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知識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止戰
大人們的居所:打開歷史名人家門,看見古今故事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自卑與超越:陪你走過生命幽谷、啟發動能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KA01129)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類別: 百科‧圖鑑>知識叢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譯者:吳勇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18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626335980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感不是反常的心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它是人類所有進步的動因……實際上在我看來,所有的文化都是奠基於自卑感之上。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是個體心理學最為重大的發現,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了這個術語。很多學派的心理學者吸收了這個概念,把它運用在自己的研究之中。然而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理解它,更不確定他們在運用時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意義。

因此,我們不能光是告知病人他有自卑情結,這沒有絲毫的益處,只會強化了他的自卑感。我們必須為他指明出路,並探究他的生活習性有哪些令人氣餒之處。我們得把握時機,在他缺乏勇氣時,適時地給他打氣。

    每一個精神官能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結,所以我們無法用它來區別彼此的差異。事實上,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各自的困境,那給他們帶來無力感,進而無法展現生活的正面意義。此外,患者給自己設定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範圍也不同。因此,告訴患者他有自卑情結,也無法鼓勵他,就好像跟頭疼的人講:「我知道問題在哪?你頭疼!」這句話同樣不會有任何治癒效果。

    很多精神官能症患者被問起是否感到自卑時,總是回答沒有,甚至會說:「正好相反。我清楚得很,我比周圍的人都優秀。」其實根本用不著去問,只要觀察他們的言行就夠了。依此,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用什麼技巧來說服自己「我很重要」。

    有些人外表很傲慢,我們不難猜到他們內心的感受:「別人老是忽視我的存在,所以我的舉止要像大人物才行。」有些人講話時手勢很誇張,可以猜測他的想法是:「若不特別強調,沒人會拿我的話當回事。」因此,如果有人舉止行為表現太突出,我們都有理由懷疑是自卑感在作祟。不光如此,他還會極力掩飾自己的短處。有的人覺得自己個頭太小,就會踮起腳來走路,以顯得高大一些。有時我們會看見兩個孩子在比身高:擔心自己較矮的那個孩子會使勁地伸展四肢,身體挺得筆直,竭力要讓自己看上去比實際上更高。若你去問他:「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太矮了?」我們千萬不要指望他會承認這個事實。

    因此,有嚴重自卑感的人外表上不一定會恭順、安靜、自制或沒有攻擊性。

【用錯誤的方式消除自卑感】

    自卑感的表現方式有成千上萬種。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三兄弟第一次去參觀動物園,當他們來到獅子籠的時候,老大退到媽媽的裙子後面說:「我要回家。」老二站在原地不動,臉色慘白身體發抖,嘴裡卻說:「我一點也不怕。」老三緊盯著獅子,凝視了一會後問母親:「我可以朝牠吐口水嗎?」這三個孩子都確實都出現自卑感,但其表達方式會順應各自的生活習性,所以顯得有所不同。

    每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感,一定會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保持勇氣,就能化解自卑感,而方法只有一種,既直接又符合現實,也必定令人滿意:改善眼下的處境。

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他會感到有一股壓力在逼迫自己採取行動。想想看,有個人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不相信自己還能努力改善境況。可是他不能忍受這一切,還是想努力掙脫自卑感,而他嘗試的種種方法卻一點成效也沒有。他的目標很明確:「不向困難低頭」。然而他並沒有真的越過重重障礙,只是在自我催眠,或說沉醉在虛幻的自我優越感中。同時,他的自卑感還在累積,因為令他感到低下的處境沒有改變,而刺激的源頭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個步驟只會讓他繼續沉溺於自我欺騙的幻景中,原來的問題只會越滾越大,令他更難以承受。

    光是觀察他們的言行,而沒有深入理解其想法,就會以為他們活得漫無目的。就外人看來,他們並沒有擬定計畫去改善自己的處境。表面上他們和大家一樣,都在努力追求某些滿足感,但其實他們早已放棄希望,不再想改變自己的客觀處境。他們在行動上陷入惡性循環。當他們感到自己弱小時,就換到一個新環境去,好讓自我感覺更強大。他們不打算好好訓練自己來提升自信,而是不斷自我催眠,以相信自己已經夠強了。

    他們這樣愚弄自己,多少也有些實際的作用。面對難以應付的挑戰時,他們會以「在家稱王」的態度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這種心態就像吸食毒品一樣,而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依然不動如山。那些老問題還在,當事人仍然感到自己樣樣不如人。在他們精神生活的川流中,自卑感就像暗流一樣持續湧動。而這些就是自卑情結所牽涉到的問題。

