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春山出版

【類別最新出版】
例外狀態(重譯本)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


沒口之河(WT03026)
The Lost River

類別: 總經銷代理>春山出版
叢書系列:春山出版
作者:黃瀚嶢
       Han-Yau Huang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02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78626723600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三章〈巴拉草〉節選
  

沿著舊河道,最後可以走到溼地出海口的河灣邊。當我抵達時已是傍晚,發現這天的水確實退去了。曾經那彎新月形的湖沼僅留下幾星淺窪。上游一關水閘,知本溼地的水就會迅速下滲到土裡,留下暗色的輪廓,短暫形成鬆軟的泥灘。入秋的泥上,很快就會出現小小、三叉的爪印,因為過路的環頸?是沒有後趾的鳥。遠遠海岸林的樹上,島內遷徙的黃頭鷺同時停在一棵木麻黃上,像是開了一樹繁花。
  
往海的方向,夕陽尚在背上烘烤,我的影子因而延伸了十倍遠,直直投射到了泥灘上,剛好覆蓋住兩隻覓食的黃鶺鴒,雖然這是適合辨識色彩的順光角度,仍得用望遠鏡才能看清種類。就在此時,背上的溫熱感一下消失了,夕陽沒入中央山脈的剎那,原先帶著橘色調的沙岸瞬間沉靜下來,像有什麼東西悄無聲息地離去。我的影子也隨之消融進了泥灘裡。
  
這時才會聽到,原來四處都是鶺鴒輕盈的叫聲。牠們自左方,北側海岸林的方向,一波一波小小的影子,像跳動的音符,畫著圓滑的線條,此起彼落地形成一條鳴唱著的溪流,往右邊,南方的草原,輕響著波動而去。
  
秋過境的鶺鴒之河,一波波,一群群通過,每群都有上百隻,單音纖細的鳴唱綿延不絕,沿著潮線飛行——那是海浪力道的盡頭,沉積著無數的漂流木與雜物,再往內陸,就是匍匐的蔓荊與馬鞍藤群落。鶺鴒們一隻隻降落在這些掩蔽物之間。 我連續兩天,在夕陽中看著鶺鴒過境,第一天全是大花鷚和樹鷚,今天卻完全沒有鷚的影子,只有黃鶺鴒——年長的有鮮黃的胸腹,剛成年者腹部則近乎純白。牠們停在灘上,紛紛鼓起羽毛,彷彿因為終於抵達了休息站,因而放鬆下來;少數會忽然一個迴旋,彼此追逐,像一時興起的嬉鬧。但只要沙灘上來了新的一波鶺鴒,原本安頓下來的群體就會立刻起飛離開。 幾輛釣客的沙灘車路過,所有的鶺鴒就如同蜂群一樣往草原逃逸,但又密又長的草地似乎並不適於棲息,於是又整群折返,回到潮線上的雜物之間。天色漸暗,晚霞如火,彷彿海岸線淺眠時的夢境,夢裡鶺鴒催眠般的鳴唱不絕於耳,我在蒼茫中一時失神,再一留意,才發覺植叢間已空無一物。
  
抬頭,已經再沒有鶺鴒飛來。空中卻不知何時,聚集了大批的燕子,我竟到此刻才留意到,像是兩幕劇碼,完美無縫地銜接。
  
那些燕子,應該是準備集結南返的家燕。牠們夏天飛抵臺灣繁殖,城市騎樓下的各家各戶,都對此物候習以為常。依據各地鳥會的統計,臺灣每個縣市在夏秋之際,平均都存在超過十萬隻家燕,包含春末到訪的親鳥,也包含牠們哺育出的新生燕子。臺東市區有一個十字路口,在夏末某幾日的傍晚,據說都會固定出現大量的燕群,停棲在所有能駐足的立面,窗臺、屋簷、電線、水管……城市夜晚的燈下,有些燕子還持續捕食著附近趨光的昆蟲。但幾日後,牠們就會全部離去。我想,牠們應該就是集中到各處河口了吧。多虧臺灣人普遍對家燕友善,甚至視燕子為吉祥的象徵,往往會在騎樓的燕巢下協助清理雛鳥的排泄物,不然很難想像,燕子要如何在愈來愈現代化的城市間,繼續這古老的遷徙。
  
