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論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

春山出版

【類別最新出版】
例外狀態(重譯本)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


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隨書附贈1672年英國水手繪製的臺澎示意圖)(WT05021)
Hidden Abilities Unlocked: Taiwan and the People of the East Asian Seas in the 17th Century

類別: 總經銷代理>春山出版
叢書系列:春山出版
作者:鄭維中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4日
定價:520 元
售價:41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471296662984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論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島嶼與陸岸(節錄)

島嶼本身經常坐落於人群想像中的界線之上,也是連結殊異陸岸的端點。島嶼人群的發展,深受與島群、與陸岸的海上連結網絡之影響。在種種島嶼歷史發展中,因連結網絡更迭而促發自然環境、人群組合與文化的劇烈變遷,所在多有。以長時段歷史眼光審視,同一島嶼既可能一度遺世獨立,亦可能一度為通衢大道,甚至有往復不斷變遷者。本章以實例解說島嶼歷史脈動的一般特性,並藉此思索,促動臺灣島歷史發生「超展開」的具體地理結構性因素。

【島嶼的「界限性」(boundedness)】

今日,小型島嶼往往被視為偏遠、欠缺發展的地區。相比之下,澳洲、爪哇島這樣的巨型島嶼,是人口聚集處與文明發展的中心地,也是政治、經濟、宗教勢力爭奪的焦點所在。甚至有人指出,被海洋所圍繞的歐亞大陸,其實也是一座巨島,即所謂的「歐亞世界島」。 而人們腦中籠統的世界圖像,雖然有海與陸的差別,但是這樣的差別卻無從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

每當我們搭機跨越大陸與海洋的時候,旅程中機艙螢幕常常忠實地標示出飛行航線附近的大城市。馮虛御風,在廣袤的大陸上空飛行,航線上往往是連綿不斷的大都市。這些地點在夜間分布於陰暗的大陸表面,燦若繁星,如同串連起來的閃耀島嶼。當代的世界是由客機航線連結的巨大浩瀚都市帶所構成。這樣的都市帶網絡,往往讓人忘記了真實地形的樣貌。概念上,人們也以航線與班次的密集程度,來衡量這些都市節點在世界圖景上的重要性。所以在印尼、菲律賓等島嶼萬千之國,一旦進入小型島嶼的機場,也意味著由大都市機場換搭體積較小、風險較大的客機,進入世界的邊緣之處。在縱橫交錯的客機網絡覆蓋之下,所跨越的空間是海洋、還是陸地,根本無關緊要。因此,現代人往往很難感知海路連結的意義。或者說,島嶼的特殊樣貌和海路的重要意義,並未進入當代一般人的生活意識中。 只有當長榮海運公司的巨型貨輪突然堵住了蘇伊士運河,此種非常罕見的意外發生時,一般民眾才能從股票漲跌,稍稍感受到海洋所承載的世界經濟脈動。

在日常生活中,島嶼意識經常是藉由地景才略微浮現輪廓。因為日常所見的島嶼地景(例如小琉球、雞籠嶼、龜山島),如同平原上高聳的尖塔、田野裡獨立的大樹一般,會成為透視畫面的消失點,也是公眾共享的地標。由於離島可見而不可及的特點,島嶼的「界限性」,很自然地被感知到。在東港溪畔眺望小琉球、在蘭陽平原遠眺龜山島、在基隆外海遠眺基隆嶼等,觀者都會自然感覺到離島的「界限」與臺灣島沿岸的「界限」。倘若要將島嶼由被現代生活所屏蔽的視野中找回,我們必須要從島嶼最直觀的特徵來探討,亦即島嶼的「界限性」。

即使島嶼的「界限」並不一定與人群之間的「界線」重合,但島嶼的「界限」往往仍是那些跨越不同人群的交界地帶。遠古以來,島嶼便常被當成越界之境,而產生特殊的人文生態與歷史樣貌。例如,在北海位於德國與荷蘭邊境的黑爾戈蘭島(Helgoland),此島面積僅約一平方公里,極為促狹,當地居民使用類似於荷蘭菲仕蘭地區的方言。這一千年之間,此島反覆為丹麥、德國、荷蘭的住民所爭奪,因其恰恰位於諸國邊界外不遠處,大陸社會邊緣人士易於抵達,在此一隔絕大陸勢力的隱蔽場所安身。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便是因嚮往德國統一的詩人法勒斯雷本(A. H. H. von Fallersleben, 1798-1874)被放逐此地,抒發感懷而作。法勒斯雷本之所以能安穩的創作,是因為黑爾戈蘭島雖地近德意志地區沿岸,當時卻隸屬於大不列顛王國,得以庇護為數不少、被日耳曼各封建王權政府所壓制的民族運動者。 儘管此島的主權所屬地位在歷史上數度更動,現在當地一千六百名居民之中,仍有五百人左右能夠使用本地方言「黑爾戈蘭語」(Halunder)。這是一個島嶼歷史與居民認同均曲折複雜的例子。

