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作 者 作 品

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紀事(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1)
台灣警世良言:台灣諺語淺釋(2)
台灣好言吉句:台灣諺語淺釋(3)
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5)
台灣土話心語:台灣諺語淺釋(6)
台灣醒世智言:台灣諺語淺釋(7)
台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8)
台灣勸世嘉言:台灣諺語淺釋(9)

中文

【類別最新出版】
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故事點石成金30法,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成名作
蔡淇華故事法+寫作法套組:《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寫作吧!》全系列
寫作的本事:無畏、熱情與想像力,英國寫作教母的創意指引與私房筆記
大學 中庸
歷代美文選


台灣俗語真言(CE0014)──台灣諺語淺釋(4)

類別: 語言‧升學‧學習>中文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12月25日
定價:150 元
售價:11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68頁
ISBN:957130014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自序

從俗語中淘出真言來

.莊永明

《台灣俗語真言》是我的第六本書,也是「台諺淺釋」的第四本書;去年,我請台大李鴻禧教授給《台灣警世良言》寫序,他在序文提到我是:「三十歲出頭仔的讀冊人」,其實,我已春秋四十五;因此,我除了將三十改成四十外,還沾沾自喜,因為我的外貌騙過了李教授的慧眼,想不到自己看起來還「足少年」。

想不到,年齡距半百,還有一段距離,竟然在一年內衰老的如此神速;「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我已「享受」了兩項,唯有頭髮尚未蒼蒼,不過,愈來愈多的白髮和愈掉愈多的黑髮,使我已有了「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的無奈感!

年紀徒增,覺得要做的工作愈多;還有兩年多,我就可以做「勞動基準法」,因工作滿二十五年來,從「上班族」的位子上退休。二十二年來,我苦守、死守著一個工作,「走傱」的目的,只為了生活上的安定,那一天,從這仿似乎是朝六晚六的職位上,「功成身退」的時候,將如何度過餘生,是不得不提前加以考慮,我曾想著:如果在退休之前,一共出版了十二本書,而每月能拿到其中一本書再版的版費,每月不是都有一筆不無少補的固定收入嗎?那生活就不虞匱乏了。然而,如此如意算盤,是「會曉算,昧曉除」。事實上,我的書無法暢銷,如何每一本書每年都有再版的機會?例如,早先出版的《台灣第一》第一、二冊,雖即將在書市上消聲匿跡,但是,倉庫還存放了一堆風漬書,再版的機會,可以說等於零,出版商說:「再版就變成了庫存書了。」

不過,「計畫」雖不得逞,我的「台灣系列」叢書,還是要寫,直到「心有餘力不足」之期。明年,要付梓的書除了《台灣俗語真言》外,還有《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灣風情鄉土詩》、《台灣名人小札》,而且寫作的「檔期」也滿,上半年執筆《重修台灣省通志人物志人物傳篇》,下半年寫《台南名醫──韓石泉傳》;因此,為鄉梓盡心、盡力,我可以無愧的說:決不顧責任!

「獨白」如此之多,似乎不在寫「序」,但是「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相信,讀友不以為意吧!好了,言歸正「序」。

洪自誠的《菜根譚》、呂坤的《呻吟語》,還有不少結集的格言嘉箴,如《智慧的花朵》、《人生的燈塔》、《勵志小品》、《某某語錄》、《某某知勉錄》……,書中的句子,大家都奉為圭臬,寫文章時引用之,演講時引用之,彷彿不說上幾句,不能顯示自己博學多聞,但是,祖先流傳下來,以父母話講的俚諺,卻羞於啟口,實在值得大家去關注。

如果說,俚諺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也吧,偏偏它是「小生不談,意境雋永」。這是我要「淺釋」台諺的原因。

一句台諺,可以是一句殷切的叮嚀話語,可以是一首美妙的短詩,也可以是一篇精闢的「極短篇」,和一句可以思索無窮的哲語,如此真、善、美的「語言」,我們能任其消失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上嗎?借用美國名雜誌主筆哈洛德文萬斯的一句話:「我們在文辭的殿堂頂禮膜拜之際,卻輕忽了建構這些殿堂的磚石和灰泥。」

我不是僅以懷舊情懷記敘這些台灣諺語,因此,不管是曠野的跫音也好、空谷的吶喊也罷,所擔心的實在是這些「俗語真言」的消失。

不是序的「獨白」,竟然較是字的「心聲」,來得長,如此之序,是否為序?我不知道,但是,是為序。

1988年冬至之日

.獻詞

我虔誠的向望──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這些金言玉語,會永遠、永遠地,一起和我們的血、我們的淚、我們的汗,攪和於這一塊鄉土上;跟隨在我們的生活裡,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說明

臺灣話的記述文字化問題,一直困擾我們,最近有人先後提出了理論和「實驗」,雖不無成果,但要達到「我手寫我口」的程度,非得等到有一部能廣為流傳的「臺語字(辭)典」問世不可。

臺語的「正」字工作,還待我們的努力;本書所選用的漢字,以「約定成俗」,且不失「字格」,為優先考慮。當然,為維護「字格」,前人皓首窮經的字源考據,是用字的主要依據;致於摒棄「儂」不用,而取「人」;不用「毋桐」,而取「不可」;……等等的考慮,是免去想以「小品文」來欣賞本書的人,一開始對「題目」就產生了「隔閡感」。

有心為臺語文字化努力的學者專家,能不以此書上的「臺諺」擇字,予以責難,我會感謝萬分。

 
自序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