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譯序
附錄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伴奏者/黑疵(AA0027)
L' Accompagnatrice et Le Mal Noir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妮娜.貝蓓洛娃
       Nina Berberova
譯者:徐錦成、嚴慧瑩、華昌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14日
定價:160 元
售價:12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98頁
ISBN:95713149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譯序附錄



  譯序

遲到的小說家——妮娜.貝蓓洛娃及其作品

.徐錦成

並非光就台灣讀者而言,事實上,對整個世界文壇來說,妮娜.貝蓓洛娃(Nina Berberova, 1901~1993)都堪稱「遲到的小說家」。

妮娜.貝蓓洛娃的成名歷程是饒富趣味的。她的文學心路源起甚早,年輕時(1920、30年代)就曾以俄文出版過詩集、小說集,但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85年,她的一本「少作」《伴奏者》以法文版再度問世,才「一夕成名」,從法國一路「紅」回她當時定居的美國,乃至於她的故鄉——俄國。當時她已高齡八十四,從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的俄國文學教席上退休也已十四年,突如其來的名聲,根本是這位早已停筆的老人始料未及的。

要談妮娜.貝蓓洛娃,就不能不提法國的Actes Sud出版社。這家出版社是「發現」這位大師的最大功臣。自1985年《伴奏者》使妮娜.貝蓓洛娃一炮而紅之後,Actes Sud便開始有系統地出版一系列妮娜.貝蓓洛娃的作品,至1993年年底,數量已高達二十部,包括小說、傳記、自傳、報導文學等各種文類。可以預期的,往後還將會有其他作品陸續「出土」。

一般評論家都肯定妮娜.貝蓓洛娃是「流亡小老百姓的代言人」,但這樣的讚譽其實並無法涵蓋妮娜.貝蓓洛娃的藝術層面。她的作品所關心的,是人類共通的課題:愛的追尋、背叛的誘惑、人性尊嚴的堅持,以及命運的荒誕——那是她最拿手的。而即使說的是「移民」與「流亡」的故事,妮娜.貝蓓洛娃的文學也從來不是吶喊式的。妮娜.貝蓓洛娃本人於二十來歲時出走俄國,自己也是流亡知識分子,物傷其類,按理說下筆絕不能無動於衷,可怪的,她的筆鋒硬是從來不帶絲毫火氣,夠酷! 20 世紀寫「移民」與「流亡」的小說家多矣,妮娜.貝蓓洛娃之所以重要,自有她獨到之處。

本書所收錄的兩個中篇,皆從法文轉譯。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妮娜.貝蓓洛娃精通法文(她的部分作品甚至直接以法文寫成),因此,她所有作品的法文翻譯,皆經過她本人親自校訂,與俄文原著具有同等的準確性。

《伴奏者》寫於1934年,是妮娜.貝蓓洛娃較早期的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文中三位主角(索呢琪卡、瑪麗亞.妮可拉耶芙娜、帕威爾.費多羅維奇)生命中各有缺憾,三人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逃不開命運的擺布。小說形式的緣故(這是一本回憶錄),通篇不時有大塊大塊的內心獨白。作者的細膩心思,有待讀者細細咀嚼。這部小說曾在1992年由法國導演克勞德.米勒(Claude Miller)搬上銀幕,在法國獲得極大的回響,女主角即是以「夜夜夜狂」一鳴驚人的荷曼.波琳傑(Romane Bohringer)。「伴奏者」是荷曼.波琳傑所主演的第二部作品,而短短幾年之間,她已成為法國影壇最閃亮耀眼的一顆新星。這部片子在台灣並未上映,但該片的影碟、錄影帶早已在法國出版,有心的讀者應不難找到。

《黑疵》寫於1959年,筆法更為老練。故事藉著主人翁一副有黑疵的耳墜子緩緩開展。自然得像呼吸般的敘事腔調,卻造就了十足的小說張力。不但對流亡的小知識分子有鮮活的描繪,對於當時俄國移民的生活的無奈,更有十分具體的刻劃。

以小說聞名的妮娜.貝蓓洛娃,其他文類的表現亦十分可觀,她也寫詩、寫報導文學、寫傳記、自傳等。她對音樂的修養極深,所寫的兩部俄國音樂家的傳記——《柴可夫斯基》、《鮑羅定》——都獲得極高的評價。而她的自傳《重點是我劃的》的法譯本,更曾贏得1990年法國「古登勃文學獎」(Le Gutenberg)年度最佳文獻獎。

這位質量均甚可觀的大師作家,作品早已被翻成二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如今中譯本終於問世,雖稍嫌晚,但仍應是讀者的一大幸事。


妮娜.貝蓓洛娃,1901年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二十一歲出走俄國。曾在法國待過二十五年。(法國《費加洛報》在她身後遺憾地表示:「法國是個不知將她挽留的國度。」)1950年赴美(自稱是「第二度的流亡」),入美國籍,在普林斯敦大學講授俄國文學直到退休。1985年,《伴奏者》的法譯本造成空前轟動,評論家將她與屠格涅夫、契訶夫等大師相提並論。1993年9月26日,以九十二歲高齡逝世於美國費城。她許多曾經被遺忘的作品陸續被發現,她的文學聲望仍持續上昇,而全世界讀者對這位「遲到的小說家」的興趣也正方興未艾。

 
譯序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