往郊區集結的燕子當中,許多都是新生的一代,從未經歷長距離飛行,於是燕群會在這些荒地上空進行多日的飛行操演,蔚成奇觀。臺北的華江橋、五股、關渡等溼地,入秋後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大規模群飛,賞燕甚至成為季節性的觀光活動。不過在地廣人稀的知本荒原上看著燕群,絕不會像在臺北那樣,彷彿急於宣洩某種過多情緒般,驚呼連連。在孤獨的曠野上,此刻只應靜默。
  
集結的燕子愈來愈多,隨著光線變暗,大概已達到上萬規模,像片黑雲,在溼地的草原上空,繞著大圈盤旋,聚散無常,但群體的動態似乎又保持著某種規律,在暮色中恍若一隻巨大的生物。或許此刻,所有附近的動物,也都同我一起仰望這個奇景。空中浩蕩的燕群沒有聲音,但當牠們兜了二十分鐘的圈子,終於落下,如同被荒原所吸納,龍捲風般沒入了大片銀合歡的灌叢中,發出了巨大的喧譁,久久不歇。我想像那是放學後唧唧喳喳的喧鬧宿舍,但是這嘩嘩的巨響,聽起來卻極類似海潮的聲音,我一度懷疑這聲浪,是否本來就源自海邊的浪濤,只是剛才所有感官都被燕群所吸引,因而略了。然而十幾分鐘後,原本浩大的喧譁卻逐漸消失,像退潮後的沙灘,留下零星的泡沫——最後甚至還聽見了蟋蟀的鳴叫。
  
那些黃鶺鴒,也在這片灌叢中一起喧鬧嗎?這些冬候鳥應該是疲憊的,不像燕子們精神抖擻,正要啟程。也許鶺鴒們仍然偏好沙灘植叢,因此全部集中到遠方的知本溪口去了,竟一隻都沒有留下來?
  
隔天傍晚,我想直接繞路前往溪口探勘,卻被又高又密的甜根子草叢阻住了去路,擔心草叢中會有鎖鏈蛇潛伏,只能折返。倒是在附近沙地上,發現一隻年輕黃鶺鴒的屍體,瘦瘦小小的,比想像中還要小,身體只有麻雀般大。鳥會的前輩看過照片告訴我,大概是脫水死的。原來終於抵達溼地,蓬鬆起羽毛的那些黃鶺鴒,其實是經歷了生死交關的一趟旅行後,如同水滲入沙地那樣的一次放鬆,有些個體就這樣隨著夕陽餘溫,一起沉睡在南國的泥灘上。
  
秋天,大概就是這麼降臨的。


  
對於溼地物種的調查者如我,白露之後,大概就進入了最需要留意的季節。因為候鳥與過境鳥的種類與數量,是行銷溼地至關重要的資料。其實臺東鳥會已經有了長期的調查名錄,上面充滿各種傳奇性的鳥種,例如不可思議的草鴞紀錄,不可思議的琵嘴鷸紀錄,令人羨豔的唐白鷺、灰腳秧雞、黑鸛、簑羽鶴、髮冠捲尾,簡直天花亂墜。到目前為止,上述種類我都未曾看過。不過為了配合地景的論述,我還是非常仔細地訪談鳥會前輩,到底是在哪一塊區域,哪一類地景,獲得這些神奇紀錄。我一一標注在地圖上,活靈活現地寫進評定書中,試圖呈現一個完美的,理型的,仍未被破壞的荒野。
  
對此我常暗自懷疑,尤其在一種環境史的視野中,溼地本來就只是個偶然。我觀察鳥類的地方,盡是木麻黃林、銀合歡灌叢、巴拉草沼澤。而我還得仔細尋找,哪裡還有農田排水——因為那可以標記為溼地上的另一處水體。
  
是我第一次獨自走進溼地調查,精神很差,記錄著一種接一種的外來植物,只覺得此地破敗不堪。然後遠遠的,有一隻猛禽的影子滑過低空。望遠鏡一對上,是隻黑白斑紋交錯,如太極圖案的鷂鷹——是隻雄性的,稀有的花澤鷂,隱隱約約還聽到了牠的鳴叫——接著,應著那聲鳴叫,竟又來了一隻。
  
牠們都降落在了椰子樹上。好像這些疏落殘破的人類遺跡,真的召喚了天使的降臨。
  
我想到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自敘,在羅馬的深秋,他坐在朱比特神廟遺址上沉思,忽然聽見遠方飄來神異性的鐘聲及晚禱,這個場景震撼了他,於是寫下了《羅馬帝國衰亡史》。對我而言,那對花澤鵟的降臨,就是這樣的一次靈性的啟發。
  
那觸及了某種,近乎完美的東西。
(未完)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