。這是一種現代人耳熟能詳又一知半解的疾病,今天的發病率仍相當高,而諸葛亮恰恰和現代人(尤其是職場上辛苦打拚的白領們)有著類似的困擾和易發因素。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破損的深度已超越了黏膜和肌肉層,這種程度明顯比一般糜爛更深。長期以來,醫學家認為這些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稱消化性潰瘍。本病絕大多數(九五%以上)位於胃或十二指腸,病發於胃稱為胃潰瘍(gastric ulcer),在十二指腸則稱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病情嚴重,尤其是潰瘍侵犯了大血管時,除了腹痛,嘔血也是會出現的。
或許潰瘍本就讓諸葛亮長期處於慢性內臟出血,繼而發生貧血狀態,當然他是不會知道病根在哪裡的,依舊忙碌地與司馬懿鬥智、鬥勇,在不斷的消耗中,體質必然日益衰弱,病情必然更趨惡化,以至於出現其他合併症,如嚴重感染等。在缺醫少藥的五丈原前線,這些狀況都把他推向死亡的邊緣。
又或許當獲悉司馬懿識破他的計策時,真的「急怒攻心」,潰瘍周邊的血管破潰大出血,大量鮮血從食管一湧而出,有些化為無情的血塊,從咽喉進入呼吸道,卡出了通氣的進出隘口,引起窒息身亡。
兩軍對壘,為何偏偏是諸葛亮而不是司馬懿患上潰瘍病呢?
近年研究發現,潰瘍的形成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存在有著密切的關係。藥物刺激、吸菸喝酒、過量飲用咖啡、生活緊張、壓力巨大、飲食不規律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患病因素,可以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一一糾正。
諸葛亮的時代,與中國完全隔絕的美洲印第安人可能正在燃燒菸草吞雲吐霧,與中國極少打交道的阿拉伯人祖先也許還沒有發現咖啡豆,中國人尚未染上抽菸的惡習,也尚未學會品味咖啡的情調。至於強烈刺激胃腸的西藥:阿斯匹靈、類固醇等,西方人還要等一千六百多年才發現。
前文談過,忙碌的諸葛先生幾乎不可能酗酒,況且那個年代,酒品的酒精濃度比較低,有限地喝也難以直接損傷消化系統。
因此,我們得從諸葛先生的作息、生活習慣,甚至工作態度上,探究他的發病原因。
大忙人,一病不起
為什麼原本用於消化食物的胃酸、胃蛋白?等消化液,會轉而盲目地攻擊、腐蝕主人的胃、十二指腸呢?
其實人體的臟器(包括上述消化器官)都有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的支配,與大腦和人的七情六欲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胃腸都是有感情、有情緒的器官,他們的活動狀態、分泌多寡都會隨「心」而動,並非設好程式、一成不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與軸心國鏖戰正酣,美國自從插手二戰之後,再也無法置身事外,在強敵日本與德國面前,美國人面臨著立國以來最大的挑戰乃至生存的危機。此時的醫學調查卻發現,一些城市和軍隊內,罹患消化性潰瘍病患的人數顯著上升,說明精神因素在此病的發生上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當人存在緊張、恐懼、抑鬱、憤怒、痛苦、憂慮等負面情緒時,胃液分泌就會增多,胃酸繼而升高,而胃黏膜抵禦胃酸侵蝕的能力卻下降,容易引起胃及十二指腸的糜爛,進而發展至潰瘍。
飲食不規律的人由於進餐時間、進餐量都處於紊亂狀態,食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不定時,因此胃腸道的消化液分泌也被動地不定時發生,由此造成了胃腸黏膜受到密集而過量的消化液刺激,對潰瘍的誘發至關緊要。
至於那些性格內向、壓抑、易緊張、好克制的人,遇到壓力時不易排解,卻更依靠吸菸、喝酒來舒緩情緒,就更易出問題了。
讓我們仔細看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患上消化性潰瘍,繼而嘔血而逝的吧!
適當的壓力可以催人奮進,有所建樹,但過度的則會把人壓垮。諸葛亮不僅一人肩負著建設、保衛蜀漢政權的重任,還承擔著先主劉備白帝托孤、復興漢朝的囑託。龐統、法正等政才先後離世,關羽、張飛等大將也死於非命,蜀漢人才青黃不接,而後主劉禪卻是個無遠見、無經驗、無責任心的「三無人員」,可想而知,整個蜀漢好像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苦苦支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前出師表〉)可憐的蜀漢是三國中人口最少、面積最小、實力最弱的一方,諸葛亮憑著這一點家底,加上過人的才幹和努力,慘淡經營,維持局面。獨木難支,蜀漢終究一天天地消耗著有限的生命,而諸葛亮也一天天地在沉重壓力的碾壓之下,慢慢患上消化性潰瘍。
焦慮、煩躁、憂鬱等不良情緒,時時刻刻在折磨著「志存高遠」的諸葛亮。在關羽失荊州、劉備敗猇亭之前,蜀漢的發展還算蒸蒸日上:聯東吳、敗曹操、借荊州、取西川、占漢中。這一時期,諸葛亮的心情應該是開朗、愉快的。然而自從劉備兵敗病亡之後,蜀漢精銳喪盡、人心惶惶,魏吳虎視眈眈,南方伺機叛亂,身為蜀漢實際掌權者的諸葛亮,其心情可想而知。隨後,他連續發動五次北伐,戰爭曠日持久,雖與曹魏在局部戰場上互有勝負,但總體上無法取得戰略優勢,他「隆中對」的宏偉藍圖並未實現。魏國依舊兵精糧足,雄踞北方,蜀漢則已精疲力盡。這些挫折沉浸在小說情節中的後人是很難察覺到。無數個孤獨、寂寞,甚至無助的夜晚,諸葛亮必定是長嗟短嘆、愁眉不展、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糾纏於這樣的心態,焉能不病?
