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Ⅰ工業革命後的歐洲

香港中和

【類別最新出版】
大灣的鄉愁
尋訪中國古村鎮
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新建築與流派(WHA1429)

類別: 總經銷代理>香港中和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童寯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28日
定價:490 元
售價:387 元(約79折)
開本:32開/精裝/296頁
ISBN:978988869457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Ⅰ工業革命後的歐洲



  Ⅰ工業革命後的歐洲

  西方建築由希臘羅馬到19世紀,經2000多年時間,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一般是按照時代、地區或民族決定建築式樣名稱的。它們由於受地理、氣候、宗教、社會和歷史根源種種影響,各自產生很多特點,以表達時代精神。施工手段則一貫依賴傳統材料與手工業方式。人們對此已習以為常,相沿形成有目共睹、經久而值得誇耀的一種文化。
  繼承18世紀工業革命1,19世紀社會出現新變化,思想的解放,價值觀念與科技創造發明,都達到前未曾有的速度與水平。人口突增,交通擴展,促使工商業高度發達,一直持續並加強到本世紀而迄無止境。為適應生活與生產需要,出現了各種新類型建築。由於缺乏歷史典型示範,只得創新。恰巧在19世紀中葉前後已經大量生產的鋼鐵水泥,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見的面貌。

1.水晶宮
  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用機器大量生產貨物,通過自由貿易政策,使產品行銷各地,迅即被稱為「全球車間」(WorkshopoftheWorld)。為進一步擴大世界貿易,1851年倫敦舉辦國際博覽會1,徵集各國工業產品,公開展覽。
  為此須籌建陳列大廳;但因開幕日期緊迫,不得不放棄傳統建築觀念而選用園師職業者帕克斯頓(JosephPaxton,
1803—1865)花房式「水晶宮」(CrystalPalace)應急方案(圖1、圖2)。這方案具有「新建築」1的一些特點如:全用預製構件,現場裝配(圖3);用陳列架長度(長24英尺的1/3即8英尺或2.4米)作模數,排列柱距;閉幕後全部拆卸在另一地點裝配復原。面積7.2萬平方米,而支柱截面面積總和只佔其千分之一,9個月全部完工。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人,當時還未具備接受水晶宮所表現的時代精神的條件,而只異口同聲讚揚這鐵架玻璃形成的廣闊透明空間,不辨內外,目極天際,莫測遠近的氣氛。這特色是任何傳統建築所達不到的境界。無人不欣賞這一奇觀。即遠在德國農村的屋壁,也懸掛水晶宮畫片。無怪歐洲大陸隨後相繼舉辦的博覽會,也幾乎不例外地採用鐵架玻璃做法以解決陳列廳問題。

2.拉斯金
  但也有人唱反調,如英國散文作家拉斯金(JohnRuskin,1819—1900)諷水晶宮不過是特大的花房。也有不從形式立論,而只根據所謂工程標準的計算方法否定水晶宮。當這座玻璃大廳設計方案公佈以後,就有預言家說水晶宮將會倒塌,理由是基礎不堅,無擋風措施,樑、柱之間連接欠穩固,構架缺乏剛性,又少斜撐等。但水晶宮終於完成使命,於1852年拆遷建於肯特郡新址塞登哈姆(Sydenham)又作為陳列廳後,1936年毀於火災。
  19世紀建築的復古形式特多,但理論家對舊形式的衝擊也不小,到世紀末已使藝術創作向何處去發生問題而面臨危機。固然19世紀20年代德國建築家辛克爾(KarlFriedrichSchinkel,1781—1841)曾做些簡化古典的嘗試,以適應時代思潮,但堪稱世界第一座新建築的,應是倫敦水晶宮,只是它在造型上和工程技術上尚未被重視甚至遭輕視。

3.森佩爾
  倫敦博覽會發起人之一並主持陳列佈置者科爾(HenryCole,1808—1882),作為美術圖案家也只醉心於工業產品如何結合藝術問題。獨有當時參與水晶宮建設工作的德國建築理論家森佩爾(GottfriedSemper,1803—1879),回到歐陸後把這座大廳作為建築介紹於公眾。

4.科爾
  科爾1847年創設「美術製品廠」(ArtManufacturers),目的是通過機製把產品藝術化。這就使他有資格作為創始博覽會一分子。倫敦博覽會展品都具有機械化大量生產而又兼仿古風格,但僅有舊時代式樣,而乏舊時代那麼一股生產熱情。千篇一律,呆板無味。

