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作 者 作 品

文心雕龍:古典文學奧祕

文化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美魔女律師教你生活不犯錯:人人都需要知道的法律常識,自己的人生自己顧!
江山不能留與後人愁:財富傳承與家族憲法
智慧之父與叛逆之子:佛與禪
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
臺灣政治經濟學:如何面對全球化與中美海陸爭霸的衝擊?


傳統文學論衡(BA0069)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文化叢書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王夢鷗
出版日期:1987年08月15日
定價:150 元
售價:11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8頁
ISBN:957130222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自序

談讀書經驗

說到讀書經驗,其要點當然在「經驗」上。不過,實際的讀書經驗與其他任何經驗一樣,其中包括著深廣的內容與微妙的感受。因為書本帶給人們的經驗與人們得自現實界的經驗,僅有直接的或間接的差別。倘就其感受而言:也同樣有使人愉快的興奮的與沮喪的不愉快的。書本是由文字示現的現實生活,只要對文字這種符號有過訓練的人,都能從那些符號上經驗到寫書的人所曾有的實際經驗。雖然前者所經驗的,因為是間接的,中間可能有若干變質,成為曲解的或誤會的一種的經驗,但在讀書經驗者的感受上說來,他自有絕對的主權。有如許多被別人認是好書,認是涵有寶貴經驗,然而讀來令人沮喪,令人不愉快。相反的,也有許多被認為壞書,卻使人讀之津津有味。關於這一點近乎讀書的審美經驗,在把「讀書經驗」當作可討論的問題時,應該同時受到注意。儘管這問題牽涉的方面很廣,但作為個人讀書興趣所繫的關鍵,不能沒有一點交代。這是說:為個人為某種興趣而讀書,他的經驗可能與興趣不同的讀者有異。

自古以來,可從不同的傳記中看到相同的「手不釋卷」的人。其中有達官貴人,也有寒門秀士。他們儘管同樣是「手不釋卷」,但他們所取得的讀書經驗,卻有許多不同。有的人把書當作「引睡之媒」,有的人則「讀書不求甚解」,有的人讀書能一目數行,有的人卻專讀誤字的書以求快適。倘僅就這些讀書態度來推究其讀書經驗,便顯有若干不同的性質與效用。而且這種種讀書經驗,時常發生在同一個讀書人身上。那就是說,他有時把書本當作引睡之媒,有時是讀書不求甚解,有時能一目十行,有時卻專找誤字來揣摩設想。

然而一種讀物如何能用作引睡之媒?依常理來解釋,失眠者須用鎮定劑。鎮定劑的作用是反興奮的。但是,書本入目,本來就是一個刺激物,唯從刺激反應之間,如何能產生反興奮的效果?這種經驗倘可解釋,可能是因那讀物在人們心智活動範圍內不會引起新的反應。儘管人們喜歡說:好書不厭百讀;但是這樣的「好書」在人們的心智與之平衡時,便不會發生何種有力的刺激。這裏面還包括有被揣摩得爛熟的大作家的作品——好書;也包括有專表達儘人皆知的事事物物。二者,在讀書經驗上,縱使不是故意把它當作引睡之媒,即在人們極為清醒的狀態下,讀之,往往也會昏昏欲睡。

不過,這只是依常理的解釋,常見的書,因其與人接觸的頻率太大,而他引起心智活動的效用漸減。減至於無,便成視若無睹之物,既而視力疲困,也正是「午倦拋書眠」的時候了。但是,依據人人得自書本上的經驗,其中若干部分是人們得自他處的經驗之湊合衍化而來的事實看來,所謂爛熟的書,只是個人某一時際的心智與之平衡所顯成的狀況,一旦因其得自他處的經驗增多,於是,他所得於熟書的經驗,在其湊合衍化過程,未嘗不可發生新的刺激,不管那刺激是屬於正解或曲解,而同時都能使人興奮。因而,這引睡之媒反而變作興奮劑的機會也不是沒有的。昔日的讀書人感到文章之「萬古常新」,或則更具體的說到一部論語讀了幾十年只覺得日新月異,或者就是在這情形之下發生的。所以,說到讀書經驗,第一要認清自己對那所謂熟書,甚或所謂平凡作品的熟與平凡的程度如何而定。那樣,除了永遠是自滿自足的人而外,讀書將經常是使人興奮的。

