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香海出版社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自序
觀煩惱境

作 者 作 品

課堂上的摩訶止觀‧壹
課堂上的摩訶止觀‧貳

香海出版社

【類別最新出版】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菩提伽耶那一夜
星雲說喻 中英對照版(1) Bodhi Light Tales:Volume 1(附QR Code線上音檔)
石羅漢日記


課堂上的摩訶止觀‧參(YA11514)

類別: 香海出版社
叢書系列:香海出版社
作者:永本
出版社:香海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18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78986972298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自序觀煩惱境



  觀煩惱境

《摩訶止觀》十境中的第二境「煩惱境」,佛教的教學中,希望眾生能獲得解脫,其重要的命題即是「煩惱的對治」。歷代祖師應用各種修道方法以對治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引發的煩惱,此乃修學佛道、去除邪惑,以菩提心作為力量的根本緣由。

首先,總述觀煩惱境的意義與重要性。煩惱境中所指的「煩惱」,指修觀之時,所生起的貪瞋皆極為猛烈,難以制伏,並非平常的煩惱。於此煩惱現象出現時,行人可將原先所觀陰入界境轉而觀煩惱境,觀此煩惱境為不思議境,並配合十乘觀法而修之。

修習止觀時,如果在「陰入界」境時,無法獲得開悟,則表示觀法對自己的根器並非是適合的,若勉強作觀就會牽動煩惱,使貪瞋的煩惱現前,這時應該捨棄「陰入界」的觀法,而轉觀煩惱境。

修觀之前的「二十五方便」已經知道煩惱的過患,要「呵除五欲」、「棄除五蓋」,故觀「陰入界」的果報,以求平等安穩的心境。修觀之時,假若於觀中反而生起嚴重的貪瞋煩惱(不同於一般的貪瞋煩惱)就必須要轉換觀法。如鐵不能與火相應合的話,鐵就會生鏽變黑,鐵若能與火相應合,火花就會很強盛。

又,一般的五蓋煩惱很容易看得見,隨時都有,假使煩惱已生起了,要制止恐怕就很難了。為什麼呢?平時,雖起瞋心,經過別人勸導、說明,就能止息,今從修觀之中所發的煩惱相,如同咆哮的海浪令人害怕,乍起、乍滅的生起顛倒想;今於修觀中所發的煩惱相,是繁盛、愁悶不易除去的。一般的色欲生起時,還能控制抑止,今於修觀中所發起的欲望是無法抑制的,縱然是死馬也來不及揀擇的,何況是活的牲畜呢?

修觀中的煩惱惑是由內心生起的,來勢強盛。譬如流水,不覺得它急速,假使將木頭投入水中,水花就會四處濺起。又如健康的人,平時不知他有多少力量,一旦觸犯他時,才知其怒盛力壯。煩惱是潛伏於心中,平時若有若無,不易察覺,透過各種修持懺悔,觀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時,如觸動睡獅子一般,易使潛伏的煩惱如獅子咆哮般震天動地。

修習止觀中,容易牽動過去潛藏的煩惱,若不能識知其相貌就容易再造惡業,如不修止觀,更會增長惡業,墮入黑暗的深坑,無法解脫,因此,必須觀煩惱境以破除煩惱障。觀煩惱境分成四項:一、說明煩惱境相,二、煩惱生起的因緣,三、煩惱的對治方法,四、如何於煩惱境中修習止觀。

一、說明煩惱境相
什麼是煩惱?煩惱是使人昏煩之法,會惱亂吾人的心神。又,煩惱(三毒)會亂心,使人煩躁,令心神憂惱。即是所謂的見思二惑,有利、鈍的分別。先說明見惑、思惑的區別:

見惑,為見道所要斷除的煩惱。小乘說三界見惑共有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其中貪、瞋、癡、慢四種惑與思惑相通。

八十八者,於一切煩惱中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其餘皆稱隨惑。

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是迷於「理」而起的煩惱,其性極猛利,故稱「五利使」。貪、瞋、癡、慢、疑等五者,是迷於「事」而起的煩惱,推求之性鈍拙,故稱「五鈍使」。此五鈍使與思惑(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主體,三界共有八十一品)的內容是相通的。這十惑的利鈍之別乃一般的分法。

從修觀的角度來說,未發禪定的時候,雖有世間的世智辯聰,但對出世間的(智慧)見解薄弱,於十種的煩惱(五利使與五鈍使)的了知都屬於鈍,假使因為禪定而引發出世間見解,見心猛盛,對於十種煩惱都能感受了知,皆屬於利。

又,有兩種學人:一人體會一切法的意義,論諍心非常強;一人是理解語言的意思,論諍心則弱。依語言要發禪定是不可能的。體得一切法,引發禪定之後,而生起見惑,即第七「諸見境」所要觀照的,此定發起時,生起煩惱,此為「煩惱境」觀照的內容。

仔細分析五利使、五鈍使總有八萬四千煩惱,從類別可分為: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等四分,此四分皆會障礙禪定。

從利鈍的角度而言,總說煩惱有八萬四千,其類別可分為四分: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三毒各別發時,有貪、瞋、癡三分,若同時緣三種煩惱境時,名為「等分」;對於三毒,各別生起其中一種時,稱為「覺觀」;若三毒同時生起,即稱「覺觀多」。在三毒的煩惱中,或多或少的生起都有所緣,皆稱為「散動」,都會障礙禪定的生起。

雖然有三毒的煩惱根,但因為沒有對境,所以煩惱不會生起,此時稱為「報散動」,則不會障礙禪定。

《大品般若經》說:「從滅受想定起,進入散心中;又從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這是說明三毒跟特定的所緣境不會障礙禪定的現象。

依《成實論》而言:「此四分煩惱皆屬散亂,但散亂中,大部分與無知相應,而不說此四分煩惱皆會障礙禪定,真正障礙修持禪定的是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