【用畫地自限的方式來滿足優越感】

    現在我們該界定一下自卑情結這個概念。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深信自己無能應付,這便是自卑情結。由此可以理解,自卑情結會表現為憤怒、悲傷和內疚。自卑感會引起緊張的情緒,接著以補償動作(compensatory movement)來製造優越感,但是這不能解決問題。因此,爭取優越感的各種嘗試,其實在生活中一點用處也沒有。真正的問題被擱置或被排除在外。接下來,自卑的個體會設法限制自己的行動範圍,投入更多精力來避免失敗,而不是積極走向成功之路。遇到困難時,他呈現出猶豫的樣子,不光是原地不動,甚至是向後退。

這樣的人生態度很容易發展成「懼曠症」。患者想傳遞這樣的資訊:「我不能走得太遠,不能離開熟悉的環境。生活中處處是危險,必須小心提防。」長期抱著這種態度,就會把自己監禁在斗室中,或者賴在床上不起來。遇到困難就想退縮,這種心態最極端的表現就是自殺。不論面對哪種生活問題,自殺者都沒有信心,他傳遞出來的訊息是:「我已無力改善自己的處境」。

    為何自殺也是一種追求優越感的行為?仔細想想,其實當事人是用它來指責或報復某人。每當有人自殺,我們總能發現其身邊會有人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彷彿這個自殺者在說:「我是這個世界上最脆弱、最敏感的人,可你們卻以最冷酷的方式對待我。」

    精神官能症患者多少也會限制自己的行動範圍,並縮小他與外界的接觸範圍。他試圖與人生三大必要問題保持距離,並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以管控所有的變數。他築起了密室,關上了大門,把他的生命跟陽光、柔風和新鮮空氣隔離開來。

    至於他會不會欺凌更弱小的人,或者以抱怨的方式在自己的領地中獲得統治地位,就取決於他的自我訓練程度了:他會選擇對自己合適的手段,並能有效達到目的。他對其中一種方式不滿意,就會選擇另一種。無論他選擇何種方式,其目的都一樣:避免艱苦的勞動、也無需改善自己的處境,就能獲得優越感。孩子氣餒時若發現,透過淚水便能獲得最大的利益,那他就會變成愛哭鬼,進而發育成為憂鬱的成人。

    眼淚和哭訴是一種強大的武器,我稱為「淚水炮彈」,不但能干擾合作關係,還能用來使喚他人。這樣的人,還有那些扭扭捏捏、羞怯靦腆、懷有罪惡感的人,他們的自卑情結都溢於言表。他們很樂意承認自己的怯弱,連照顧好自己的能力都沒有。他們竭力想掩飾自己膨脹的優越感與企圖心,而且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把別人踩在腳下。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喜歡自吹自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具有優越感,但只要仔細觀察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說詞,就能發現他不願意承認的自卑感。

    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實際上無非就是精神官能症患者「自我囚禁」的例子。他不敢去應對廣闊世界中的愛情問題,所以無法成功擺脫這一情結。可想而知,他的行動範圍只局限在家庭內,也於此構建自己的性觀念。由於這種不安全感,除了面對最熟悉的幾個人,他從來不會對外談到自己的興趣。他擔心,常常和外人相處的話,那麼他習以為常的優越地位就會蕩然無存。

    伊底帕斯情結的受害者,大多是被母親寵壞的孩子們。身邊的人總會滿足他們的願望,所以他們也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他們從沒有獨自付出努力,從家人以外的他人身上爭取青睞和關愛。在長大成人之後,他們仍然被拴在母親的圍裙繫繩上。面對愛情時,他們不打算尋覓地位平等的伴侶,而是要找一個佣人,好好服侍他們,讓他們感到安心。顯然他們只是要找另一個母親。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變成伊底帕斯情結的患者。只需要母親寵溺他,不讓他對外界感興趣,在加上冷漠、無所用心的父親就夠了。

    以上這些畫地為牢的舉動,就是精神官能症的各種症狀。跟口吃的人交談,就能看出他的遲疑態度。他還保留一絲社會情緒,還願意跟熟識的人接觸。但他對生活的無力感、恐懼感與戒心,削弱了他的社會情緒,於是他說話時總是猶豫不決。

    學校裡成績後段的孩子、三四十歲還找不到工作或者避開婚嫁話題的男男女女、重複同樣動作的強迫症患者、煩惱工作而整夜難眠的失眠患者……這些人都顯然有自卑情結,也不願付出努力去解決生活問題。手淫、早洩、陽痿和性變態等症狀,都跟猶疑不定的生活習性有關,更因此在接近異性時會害怕低人一等。為什麼他們這麼害怕被瞧不起?其答案不言自明。可想而知,這些人企圖高人一頭,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成功目標。

【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我們說過,自卑感不是反常的心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自卑感是人類所有進步的動因。比如說,人們感到無知,想要預測未來的發展,於是科學就誕生了。為了改善全體的處境,人類不斷付出努力,才能更瞭解宇宙,並掌握大自然的變化。