5.莫里斯
  對此,拉斯金和他的信徒詩人、藝術家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心焉憂之,決意提倡藝術化手工業產品,反對機器製造的產品,強調要古趣盎然,返璞歸真。兩人蔑視機械文明的狂熱程度以表演馬車沿鐵路與火車賽跑的倒撥時鐘鬧劇而達到頂點。他們對機器製造的仇視已上升到否定工業革命本身。莫里斯這被恩格斯斥為情感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聯盟」組織成員,由衷地主張為人民而屬於人民的藝術,用中古時代創作感情來生產19世紀工藝品。殊不料其結果只能把工藝美術與機器對立起來。在建築方面,他與拉斯金的熱愛高矗式不同;他的冷淡態度表現於當他21歲時初到一處「新高矗」派建築事務所工作不及一年就感乏味而離職。但對建築藝術他卻比業餘愛好者拉斯金有更獨到的了解。拉斯金只強調建築美觀一方面,他則把建築聯繫到社會以至政治的一切,而看得更遠些。他對周圍的折中古典建築感到失望,願主動示範;於是1859年婚後即?手在肯特郡興建自用理想家庭別墅,邀觀點相同建築家韋伯(PhilipWebb,1831—1915)設計(圖4);自己則?手佈置室內裝飾陳設。

6.紅屋
  住宅命名「紅屋」(RedHouse),紅磚紅瓦,以有別於傳統的石板瓦和灰白色石牆或粉面牆。

7.工藝美術運動
  莫里斯作為手工業熱心實踐家宣傳家,立即開始籌設裝飾藝術手工作坊,和一些「拉斐爾前期」(Pre-Raphaelite)畫派成員同伙合作,1862年開業,1865年遷倫敦經營,肇「工藝美術運動」(ArtsandCraftsMovement)的開始。「紅屋」不但外觀新穎,平面佈置也一反均衡對稱而只按功能要求做合理安排,打破傳統住宅面貌與佈局手法,在居住建築設計合理化上邁出一大步,比美國賴特(FrankLloydWright,1867—1959)的「有機建築」(見後)早30年。但「紅屋」究竟只能反對傳統,尚談不到樹立新時代風格,這還有待於下一步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以類似名稱開設學塾、舉辦展覽的事在英國繼續下去;主持人往往是建築家,頗能進一步發揚甚至修改莫里斯觀點,也有主張不反對機製工業品而爭取與機製品風格協調;同時也拒絕抄襲古舊樣式產品而力求創新,這就隱然為1926年出現的「工業美術設計」(IndustrialDesign)打下基礎。工藝美術運動信徒們在英國接連舉辦展覽直到1888年,同時也在比京布魯塞爾展出英國手工藝產品。布魯塞爾是當時先鋒畫家展覽作品的避風港。早在1881年就出現《新美術》週刊(L’ArtModerne),發行持續創紀錄30年之久。英國手工藝首次經由比利時為歐洲大陸創作思想開路。比利時是當時歐洲大陸工業最發達國家這一事實,也有助於使前進思潮與工藝美術理想的搶先實現。

8.二十人社
  《新美術》週刊成為集結比利時過激派畫家「二十人社」(LesXX)的號召動力,展開活動於1884—1893年間;到1894年始被「自由美術協會」(LaLibreEsthetique)所取代。先進人物通過展出莫里斯等人作品1,作為工藝美術運動渡入比利時的橋樑和提供新一代創作思想的源泉,然後擴展到巴黎與德國。

9.霍塔
1893年比京出現歐洲第一座新風格居住建築,突出地表達裝飾。這年霍塔(VictorHorta,1861—1947)設計都靈路一所住宅HotelTassel,首次打破古典束縛,盡量避免細長走廊,引進鋼鐵建築材料,外觀滿佈曲媚線條與柔和牆面。他的畢生傑作是1897年完成的布魯塞爾「人民宮」,整個立面都是鐵架玻璃窗。

10.新藝術運動
  這建築是「社會主義工人聯盟」(UnionofSocialistWorkers)辦公總部。霍塔是「新藝術」運動(ArtNouveau)創始人。新藝術是以裝飾為重點的個人浪漫主義藝術,兼與工藝美術運動同受高矗派影響,在當時起承前啟後作用,又稱「二十人社風格派」。「二十人社」首腦毛斯(OctaveMaus)是新藝術運動中堅分子。和莫里斯一樣,也把自然界花木之類作為圖案素材。活動時期始自1887年,持續到19世紀末再延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美國1851年參加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傢具陳設與各樣工具,首次使歐洲接觸美國產品。觀眾無不讚揚美洲大陸帶來的簡潔明了的造型,既無浮飾而又適用,其前途必然會發展為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對歐洲來說是難得的啟示。

11.芝加哥學派
  在建築領域,作為美國最早建築流派「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則也較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早14年出現。芝加哥學派作為首次一夥商業建築設計者,在新生風格尤其在高層建築造型與結構方式所達到的成就與世界性影響,更是新藝術運動所難與比擬。1837年芝加哥設市以後,人口逐漸增加到30萬,房屋建設只有採用應急捷便的「編籃式」同木屋做法。木屋易遭火焚。1871年大火,燒毀市區面積8平方公里。1880年起全力進行重建,隨之企業管理大量伸張,城市地價上漲,人口愈益密集。作為對策,投資人採用高層建築方式以無限增加出租面積。恰在這時就湧現一批迎合投資人意圖的建築家。受到編籃式木架的啟發,他們使高層結構依附鋼鐵框架,鉚接樑柱。當然升降機也必不可少。芝加哥學派出名最早的詹尼(WilliamLeBaronJenney,1832—1907)於1879年設計萊特爾7層棧房(LeiterBuilding)。

