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發現之旅

【類別最新出版】
哥雅:既華美浪漫又殘酷寫實
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
發現之旅藝術大師 (11冊) :馬內+竇加+華格納+夏卡爾+哥雅+達利+米羅+高更+柯比意+莫內+林布蘭
聖修伯里:永遠的小王子
凡爾納:追求進步的夢想家


羅馬人(XB0051)
Nos ancetres les Romains

類別: 百科‧圖鑑>發現之旅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Roger Hanoune、John Scheid
       Roger Hanoune、John Scheid
譯者:黃雪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1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86頁
ISBN:957132865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西元前八世紀至克羅維斯時代(西元481-511年),羅馬帝國在衝突、戰爭和文化交流中建立。早期深受伊特魯立和希臘影響的義大利古城──羅馬,從西元二世紀起成為世界的中心。這個多元文化帝國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西元五世紀。

第一章 從拉丁城市到世界帝國

他們那些羅馬人瘋了!

羅馬文明與西方世界的關聯毋庸置疑,但不得不承認它像埃及法王、迦太基人或高盧人一樣遠離現今世界。羅馬文明留下來的語言、文化、司法遺產,都無法隱藏其異國風味。在經濟、社會、宗教、文化等不同領域中,羅馬世界的居民過著不同於我們的生活及想法。他們的社會理想是休閒,是一群生活安逸的人隨時都可以為團體生活工作並享受樂趣。

經濟生產大都建立在奴隸制度上,但有些奴隸可專屬於精英份子。宗教一一撇開字本身的表面意義,並非建立於個人信仰。其它方面,羅馬菜用的香料以魚露為主,糕點的香料則用胡椒,還有他們對於愛情的審慎觀念,以及兩性在公共浴池與公共廁所應有的矜持,對今日而言,都是非常生疏奇特。

一個整體,一個混合的整體

羅馬世界在它1200年的歷史中充分的演變。如果想以單一的想法去了解羅馬是不可能的,就連想辨識一個「典型」的羅馬時期也難辦得到。不可否認地,羅馬文明是一個整體,每個時期有它的歷史,且自西元前七世紀,這個整體就已混合而成。不可能再提到一個單獨的拉丁語世界,尤其是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當羅馬帝國勢力擴張到義大利之外:隨著不同的時期和政體,羅馬文明因為其他文化的融入,更為豐富。所以很難說羅馬文明只是拉丁文明,或者像過去許多人常把它簡化為幾個特徵:農人粗魯的單純,法學家的通情達理,頑固卻空洞的虔誠,對革新的抗拒,憎恨民主思想與民主政治,擁有戰爭天份。事實上,沒有一項是「純粹的」羅馬文明。

甚至這個「演變的羅馬文明」也是不正確的想法,因為它僅與一群富裕且有教養的羅馬自由人(極少數的精英份子)所組成的羅馬有關。工人、窮人、女人、奴隸也屬於羅馬文明,但卻鮮為人知:大部份的「羅馬人」無望地存在於黑暗的陰影中,縱使今天人們試著不特別去注意帝國鼎盛時期的羅馬城,也不視為典範或絕對的參考,整個羅馬歷史們落於假而不實。

征服義大利的小城鎮

當羅慕路斯在西元前753年建立羅馬城和羅馬國時,沒有人可預估這個位於巴拉丁(Palatin)山丘的小鎮的未來命運。以泰伯河(Tibre)右岸為國界的伊特魯立人正不斷進步,並逐漸地向義大利中部擴張勢力。在南方,希臘的首批殖民者由伊西亞(Ischia)登陸。但羅馬受惠於城市拓展的歷史運動,於西元前六世紀末,在伊特魯立諸誠邦的勢力範園內變成一個重要且富庶的城邦國家。根據傳統,羅馬城由國王統治,並於西元前509年變成共和國:領導人是每年人民選出的行政官。羅馬遵循公民投票訂定法律,並奠定民法的首要原則(所謂的「十二誡律」,將法律刻於石板上,頒佈於公共場所作大家遵循依據)。以制度體系,這個時期被稱為共和國(西元前509-西元前27年)。伊特魯立在義大利中部的霸權瓦解後(西元前474年),羅馬共和國雖面對直到西元前三世紀仍繼續擴張勢力的希臘城邦,依舊日益茁壯,並與伊特魯立城邦結盟來併吞勢力。當然免不了與衰弱的伊特魯立城邦──義大利中部的族群,如拉丁區的拉丁人和阿布魯茲(Abruzzes)的薩尼特人(Samnites),還有更南方的大希臘城邦,經常不定期地發生衝突。