    實際上在我看來,所有的文化都是奠基於自卑感之上。想像一下,若有外星人觀察我們的星球,一定會得出這個結論:「人類建立這麼多個社會團體和機構,只為了保障生命安全。他們下了許多功夫,包括蓋房子來遮風擋雨、縫製衣服來蔽體取暖、修建道路來方便移動。很顯然地,他們認為自己是這個星球上最弱小的生物。」

    從很多方面來說,人類確實是弱小的生物。我們不像獅子或大猩猩那樣強壯,獨自應付困難的能力也輸給許多動物。有些動物會群居生活,以彌補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人類的合作模式更為多樣而複雜,程度遠超過世界上的其他生物。嬰幼兒尤其脆弱,他們需要成人付出多年來照看和保護。每個人都有極度幼弱的時候,而人類一脫離團體的合作關係,就只能聽任環境擺布。因此,孩子沒有受過合作方面的訓練,人生態度難免會變得悲觀,進而形成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結。

    更何況,就算是最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得不斷面對紛至沓來的生活問題。沒有人會覺得自己已達成終極目標,能徹底主宰自己的人生,並獲得無上的優越感。生命太短促,身體也十分脆弱,而人生三大問題是如此廣泛,永遠都會有更豐富而完滿的答案。當然,我們總能找到解方,但不會留在原地,只滿足於當下的成就。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停止奮鬥。只要與人合作,就能帶著希望與助力前進,一同改善全體的處境。

    沒有人會憂心能否實現生命的最高目標。想像一下,個人或者全人類達到了至善的目標,面前不再有任何艱難險阻。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變得非常乏味。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凡事都可以事先計算好。明天不會出現意外的機運,未來無可期盼。然而,生活中的樂趣恰恰來自非確定性。

  假如我們無所不知,對什麼都了然於胸,那就不再需要討論和探索。科學沒有用武之地,宇宙不過就是一套老掉牙的故事。藝術和宗教本是想像的源頭,鼓舞著我們去追尋生命,若我們無所不知,它們將沒有任何意義。為了實現美好的未來,我們才會努力耕耘眼下的生活。人類不斷努力奮進,總能發現甚至構想出新的問題,以創造更多合作與奉獻的機會。

    然而,精神官能症患者一出社會就困難重重,他的應對方法總是很粗糙,所以問題會更加難解。正常人面對諸多問題時,會設法提出更加完滿的答案,並朝著艱難險阻挺進,創造更多里程碑。他能為其他人做出貢獻,不會拖拖拉拉,更不會成為夥伴的累贅。他不需要也從不要求人家給他特殊待遇。他獨立自主、勇往直前,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去解決問題。

    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想追求的優越感便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目標都有其獨特性,取決於他對生活所賦予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幾段文字,而是內建於他的生活習性中,就像他自己創作的特殊旋律。就生活習性來看,人不會直接陳述自己的目標,就像擬定行程表那樣一目了然。他只會含含糊糊地暗示,而外人只能這些線索中看出端倪。

    想了解某人的生活習性,就如同領會詩人的作品一樣。詩人用語詞抒發胸臆,但是他所表述的內涵遠超過字面含義,大多要靠讀者去猜度,在字裡行間去解讀。生活習性同樣如此,它好比深奧又晦澀的作品。心理治療師必須學著在字裡行間裡讀出弦外之音,並辨析出當事人的生活意義。

    除此之外,別無特例。生活的意義是在人四、五歲的時候形成的,而它不是像數學演算那樣的過程,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模糊中感受,抓住一個個的暗示,在跌跌撞撞中尋找合理的解釋。

    追求優越感也是類似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摸索和猜測。生活的意義在於奮進不止,人生是動態的川流,不是圖表或地圖上不變的點。沒有人可以清晰且完整地描述自己要追求的優越感。有人知道自己的職涯目標是什麼,但是這只是他人生奮進的一小部分。制定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後,還有千萬條通向這個目標的奮進之路供他選擇。

    比方說,有人想成為醫生,然而這意味著有很多不同的功課需要去完成。不管他要成為內科醫師還是病理學專家,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對自己和他人的興趣。他得付出許多努力,才能訓練自己成為對夥伴有幫助的人,並以助人為樂。他以此來補償自己明確存在的自卑感。因此,從他在工作上或其他層面所表達的意見,都能看到那種自卑感以及補償性。

許多醫生在童年時就有接觸死亡的經歷。對此,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也產生不安全感。他們當中有些人兄弟或父母早逝,所以後來的人生歷練都朝向一個目標,那就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免受死亡威脅。

    再舉個例子,有人的目標是當老師,不過老師的個性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社會情緒不高,他們之所以想當老師,是因為這樣能管教一批比他弱小的學生,以此得到優越感。只有面對那些更弱小、比他更缺乏閱歷的人,他才會有安全感。社會情緒高的老師會以平起平坐的態度對待學生,因為他真心實意地希望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因此,每個老師的能力和理念都不同,重要的是在他們種種表現下,看出其真實的意圖。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