與此相近的,有人持著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這態度不止於表示他以讀書為一種生活享受,他既可用書本來阻擋心智向不必要的方面馳騖,同時僅取得書中與自己經驗相契合之點,求自我之「愜意」。這種讀書態度,在作為讀者的經驗上,頗有層次之分。一種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要求讀書引發一種渾成的心智,如同詩的境遇,它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但讀書者實際所取得的,是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其中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或慎思明辨等等反省解釋來「徒亂人意」。有人把詩境比作夢幻,而反省解釋,正好似喚醒作夢的人。如果有人硬把現實的人生看作夢幻,把生活全當作詩一樣來處理,那他讀到任何一種傳遞人生經驗的書本。都能在自我主觀的經驗中完成自己的心得;而這心得也可看作心智與物觀的平衡,沒有興奮,但也不沮喪,實得讀書的快樂,而其志不在讀書之益智。至於等而下之,有人欲求讀書的利益,而又不求甚解,就像瞪著眼做夢,還把許多夢話當真的轉告於人,許多書本是出自這種讀書不求甚解的經驗之複述,接觸這種複述的文字,有時也會引起讀者心智的不平衡,那時,倘不引起驚詫,就會以一笑置之。

在我國,上古時期,書本的製造困難,可信人人可得而讀之書,數量並不大多。降之中古,文章事業漸漸為人所重視,因而人人有文集,個個愛抄書。書本的數量既增,不免要影響到讀書的態度與方法。讀書不求甚解,就是那時人發生的一種讀書態度,這態度較之過去用三萬言來解釋「粵稽古」三字,已顯見時代之截然不同。但與此同時,人們還特別注重「一目十行」的讀書方法。南北朝人喜歡使用其讀書「數行俱下」來讚美某人的慧敏與博學。

這與後世學者欲改讀「一目十行」為「一行10日」的讀書法,應該是百分之百的相反。不過,一目十行,並非即是不求甚解,其中一部分或因書本帶來的只是一些爛熟的意見;另一部分則是讀其書者意有所專,使他們涉獵書史,只是在尋找當時他認為需要的目的物;或在菀其鴻裁,或在獵其豔辭,或在拾其香草。既然心有所專,則對於不合目的的東西,只好輕輕瞥過。此外,則是無目的之瀏覽,如同瀏覽山川,那就與不求甚解的態度相同;祇是在完成自我的美經驗,而與讀書增益心智的經驗無關。

前面提到有喜歡閱讀有錯字的書,據說是「誤書思之更是一適」。這似是對於讀書要求有雙倍的心得,較之讀書不求甚解者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要在沒有錯誤的文字上討取書中夾帶而來的經驗之外,還要借用其中一些錯誤的文字來引發猜謎式的快樂。因為依其解釋,不是以發現錯字為滿足,如同一般精於校讎的讀者;而是要以這錯字之特殊的啟發或暗示而得到原文所未曾有的經驗。當然,既成為他自以為是的經驗,也就是最適意的了。不過此一過程,至少包括兩層事實:第一是誤書的發現,第二才是因誤書而得到的別解。然而,發現孰為誤書?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至於能因誤書而自成別解,那就相等代別人著書了。