歷經兩個世紀的戰爭,羅馬成為義大利中部城市聯邦的領導,擁有臣服的城邦及蠶食吞併而建立的羅馬殖民地。

羅馬隨著殖民網絡的忠誠而強大(以羅馬為典範組織的城邦遍布著羅馬公民),勢力控制某義大利的盟國:這個聯盟締造了一個強大可怕的軍事強權。

布匿戰爭的考驗

羅馬的擴張無往不利,當它碰上西方世界的第二帝國主義城邦──迦太基時,就完全進入地中海的歷史。兩個城邦的利益與威望,已大到無法透過條約來保障。百年間,發生了三次戰爭。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前奏(西元前264-241年),源自西西里的控制權;羅馬得到此次戰役的勝利。然而,戰爭並未解決何事情,所幸雙方的武力也沒有什麼損失。為了爭取地中海的統治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抗爭。可怕的第二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39-202年),又因迦太基與其將領阿尼巴(Hannibal)的挫敗而結束。阿尼巴的軍隊和大象,將義大利的城市與老百姓逼向背叛之路,重重地打擊羅馬人。不過,縱使他再有軍事天份,也取得幾個城邦的歸順,終究無法對抗擁有鞏固聯盟以提供源源不絕兵力的羅馬。阿尼巴被逐出義大利之後,又被非洲西皮翁(Scipion l"Africain)打敗於札馬(西元前202年)。羅馬的大勁敵,或者可說是最後僅有的敵人迦太基,於西元前146年作最後一次反攻時被完全殲滅。

征服世界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考驗,證明了以羅馬為首的聯盟無堅不摧。這些戰爭的賭注與結果,也使羅馬自西元前三世紀後成為地中海強權。為了對抗亞歷山大帝殘留下來的王國,尤其是馬其頓王國,希臘城邦向羅馬求助,因而將羅馬勢力引向東地中海區域。不斷地追求目標的羅馬,終於征服了所有的希臘城邦和中亞的王國與城邦。雖然中亞的叛變與戰爭一直延續至西元一世紀中葉,羅馬的桎梏卻牢不可搖。由於羅馬持續無情的勢力擴張,當西元前30年埃及臣服時,羅馬和義大利內部正遭受猛烈的政治和社會運動衝擊。

從共和到帝國

西元前130-120年開始的100年間,內戰困擾著羅馬和整個義大利。這段動盪時期始於葛拉克(Gracques)兄弟介入改革:提北希烏斯(Tiberius)和蓋由斯(Caius)試圖收斂羅馬精英份子的狂妄自大,並且更公平地分配帝國主義所帶來的財富。例如把土地下放給羅馬的窮公民。他們兩人最後都遭暗殺身亡。

西元前91-88年間,部分義大利盟國一則怒於羅馬勢力的過分擴張,一則渴望分享征服各國所獲的利益,最後一次試圖起而反抗(即所謂的社會戰爭)。一場幾乎是內戰的戰爭爆發了,時間雖短卻非常激烈。義大利人吃了敗仗。在羅馬,主張理智處事的一派占優勢。為了要保存百年同盟的團結,羅馬人同意授予義大利人永久的羅馬公民權。接下來約三次內戰,完全是羅馬內部精英自相鬥爭的結果,也是共和在帝國主義效應下的深層變化。不斷的戰爭及常勝軍為羅馬帶來的財富,產生了雙重結果:漸漸地,軍團幾乎成為職業軍人,因為他們一直在服役。他們的將軍也是羅馬人民的高級執政官,在長征遠伐中得到莫大聲望和雄厚財力。紀年初,在職業軍隊的支持下出現個人的政治野心。危機發生在葛拉克兄弟的血腥經驗與社會戰爭後,直至西元前27年產生新的政治體系才告結束。

