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1)
台灣警世良言:台灣諺語淺釋(2)
台灣好言吉句:台灣諺語淺釋(3)
台灣俗語真言:台灣諺語淺釋(4)
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5)
台灣土話心語:台灣諺語淺釋(6)
台灣醒世智言:台灣諺語淺釋(7)
台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8)
台灣勸世嘉言:台灣諺語淺釋(9)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台灣紀事(下)(CE0003)──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9年10月10日
定價:600 元
售價:474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560頁
ISBN:957130025X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台灣紀事(上/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1916年 7 月 1 日

.民族歌謠傳薪人

台灣第二代音樂家最具代表性人物:創作管弦樂曲的江文也、創作鋼琴曲的陳泗治以及創作歌曲的呂泉生而在鄉土「樂」園中,耕耘最勤、最久的是呂泉生,台灣的「音樂人口」,可以說直接、間接都受過他的薰陶。

呂泉生筆名呂玲朗(日據時代),田舍翁、居然、鐵生、泉生、羅仙、明秋、長風(光復以後),1916年今日,出生在台中縣神岡鄉,他是「台灣第一書庫」筱雲山莊主人呂炳南的後人,二十歲畢業於「台中一中」,而後負笈東瀛,入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二年級時,因意外傷害,右肩脫臼、手指受傷,乃改修聲樂。加以白俄貴族後裔史丹秦‧謝比露教授的合唱課程對他影響頗巨,使呂泉生日後獻身了歌曲創作和合唱教育。

二十三歲完成學業後,他擔任職業歌唱家,在東寶日本劇場擔任要角,此時開始從日本名作曲家成任為三,學習作曲理論。

一九四三年返台,滯留大稻埕時,採集整編了台灣一南一北的兩首閩南民謠──「六月田水」(嘉義)、「丟丟銅仔」(宜蘭),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上,是為以五線譜記錄整編閩南民謠成合唱由的濫觴。不久又採編了「一隻鳥仔哮救救」。日閥在台灣實施皇民化的「新台灣音樂」運動時,禁止了鄉土歌謠演唱,而呂泉生卻在此時應「東京廣播協會」之選,將這些閩南歌謠的合唱錄音帶,遠征日本,在當地播放。

光復初期,他先後指揮過XUPA「中廣」合唱團、「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台灣省交響樂團」前身)合唱隊、「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合唱團」,1957年,開始領導台灣第一個私立兒童合唱團,二十幾年來的辛勤耕耘、使榮星兒童合唱團,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合唱團。

台灣音樂教育,他的貢獻,有目共睹,早期「101世界名歌集」中文版和99期「新選歌謠」月刊的編輯,及國民小學音樂教材的審訂,他都是策劃人,使台灣近代音樂教育才有了落實的基礎。

「搖囝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一代的中國人即使不會唱呂泉生的歌。也必聽過他的作品,台灣樂壇,該數這位「樂」園老圃投下的心血最多。


1918年8月1日

.拚將心血付三臺

連雅堂於1906年始撰「台灣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12年後(1918年)今日,在其劍花室為此名山絕業寫下自序:

「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嗚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欺?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台、鳳、彰、淡諸志雖有續脩,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夫台灣固海上之荒島爾,蓽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方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起兵戎,喋自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台灣氣象一新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曰:「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然則台灣無史,豈非台人之痛歟?顧脩史固難,脩台之史更難,以今日而脩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至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脩之,則真有難為者。是台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他的夫人沈璈亦撰後序,贊頌先生的成就:「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大矣!台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難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鑒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


1943年9月3日

.民族戲劇──閹雞

日本統治階級於1942年元月成立「台灣演劇協會」,是管理劇團、樂團、和審查劇本、演劇指導、取締的機構,屬於推展皇民化運動的「皇民奉公會」外圍組織,其對當代文化活動的箝制,甚為嚴厲。

一群成員有百餘人的年青人,他們嚮往在鄉土上推展戲劇活動,於是組織了「厚生演劇研究會」,在日閥「南進政策」喧囂中,別於所謂奉行皇民化政策的「演劇挺身隊」、「藝術奉公隊」,誠為難能可貴。

