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香港中和

【類別最新出版】
大灣的鄉愁
尋訪中國古村鎮
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尋鄉中國:林登的故事(WHA1566)
ONE VILLAGE AT ATIME

類別: 總經銷代理>香港中和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林登
       Brian Linden
譯者:辛露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定價:620 元
售價:4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988869492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藝術的功能在於更新人的感知。
我們對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
作家喚醒熟悉的場景,
彷彿施了魔法,我們從中看到新的意義。
──阿娜伊斯.寧

2004年10月底的一天,天空飄著雨夾雪,我們全家離開威斯康星州的多爾縣,計劃先乘通勤飛機趕往芝加哥,再轉乘長途客機飛往北京。母親開車送我們去麥迪遜,淚水一直在她眼中打轉。我們在機場緊緊相擁,將七個沉重的旅行袋搬上三輛行李車,裡面裝滿了兩個兒子在家學習一年所需的教材。

20個小時後,北京機場的到達大廳外,「的哥」們早已「虎視眈眈」地等待?前往市中心的乘客。他們對我們這個飛越重洋的外國家庭尤其感興趣,賣力地將我們的一堆行李排列整齊。我不願意討價還價,直接同意了「的哥」的第一個報價,這讓我的妻子瑾妮很不高興。到酒店後,小男子漢們依然神經緊繃,我便帶他們去了一家充滿回憶的百貨公司—老友誼商店,並請他們在附近一家萬聖節主題的必勝客吃了晚餐。一名裝扮成蜘蛛俠的年輕侍者招待了我們,把我們帶到一處由「海盜」和「米妮老鼠」服務的餐位。「哇,爸爸,中國跟美國一樣!」我的小兒子布萊斯(林源)說。小布萊斯(林源)當時並不知道,直到他和哥哥沙恩(林峰)第二年回美國探親,他都沒能再吃上西餐。瑾妮和我則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的一切。搬到中國對我們倆來說就像回家—從1984年開始,我們在中國學習和工作了4年,然後回美國工作了15年—儘管對第二故鄉充滿深情,擺在我們面前的卻不是一條陽關大道。

我們希望在中國創造一種全新的事物:一個可以真正成為文化和知識交流載體的文化中心,一處阿卡迪亞式的靜修之所,能夠讓中外遊客超越同質化的城市旅遊體驗,沉浸在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之中。我們希望與當地人民一起,共建一種文化自豪感。我們充滿理想主義的信念與激情,這或許有些天真。在搬到中國之前,我們還無法向家人和朋友清晰地描繪這幅願景,自己也不確定具體的細節。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我們為尋找第一個落腳點探訪過許多村落。旅途中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撫養兩個孩子,在中國中部的稻田裡,在絲綢之路的沙漠中,在雪域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上。

我們上一回長駐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自那之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進步。這一切體現在數字上是驚人的。從2000年到2010年,有超過90萬座村莊消失。從2008年到2010年,中國建築商使用的水泥量比美國整個20世紀還要多。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0%,而如今這個比例已下降至不足40%,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這些變化中,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了旅遊業,國內遊客開始熱情地四處探索。為爭奪遊客資源,各旅遊景區之間的競爭日益升溫,各省、市、縣的旅遊財政收入攀比也日趨激烈。熱門風景名勝區迅速發展,很快就難以容納所有興致勃勃的遊客。遊人排起長隊,垃圾逐漸堆積,更不用說無處不在的臨時收費設施。 我和瑾妮意識到,一味發展經濟帶來了一些代價,比如文化傳統的消失、社會隔閡的加劇,以及環境的日益惡化。西方建築師所設計的千奇百怪的建築,正不斷改變?許多古城延續千年的文化內核。設計越是浮華,對城市規劃者就越有吸引力。中國成了建築師們的實驗場,不管他們的計劃是否適合當地環境。在飛速奔向繁榮的過程中,中國也冒?摧毀自身特色的風險。 我們希望建立一種以尊重當地居民為本的新模式,尊重我們所處地區的文化和社會資源,並確保旅遊業能夠惠及當地社區。我們決定,客棧必須以社區營造為重心。我們實踐的成果就是「喜林苑」,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的喜洲鎮,植被繁茂的蒼山腳下。「喜林苑」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它還讓遊客重新關注鄉村居民與鄉土文化。我們的鄉鄰們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不必成為「工具」來迎合變化無常的消費者需求。

為實現這一願景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隨?早期的奮鬥逐漸獲得成功,我經常發現自己在為中國辯護,以對抗西方不友好的聲音。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未到訪過中國,卻對中國把持經濟主導地位十分擔憂,同時僅憑某些缺失背景和細節的新聞報道就否定整個國家。雖然我不是中國的辯護人,但我並不認同現代美國政治和新文化中的許多觀點,特別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態度。中美兩國的每日新聞經常演變成相互批評和一地雞毛的謾罵。我認為,在喧囂的媒體鬧劇中再增加一個不同聲音沒有任何益處。相反,我想要創造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而不是僅用擴音器向家鄉的同胞們宣傳。我希望重塑民間外交關係,使兩國人民之間的聯繫超越官方大使館的專屬權限,並為這個經常被西方誤解的國家提供新的詮釋。

正是這樣的願望使我回到中國,同時也繼續激勵我在這裡的實踐。
這就是我現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我的第二故鄉—中國故事的原因。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