再舉一個古老島嶼為例,即位於法國諾曼第半島外海二十公里處的澤西島(Jersey)。此島夾處英法兩國之間的英吉利海峽,現在為英國女王直屬地。澤西島距離英國海岸足足有一百六十公里,歷史上本屬於法國,卻在法國諾曼第威廉公爵(即征服者威廉〔1028?-1087〕)一○六六年征服英格蘭,並轉化為英格蘭王室後,被夾帶成為英國領土。但要直到英法百年戰爭(一三三七至一四五三年)結束,英格蘭王室不再掌握法國土地上的領地,澤西島才真正在政治上與法國分離。 當英國的清教徒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發動政變,處死查理一世(1625-1649),短暫掌握政權時,澤西島卻仍支持天主教的遜位國王查理二世(1630-1685),並在他流亡期間提供庇護。為了感謝澤西島總督的鼎力相助,隨後繼位的詹姆士二世(1633-1701)將一大片美洲的土地贈與這位總督,並賜名該地為「新澤西(New Jersey)」。 然而直至十九世紀,澤西島上都還使用稱為「Jerriais(澤西語)」的一種諾曼第方言,並不使用英語。此外,澤西島不但是風帆時代溝通英法的中繼地,也是兩國跨洋船隊前往北美撈捕鱈魚以及新教徒前往北美殖民的啟航港。儘管是一座小島,澤西島卻仍成為英國歷史中幾個關鍵時刻的發生之地。這是島嶼歷史與周邊陸岸糾纏的另一個明顯例子。

即使「界限性」可以直觀感受,但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想像中,似乎少有視島嶼為「界限」的內涵。海上島嶼古稱為「山」,暗示於與大陸山脈的連繫。 因此對古代中國人來說,島嶼與其說是「界限」,還不如說是陸地世界的外緣。相較之下,在西洋古典傳統誕生的地中海世界,顯然無論是奧德賽的漂流,還是辛巴達的航海,故事情節的轉折都與他們在不同島嶼間的流轉,同時發生。人物境遇變化是隨島而動,「界限性」因而與命運轉向連繫在一起。前述黑爾戈蘭島、澤西島兩個奇特島嶼的歷史命運,以及西洋古典海洋文學傳統中情節與島嶼連動的思想理路,都使我們不得不進一步思索跟島嶼「界限性」一體兩面的另一特徵──「連結性」。

【島嶼的連結性(connections)】

從自然地理來看,島嶼常為海底火山山脈頂端露出水面之處。 想像從海底仰望,海平面如同雲海,而小島如同突出雲海以上的山岳頂峰。高聳的海底山峰,四周多為深水水域,吃水深的大船也得以停泊。倘若是溪口、河口,則多有沉積物大量堆疊於大陸棚上,不利於船隻近岸停靠。因此吃水較深的大船,在大陸、大島沙岸與河口邊緣擱淺之機率,遠較小島為高。諸如此類的海底地形、海流與沉積物的影響,主宰了風帆時代(十五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甚或更早時代的船隻往來。今日地圖上呈現的絕對距離,往往使人錯認島嶼與最近距離的陸地或島嶼間,必然關係較近,但由上節所說兩個海島的例子可知,島嶼其實常常連結著某個遠方的陸岸。島嶼的地名起源,也往往不必然來自與之距離最近的陸岸。許多英國小島名稱字尾是ey或ay,其實是維京人往來此地所遺留下的丹麥語字尾(意為「島」,例如前述的澤西島(Jersey)在丹麥語中的字義,是指一個叫作「澤」的小島),島名的語源已說明了其連結著丹麥而非英國的陸岸。

正如同維京人過去多沿著離岸島嶼移動,亞洲大陸沿岸周邊自古以來亦有這樣的人群交流。例如,在印度次大陸與日本列島間,即有共通的傳說。印度教色彩濃厚的羅摩衍那神話,經由海路向東流布至東南亞各處島嶼。羅摩衍那故事的主人翁,獲得猴王哈努曼協助,飛渡一處海峽,登陸楞伽島,繼而打倒島主──身上有十首、二十臂的暴君羅波那──救得被擄走的情人。此一劇情梗概,與日本童話桃太郎鬼島打鬼的故事,頗有類同。據說,羅摩衍那神話中所稱的楞伽島,即為今日的斯里蘭卡(Sri Lanka,因「楞伽」即Lanka)。而桃太郎所攻伐的鬼島,或許正來自於羅摩衍那神話當中楞伽島的形象。 在印度,這個故事反映了小島與陸岸(印度次大陸)的衝突。而在日本,則是大島與小島的衝突。我認為這和維京人跨海劫掠西歐、南歐陸岸各地的情況差別不大。在古代,小島居民水上移動能力較為優越,經常以離岸島嶼為基地,劫掠大島、大陸的居民。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