12.詹尼
  外圍用磚墩,內部用生鐵支柱,立面由牆墩與橫樑構成一系列方框,每框內裝三扇吊窗,是後來演變成為「芝加哥窗」的原型。1885年他完成「家庭保險公司」10層辦公樓,標志芝加哥學派真正開始,是第一座鋼鐵框架結構,用生鐵柱、熟鐵樑和鋼樑。詹尼1890年又設計當時最高鋼框架16層曼哈頓辦公樓。他的事務所培養出許多芝加哥學派有名人物,如伯納姆(DanielH.Burnham,1846—1912)、魯特(JohnWellbornRoot,1850—1891)以及沙利文(LouisH.Sullivan,1856—1924)等。

13.沙利文
  芝加哥學派中堅人物沙利文1881年與艾德勒(DankmarAdler,1844—1900)合伙,5年後以設計「會堂大廈」(AuditoriumBuilding)而初顯身手。這空前大體形建築包括旅館、辦公用室、劇院3部分;4000餘座觀眾廳音響效果的完美是比現代聲學早40年達到的。處理這座首次出現的高層多功能「復體大廈」(Megastructure)引起處理臨街面貌問題。通過仿效芝加哥學派「先知」理查森(HenryH.Richardson,1838—1886)1885年設計的芝加哥「馬歇爾斐爾德」批發商店立面造型得到解決,即從內部分散中謀求外觀的統一。沙利文具有超群設計才華,又有一套哲學理論,尤其在高層建築造型上有他的三段法,即基座部分和最高的出檐閣樓,以及它們之間的很多標準層,用不同形式處理。標準層佔立面高度的比重特別大,應直截了當突出其垂直特點,加強邊墩。這手法流傳很廣而且很久。沙利文時代認為裝飾是建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他自己作品為突出代表;在這點上,他和同時代的歐洲新藝術學派建築家沒甚麼不同。

14.有機建築
  1900年他提出「有機建築」(OrganicArchitecture)論點,即整體與細部、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結合,應如緊握十指抓住實體一樣;當然,還要考慮當時社會和技術因素。他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是「形式服從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他的代表作有1890年建成的聖路易市9層「維因賴特」辦公樓(WainwrightBuilding),5年後建成的布法羅城13層「保證大廈」(GuarantyBuilding)(圖7,現被列為名跡保存),以及1900年前後陸續擴充的芝加哥12層卡爾森百貨樓(Carson,PirieScott)(圖8),其中「保證大廈」是他實踐自己提出的三段法立面典型之一。但到卡爾森百貨樓的立面,顯得更靈活,不再見?條而是格子。從這3座每隔5年的作品立面的轉變,可以看出他設計思想是隨時代演進的;頂峰以「卡爾森」的簡潔明確面貌作最高標準,也最能忠實地表達框架結構立面章法。

  芝加哥高層建築也有不用框架而用承重牆結構,這座實例是1889年魯特設計的「蒙納德諾」辦公樓(MonadnockBuilding)(圖9)。內部全用生鐵支柱熟鐵橫樑。「磚盒」外觀無任何裝飾;16層高的磚砌承重外牆雖然使開窗面積受到限制,但立面構圖看來還比較輕靈。魯特不但有藝術創作才能,在工程計算方面也由他指導。承重牆底層牆身厚72英吋(1.83米),為防止沉陷最多到0.20米的結構計算,由於牆腳面積偏小以致完工後由1891年到1963年間下沉共0.51米,但幸虧是均勻沉陷。1963年重修一次,迄今仍在為租戶使用。作為最早解決高層辦公樓設計的芝加哥學派,既創用沉箱式基礎以適應土質,樹立高層建築早期造型風格,又給後來旅館公寓建築設計留下楷模,在技術、藝術上謀求有機合理的統一,這是對美國以至全世界最寶貴貢獻。

  1893年芝加哥舉辦哥倫布博覽會。展覽建築除沙利文設計的交通館,全都由東部如紐約的諸建築家的折中主義作風所控制;影響所及,使社會的愛好突然轉向古色古香的羅馬檐柱、板條石膏粉刷假古典。芝加哥學派末日到來了,甚至被譏笑為落後一夥。沙利文慨歎說,「芝加哥博覽會造成的災難,將延續半世紀!」但他在預言黑暗時,卻忘記他的門徒、芝加哥學派賴特這顆明星在以後半世紀中振衰起敝作用,從
1910年就被歐洲人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