諸葛亮的飲食肯定是不定時、不定量的,一言以蔽之:混亂而無規律。為什麼?因為他心情經常不好,因為工作實在太忙。試想一下,作為國家一把手,連「罰二十」這樣的小事,居然都事必躬親,那些事關成敗存亡的大政方針已把他逼迫得難以喘息了,再加上這些本來可以完全委任他人的瑣事,堆積形成一片吞沒的海洋,他還有活路嗎?不累得吐血才怪!
空扼腕,英雄末路
我們從史書上看到,司馬懿對諸葛亮有著清晰的認識,對他的優缺點瞭如指掌,甚至對他的心理揣摩都準確到位,顯得氣定神閒;但幾乎沒有看到諸葛亮對司馬懿進行過深刻的分析,雖然我們相信他的智商更高。為什麼?也是太忙、沒時間的緣故,已經累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哪有時間去「關心」司馬懿。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但我們不得不說,他在性格上過於自負,甚至有點剛愎自用、獨斷專橫,已超越了良性的自信,反而把他逼上了絕路。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作為國家最高級管理者,諸葛亮其實不懂管理。如果劉禪是蜀漢公司的董事長,諸葛亮就是總經理了,但這位總經理的管理學其實學得不怎麼好。
管理本質上就是透過別人來完成任務。在某個領域做得出色,充其量就是專家,但不是領導人。看高級管理者是否高明,不是看他做了什麼事,而看他用了什麼人。關鍵一點,就是學會如何授權。看看,劉邦文不如蕭何、張良,武不如韓信、英布,但他能用這些人打造出大漢江山。若大事小事攬於一身,想事事親為,做到滿分,簡直就是找死!如果有人問諸葛亮:「你手下有哪些能委以重任的人才?」也許他會說:「他們都不行,我都不放心,只有我才是最可靠的。」從大處看,諸葛亮這種對管理的認知,毀了劉備苦心打下的江山;從小處看,毀了他自己本來強壯偉岸的身軀。
這些性格和觀念因素,讓諸葛亮在壓抑、壓力和忙碌中,不斷惡性循環,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他一生的悲劇。
諸葛亮的事業到底有沒有做大、做久呢?中國河南大學有一位教授在媒體上說:這要看一個人能否首先做到四個「行」。
第一,自己要行。筆者歸結為個人能力。諸葛亮學富五車,的確不假,個人才華橫溢,也很讓人羨慕。不過,他們家世代為文官,他的軍事鑽研會有所欠缺,而且當時沒有專門的軍事院校。軍事指揮學畢竟和醫學一樣,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不是讀完幾本書就能成事的。歷史上許多傑出將領都是從小兵幹起,諸葛亮可沒有這樣的機遇,因此其文治功夫明顯優於戎事,實屬正常。這樣的人如果只擔當戰略家的角色,無需親臨指揮,配以周瑜、樂毅之類的大將,可能會取得更大成就(如張居正重用戚繼光、李成梁)。
第二,有人說你行。筆者歸結為歷史機遇。諸葛亮生活在亂世,恰逢不得志的劉備苦心經營身邊的人才隊伍。諸葛亮此時加入,算是捉住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日後的大展拳腳埋下伏筆。
第三,說你行的那個人,本身也要行。筆者歸結為活動平臺。劉備晚年對諸葛亮非常欣賞、倚重,這是人所共知,可惜劉備集團實力最弱、地盤最小、人才最少,諸葛亮要靠這一點點資本去競爭,確實有點勉為其難,何況魏國、吳國尚未衰落。
第四,自己身體要行。筆者歸結為體格素質。不須說,諸葛亮這方面是完全不及格的。
看了上述四點,不知道你是否對諸葛亮的認識加深了呢?一句話,悲劇式歷史人物,往往博得後人更多同情,甚至喜愛,項羽如此,諸葛孔明也如此。
如果諸葛亮活在現代,醫生會建議……
一、生活上要注意:消化性潰瘍屬於典型的心身疾病範疇,心理—社會因素對發病產生重要作用,因此保持樂觀的情緒、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緊張與勞累,均十分重要。
二、飲食上要注意:?細嚼慢嚥,避免急食;?有規律的定時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律;?飲食宜注意營養,但無需規定特殊食譜;?餐間避免零食,睡前不宜進食;?應戒菸酒,並避免咖啡、濃茶、濃肉湯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調味品或辛辣飲料;?飲食不過飽,以防止胃竇部的過度擴張而增加胃泌素—胃酸的分泌。
三、避免應用致潰瘍藥物,如:?水楊酸鹽及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如果因風溼病或類風溼病必須用上述藥物,應當盡量採用腸溶劑型或小劑量間斷應用,同時進行充分的抗酸治療和加強黏膜保護劑的應用。
四、檢查與治療:懷疑潰瘍者可行胃鏡檢查,並檢驗有無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倘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和潰瘍,可在醫師的指引下服用足量、足療程的殺菌藥物,同時進行抗酸、護胃治療。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