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故事情節年表
譯後記

作 者 作 品

咆哮山莊(精裝版)

藍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洗大象的女人
老虎的妻子(暢銷新版)
直到黑夜盡頭
直到黑夜盡頭(作者親簽版)
天堂


咆哮山莊(AI0019)
Wuthering Heights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藍小說
叢書系列:藍小說
作者:艾蜜莉.勃朗特
       Emily Jane Bronte
譯者:楊苡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2月06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1916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故事情節年表譯後記



  譯後記

《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的作者是英國 19 世紀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30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應該說,她原先是個詩人,寫過一些極為深沉的抒情詩,包括敘事詩相短詩,有的已被選入英國 19 世紀及20世紀中22位第一流的詩人詩選內。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咆哮山莊》卻奠定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她與姊姊《簡愛》(Jane Eyre)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和她們的小妹妹——《愛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的作者安.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號稱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國 19 世紀文壇上煥發異彩。特別是《簡愛》和《咆哮山莊》,猶如一對顆粒不大卻光彩奪目的貓眼寶石,世人在瀏覽 19 世紀英國文學遺產時,不能不駕異地發現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顆更是如此令人留戀讚嘆,人們不禁惋惜這一位才華洋溢的姑娘,如果不是過早地逝世,將會留下多少璀璨篇章來養育讀者的心靈!

艾蜜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代。資本主義正急速地發展並越來越暴露它內在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鬥爭和工人運動採取高壓手段:如1819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有所反映。我們的女作家艾蜜莉.勃朗特就是誕生在這樣混亂的年代!她生在一個牧師家庭裏,父親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個愛爾蘭教士,1812年娶英國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瑪麗亞.勃蘭威爾為妻,膝下六個兒女。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綠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蜜莉(1818)和安(1820)。後面四個都生在位於約克郡曠野的桑頓村,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區任牧師職。1820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在曠野的一處偏僻角落安了家。她們三姊妹就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1827年她們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郡來照顧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入寄宿學校讀書。由於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罹患肺結核夭折,夏綠帶與艾蜜莉倖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寂寞的時光。夏綠蒂和勃蘭威爾以想像的安格里阿王朝為中心來為小說,而艾蜜莉和小妹安則創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太平洋島嶼來杜撰故事。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艾蜜莉經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見了城鎮中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蜜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心政治。三姊妹常常閱寬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議論政治,這當然是受了她們父親的影害。佩特里克.勃朗特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早年反對過路德運動,後來也幫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蜜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鬥爭。這就為《咆哮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經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歷受艱辛挫折。夏綠蒂曾打算她們自己開設一所私塾,她和艾蜜莉因此到布魯塞爾學習了一年,後因夏綠蒂失戀而離開。1846年她們自己籌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詩集,卻只賣掉兩本。1847年,她們三姊妹的三本小說終於出版,然而只有《簡愛》獲得成功,得到了重視。《咆哮山莊》的出版並不為當時讀者所接受,甚至她自己的姊姊夏綠蒂也無法理解艾蜜莉的思想。

1848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於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於9月死去,雖然這位家中的暴君之死對於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綠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蜜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12月艾蜜莉終於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也於第二年5月相繼死去 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只有夏綠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嘆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於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絕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威長起來……

1837年5月17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勉強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掙扎和源於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1837年8月


在英國 19 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的著名傳記(夏綠蒂.勃朗特傳)(Life of Charlotte Bronte)裏,有一段關於艾蜜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12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的穿戴梳洗,不時地暫停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完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僕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著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綠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蜜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氣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大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綠蒂的書簡中記下了不少在艾蜜莉去世後她的哀傷與感觸的文字,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艾蜜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此。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弔艾蜜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以比擬的。

可以說,她這部唯一留下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人們心靈也正因如此。

關於《咆哮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 19 世紀西歐文學,必會涉及該書的採討。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如: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在1916年就寫過「《簡愛》與《咆哮山莊》」一文。她將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她寫道:

當夏綠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已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咆哮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蜜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衝動並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透過她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德.凱特爾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 19 世紀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咆哮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說:「《咆哮山莊》以藝術的想像形式表達了 19 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類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衝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奮鬥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重要部分。《咆哮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因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而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創作家毛姆,在1948年應美國《在西洋》雜誌請求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學十部最佳小說時,他選了英國小說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咆哮山莊》,他在長文中最後寫道: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咆哮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列那些偉大給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昏暗、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憾憾,他們摒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總之,《咆哮山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也被譽之為「最奇特的小說」。但是正如阿諾德.凱特爾所說:「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一種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體上和精神上被這同一社會(指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的條件與社會關係貶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斯克利夫後來的確不再是個被剝削者,然而也的確因為他採用了統治階級的標準(以一種甚至使統治階級本身也害怕的殘酷無情的方式),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對凱瑟琳的愛情中所暗含的人性價值也消失無遺了。在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關係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類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透過被壓迫的積極反抗才能實現。」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的社會悲劇就在於凱瑟琳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卻幻想藉她所羨慕的林頓家的富有來「幫助希斯克利夫高昇」,使她哥哥「無權過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從後來希斯克利夫再度出現時,林頓建議讓他坐在廚房而不必請到客廳裡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就鑄成了大錯,她陷入自己親手編織的羅網。而在她已經答應嫁給林頓後分明還說:

「在這個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而且我從一開始就注意並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而他還留下來,我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而他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於我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我不會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對林頓的愛像是樹林中的葉子:我完全曉得,在冬天變化樹木的時候,時光便會變化葉子。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恰似地下的恆久不變的岩石,雖然看起來它給你的愉快並不多,可是這點愉快卻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遠永遠地在我心裡……」而這樣她竟背叛了她最愛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那麼她就只能在自己編織的羅網中掙扎死去,死去以前,希斯克利夫悲憤地責備她:「你為什麼欺騙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慘、恥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給的一切打擊和痛苦都不能分開我們,而你,卻出於你自已的心意,這樣做了。」又說:「我愛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麼能夠饒恕他?」這就導致了希斯克利夫的悲劇——不惜用殘酷手段來進行報復。他被私有制社會所摒棄,卻仍舊用私有制社會的手段來進行反抗。他沒有財產,卻掠奪了財產,自己成了莊園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貶低、辱罵,被人降到一個鄉巴佬的僕人地位,若干年後他又反過來以其人之道向其子進行報復,結果他的勝利必然等於他自己精神上的失敗。當他發現林頓的女兒(也就是凱瑟琳的女兒)和辛德雷的兒子(也就是凱瑟琳的侄子)兩人的眼睛完全和凱瑟琳生前一模一樣時,當他發現哈里頓(辛德雷之子)彷彿就是他青春的化身時,他再也不抬起手來打他們了。他自己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結局」,他已不想報復,因為這樣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復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與空虛!

無論如何,希斯克利夫就那時代來說,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復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來,凱瑟琳的孤魂在曠野上徬徨哭泣,等待著希斯克利夫,終於希斯克利夫離開人世,他們的靈魂不再孤獨,黑夜裡在曠野上,山岩底下散步……這當然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正如作者最後寫道:「我在那溫和的天空之下,在這三塊墓碑前流連,望著飛蛾在石楠叢和蘭鈴花中撲飛,聽著柔風在草間飄動,我納悶有誰能想像得出在那平靜土地下面的長眠者竟會有不平靜的睡眠。」《咆哮山莊》中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這兩個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學上給廣大讀者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他們那種不為世俗所壓服、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正是對他們所處的被惡勢力操縱的舊時代一個頑強的反抗,盡管他們的反抗是消極無力的,但他們的愛情在作者的筆下卻終於戰勝了死亡,達到昇華境界。而這才華洋溢的女作家艾蜜莉.勃朗特便由於她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國 19 世紀文壇的燦爛星群中永遠放出獨特的、閃著異彩的光輝!

譯者1980年春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