關於前一事實,因書本之年代愈久,傳抄的次數愈多,而誤書的成分也隨以增大。與這相對的,發見誤書或校正誤書的人手跟著隨時俱進,其中固然有訂正的,但也不能沒有愈訂而愈不正的。於是在發見誤書之外,又產生了妄訂妄改的事實。後之讀者或從而提倡新的識字方法,而喊出識字,通詞,而後明義的心智活動系統,好像從古以來都是些不識字的讀書人,更沒有過一個懂得書中義理的讀者。其意見,從好的方面看來,這種讀書的態度可稱矜慎;但從文字的功用看來,上古人即已知道「名無固宜,約定俗成謂之宜」。

因此,僅是矜慎的識字,並非全部有益於讀書辨誤,而更重要的似須知道文字之時俗之「宜」。這正似我國最早講究識字的書,它的用途,幾乎是隨著時俗而減少。如果僅靠古老的讀字方法來讀中古以下的書本,孰為誤書,正自難言。讀書不求甚解者,是否為著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可以不說;但謂誤書思之更是一適,倒是十分權宜的方法,尤其對於抒情遣興的作品,似無須為江風或江楓,聖老或聖考等等個別的讀書經驗作定讞。此外,要從書本上求取真知灼見,論其實際情形,與此相差也很有限,而那限度,本來就是書本知識的限度,如果還想突破,當然在讀書之外可以增長經驗的路子還多著。

以上這些容易看到的關於古人讀書方法或態度的傳說,可否算是他們的讀書經驗談,這都無關重要;但在實際上,直到今日,凡是常與書店接觸的人,或多或少總會感到那都是事實。因為讀書生活,只是人們現實的行為之一,其中也有一張一弛的自然調劑,有緊張的工作。也有輕鬆的遊戲;有的為著熱切的求名求利之心所驅使而讀書,但也有自求滿足審美慾望的讀書經驗。儘管世上有「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的讀者,但他也有書寫「毛穎傳」「送窮文」的興趣。因二者的書寫資料不全出於三代兩漢之書與聖人之志,即可知他也曾經瀏覽過非正經的讀物。如果以現代的求真精神來衡量,有時一些其志不在製造正經的讀物,反而寓有無限的真情。雖然人們對這真情的作品,多在不求甚解或一目十行的速率下一覽而觀之。這可說是時至今日仍常存於你我之間的讀書經驗。

倘若更從較嚴肅一點的讀書態度看來,那就是要在受知過程運用反省的功夫,要在前人所不疑之處發現疑問。為著這疑問,不但能把所欲知的對象探討得更為徹底,甚至於還推翻舊的知識。這確是進一步的嘗試。近世以來,提供釋疑翻案的方法,遠較前人「以臆為之」的方法嚴格得多。那便是儘量搜求現實的證據。而從現實的證據中產生疑問及其釋疑的要旨。這方法,在現代也用為審判與偵察,本不足奇,而所奇的是在讀書方面,讀書為著疑辨惑而窮搜書本,又為著書本太多,難於偏檢,於是便起用六朝人搜求新語彙的老辦法,而讀書則「數行俱下」,甚或就其近似者收集為某問題的資料叢編。這既省時而又省力,似較古人之認真更為認真,也更為進步。然而一目數行,難保沒有遺漏,甚或重要的證據反而失於眉睫之前;至於資料叢編,往往取其近屬而遺棄遠親,不僅使問題孤立於天地之外,同時也使求知的「知」封閉在固陋的紙張之內。使得用意雖甚新銳,但其成就仍多可疑。有如外國人斷代研究別國的事情,往往把異國人視如突如其來的人類,而對其文化傳統缺少深度的觀察,便作相當武斷的結論一樣。欲明其故,寧非讀書經驗使然?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使沒讀過書的愚夫愚婦也相傳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老話頭。即在為益智而讀書的要求之下,不見於書本的專門知識已是無窮;其已見於書本的,又如汗牛充棟;縱使昕夕下帷攻苦,其所得已甚微薄,何況其中又有許多不甚易解處,大疏忽處,誤書偽字所蒙蔽處。倘再一度披檢其微薄的心得,便不免有渾沌未鑿時的自覺,而讀書經驗,正復難言了。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