他們向「台灣演劇協會」提出申請,奉准於1943年今日起至8日,在台北市「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公演的劇目有「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俯瞰都市的燈火」等四齣劇。

「閹雞」原作是張文環所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原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季刊)第二卷第三號,由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博秋改編成劇本。

「皇民化運動」的緊鑼密鼓聲中,這一群熱血青年,斗膽於鐵蹄淫威下,演出這一齣佈景、道具、服飾悉為大漢民族色彩的話劇,意義何等深刻!更難能可貴的是呂泉生應用了南管小調和台灣民謠為本劇舞台音樂,這是台灣民謠第一次在舞台劇演出,「鄉土音樂」因日閥推行「新台灣音樂」而幾成絕響的當時,大家得以聆聽到親切「鄉音」的呼喚,難怪會隨著音樂節拍手舞足蹈了!演出中間,忽然停電,劇場一片漆黑,幾乎被迫停演,觀眾中有人自動跑上舞台兩側,以手電筒的照明代替舞台燈光,要求繼繽演出,全劇得以一氣呵成。

觀眾的向心力,引起「台灣演劇協會」極度不滿,第二天下令禁止這些舞台音樂。「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烏仔號救救」等台灣民謠第一次以合唱曲出現在舞台,成為舞台音樂的嘗試,無疑的,獲致了成功例證。

這種表現民族意識的戲劇,令日本當局十分惱怒,橫加干涉,以後思想的壓迫,隨著戰爭惡化,日甚一日,日據時期,台灣的「新劇運動」不久終告停擺,但「閹雞」已寫下了台灣戲劇史、音樂史最輝煌、最珍貴的一頁!


1907年10月5日

.以色彩讚美自然歌詠人生

「兄:我今日搭船去到目的地,要做一個很出名的畫家,故鄉的一切……。」

十六歲的楊三郎,在說不動父親下,決定離家出走,追求藝術生活,他匆匆在基隆碼頭投下這封簡短的信函;對此叛逆行動,楊三郎一生從沒有反悔過,況且他的家人當初就諒解他不辭而別的苦衷,馬上拍了電報到他所搭乘的商船「稻葉丸」上:「看到你的信,請放心。到日本後,必須通知你的住所!」

從小生活在「老台北」──萬華、大稻埕地區的楊三郎,於1907年今日出生。父親楊仲佐是當代碩儒,最初對於屘子,立志要做油畫家,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是還是從其所願。

楊三郎先後求學於日本京都美術工藝學校、關西美術院,作品入選過關西美展、春陽展;他為了參加第五屆「台展」意外落選,決定更上一層,於是在父親、妻子的諒解下,人兒子才出生十九天時,遠赴法國深造。

留法兩年,楊三郎從巴黎帶回來二百多幅油畫,同時也將「拉丁色彩」移植到台灣的畫壇。此時他成了日本最有力在野美術團體「春陽會」會友,連獲「台展」第七、八屆特選,不僅是畫壇「新秀」,也是推動日據時期美術運動的中堅人物。

光復後,在楊三郎「進言」下,當局「全權」委託他籌辦「台灣美術展覽會」,使官辦的美術大展不因日本人撤走而中斷,對重振台灣戰後美術運動,貢獻不小。

楊三郎的畫,用色始終是他所要探討和突破的課題,他以「色彩」來讚美自然,歌詠人生。從他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其在藝術生活中「義無反顧」的原因:

「我要摒棄概念土、習慣上的藝術觀點,大膽以下面的話,來表達一個畫家的心志。我要以果敢而決斷的態度,不斷追求獨一無二的美,並證實我在藝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掙扎。目前在主壇上出現諂媚式藝術,恐易損傷藝術的本色。我願以嚴謹和理智的態度、用滿腔熱血和全身氣力,從事工作,提供足為後人認定的作品。我最關注的是自己是畫,所以我為它奉獻自己的一切。」

 
書摘 1書摘 2