西元前87-82年間,馬利馬斯(Marius)和希拉(Sylla)之爭,以及西元前50-48年間的凱撒(Cesar)和龐貝(Pompee)之爭,自雙方支持人馬引發的內戰來看,這些享有盛譽的統帥十分嚮往獨裁。內戰的發生,同時也顯示出傳統制度的失敗,無法消除亂黨領袖的鬥爭,更無法進行必要的改革。羅馬公民和羅馬帝國無休止的擴張,政體的運轉必須隨之重新定義。強人們紛紛提供解決辦法。凱撒被暗殺後(西元前44年),他的朋友和殺死他的人發生了新的衝突(西元前44-42年)。擁護凱撒一派的人雖然獲勝,但內部卻也彼此不合。內戰又爆發,馬克.安東尼(Mare Antoine)與埃及皇后克雷歐帕特(Cleopatre)結盟對抗凱撒的繼承人渥大維(Octavien,西元前39-31年)。結果,後者獲勝。西元前27年,渥大維得到奧古斯都的封號,並接受羅馬第一公民的大權,成為君王,建立帝國和新政治體系,因而被稱為「皇帝」(義大利文「imperator」,意即勝利的將軍)。帝國為浩瀚的羅馬城邦及被其征服的家所產生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建立更有效的新政府與行政系統。

經過一百年可怕的內戰後,再現的羅馬世界既和平又統一。和平,因為內部衝突曾經動員無數的軍隊,有助於最後一些頑強部族的歸順;統一,義大利人和羅馬帝國各省分的人因參與戰爭、衝突,從此自覺是真正的「羅馬人」,至少不再質疑羅馬的統治。羅馬帝國或古羅馬帝國因和平而生。因有效的管理,羅馬世界不僅為一廣大的國家,民眾、財富、文化潮流也自由通行。在統一的世界裡,羅馬文化達到鼎盛。

「新帝國」

三世紀中葉,帝國內發生內戰50年,敲起世界平衡的喪鐘。帝國慢慢地改變。愈來愈失去羅馬化,也就是愈來愈沒有羅馬和義大利的特質,帝國變成了大家的帝國。出身外省的「帝國」貴族控制羅馬,使它失去一部分的歷史優勢。邊界的巴特人和日耳曼人蠢蠢欲動,不斷入侵帝國領土。三世紀末迪歐克雷錫安(Diocletien)的深層改革(西元284-305年),開創了歷史新頁:將帝國分為二,各由一個皇帝統治。整個指揮架構革新且更有效率。其後百餘年間,安定與富庶再現帝國。在文化方面,基督教化逐漸發展,成為新政府的支柱。

西羅馬帝國在蠻族不斷入侵下開始衰敗,羅馬特質的重心因而東移。君士坦丁於西元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成為帝國的真正首都。西元410年,亞拉利克(Alaric)的維西哥特人(Wisigoths)洗劫羅馬城;西元455年,讓協利克(Genseric)的汪達爾人占據羅馬。西元476年,日耳曼國王奧多阿克(Odoacre)罷黜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儘管君士坦丁的皇帝曾經短暫的收復部分失土,西羅馬帝國仍難逃滅亡的命運,隨之而亡的則是羅馬大帝國──一個古人所謂廣大又統一的文明世界。

「世界帝國」

羅馬帝國幅員廣大。羅馬和義大利的四周有40多個行省,分別由羅馬總督掌管。西至直布羅陀,東至黑海,北至英格蘭,南至撒哈拉沙漠、蘇丹、阿拉伯半島。只有波斯還未被羅馬軍隊征服。

簡而言之,從西元一世紀到五世紀,廣大的土地不論其人民的意願為何,都臣服於羅馬勢力下逾500年之久。不可否認的,羅馬在這些國家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並且在他們彼此之間,創造了永遠地無法完全磨滅的關係。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