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View Point

【類別最新出版】
政治突圍
982 劍客之見血封喉
除魔與昇華
別笨了,問題在政治


政治突圍(BN0004)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View Point
叢書系列:View Point
作者:郭正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04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417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維持現狀的理解與誤解

台海維持現狀,幾乎是台灣朝野和國際社會異口同聲的金科玉律,但深入追究內涵,卻可發現各方所持的界定並不相同,也常因此引發無謂爭端。例如:台灣認為「特殊兩國論」只是陳述現狀,但美中兩國卻認為已經破壞現狀。另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提出「不統、不獨」主張,美國學界也曾提出「不獨交換不武」的中程協議,但民進黨卻認為台灣現狀已經獨立,並沒有所謂「不獨」問題。最近美國府會也因為「台灣安全加強法」爆發衝突,眾議院認為不通過將使台海現狀日益失衡,國務院則認為通過反將使台海現狀遭到破壞。

顯而易見,儘管大家都想「維持現狀」,但對於「現狀」的理解卻莫衷一是,由此衍生的「維持」策略自然也不相同。為了避免無謂爭端,使對話難有正面作用,顯然應先澄清「維持現狀」的不同內涵。

「維持現狀」的四種內涵

檢視兩岸關係的定位論述,可以發現「維持現狀」具有四種不同內涵:

一、法律地位的維持不變。
二、事實狀態的維持不變。
三、國際形勢的維持不變。
四、兩岸形勢的維持不變。

其中,第一種定義強調法理主權,認為兩岸現狀是國共內戰的歷史延續,儘管兩岸政府已經隔海分治半個世紀,分別稱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仍在各自的法律上主張「一個中國」,堅持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聲稱己方的主權和領土及於對方。論述代表,例如 92 年國統會通過的「一個中國」涵義,即指「1912 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另如 72 年美中上海公報,提到「海峽兩岸的華人,都認為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也將台海現狀理解成國共內戰的歷史延續。

問題是,隨著台灣民主化,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獨大的政治力量,將兩岸關係理解為國共內戰的歷史延續,已經愈來愈難掌握台灣的政治現實。對台灣人民來說,中華民國作為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另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指標,與其說是抽象延續的法律地位(偏重主權和領土),不如說是具體分治的事實狀態(偏重政府和人民)。

由此衍生出第二種定義,「維持現狀」就是接受「中華民國台灣化」的事實狀態,強調有效統治和主權在民,既要尊重兩岸分治的客觀事實,也要尊重台灣人民的主觀認知。客觀上,中華民國主權及於中國大陸和外蒙古,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從未行使;主觀上,多數台灣人民也不認同我國領土及於中國大陸和外蒙古。儘管因為北京的武力威脅,使修憲修法暫時難以實現,但強調法理主權的「一個中國現在式」,在台灣人民心中已經名存實亡,不再具有正當性。

例如 94 年陸委會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即將「一個中國」去政治化,重新界定為「歷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緣上的中國」,將政治上的「一個中國」理解為未來式,並以中國大陸的民主化為前提。99 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李登輝總統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也都強調中華民國的事實主權,目前僅及於台澎金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並未重疊。

結果,一方強調主權和領土的法理延續,一方強調政府和人民的事實狀態,自然導致無可避免的定位衝突。美中兩國認為「特殊兩國論」已經破壞現狀,顯然是從法理延續的角度而言,但對李總統或民進黨來說,指出兩岸兩國,只是陳述兩岸現實和人民所認知的事實而已,對於美中兩國的反彈,即使了解其中緣由,也感到難以接受。

定位現狀的戰略思考

有人批評李總統,認為「一個中國」的法理延續,即使台灣人民已經不信,與日常民生並不相干,何必無事生非,硬不給北京面子,徒然引發台海衝突?這種批評,顯然忽略了兩岸現狀的定位,其實並不只涉及論述的是非對錯,還牽涉到國家利益的戰略考量。

陸委會主委蘇起即指出,「特殊兩國論」是因應兩岸政治談判的防禦性措施,背景是美國在近年來,對華政策已經打破平衡默契,日益向北京傾斜,柯林頓訪華的「三不」、美國學界醞釀的中程協議等等,都是值得警惕的趨勢。面對北京步步進逼的政治談判,台灣受困於國際空間有限,不得不率先凸顯對等地位,才能拉大台灣在兩岸談判的戰略縱深。

由此可知,「維持現狀」並不只是針對法律地位或事實狀態的靜態定位,尤其對台灣來說,「維持現狀」更意味著國際形勢和兩岸形勢的動態平衡。第三種定義,指向國際形勢的維持不變,亦即美國對華政策和對台政策的相對平衡,例如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即可視為美中建交的平衡措施;美國對台軍售不斷升級,也可視為美國針對北京不放棄動武的平衡措施。

以此類推,第四種「維持現狀」的定義,指向兩岸形勢的維持不變,亦即兩岸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差距不能過於明顯,以致北京認為犯台成本不高,因而輕啟戰端。九六年北京對台武嚇,以及近年來加速部署對台飛彈,即被台北視為兩岸軍力失衡的危險徵兆,因而引發購置TMD、遊說「台灣安全加強法」、改採「有效嚇阻」戰略等因應措施。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也使台灣的經濟發展面臨空前挑戰,因而引發「戒急用忍」和「西進中國」的辯論。

問題是,夾處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台灣身為小國,並不可能主導國際形勢或兩岸形勢的發展,只能在順境時跟隨潮流,在逆境時表達抗議,即使抗議未必有效。弔詭的是,由於北京始終最關注主權議題,反而使主權議題成為台灣面對逆境的最大籌碼,只要國際形勢或兩岸形勢對台不利,台灣往往傾向凸顯主權議題,藉此營造談判籌碼,以便要求回復國際均勢或兩岸均勢。每逢均勢遭到破壞,台灣的主權訴求往往隨之升高,這並不能解釋為台灣「製造麻煩」,而是因為台灣相對於美中強權,除了主權議題足以動見國際觀瞻之外,恐怕並無其他可靠的籌碼。

台灣的無奈處境,導致四種「維持現狀」之間,往往互相為用,兩岸現狀靜態定位的調整,往往是為了恢復國際或兩岸的動態平衡。曾先後擔任日本駐泰國和駐阿拉伯大使的岡崎久彥,今年一月二十四日即在讀賣新聞發表了一篇值得深思的文章,題為「必須重新評估維持台灣現狀的觀點」,痛陳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亂了分寸,失去了領導世界的意志,以致台灣不得不凸顯主權尋求自救。他以英國姑息德國控制捷克,導致德國染指歐洲,美國姑息蘇聯控制東歐,導致蘇聯染指全球為例,認為美國姑息北京控制台灣,終將使北京愈來愈不把美國看在眼裡,最後將導致中國在亞洲稱霸,使亞洲原就基礎欠佳的自由民主秩序,遭到空前挑戰。

如果美中對於台灣訴諸主權議題的防禦性措施,始終只能誤解為「製造麻煩」,卻對北京步步進逼的攻勢束手無策,乃至視若無睹。長此以往,美國學界倡導的中程協議,恐將被台灣理解為「亞洲版的慕尼黑協定」,台灣人民屆時將會如何反應,恐怕更將在美中兩國的理解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